哈佛MBA

美國哈佛商學院的理工學科

哈佛MBA是世界上最熱門、最有價值的學位之一,每年都有數以千計滿懷希望的莘莘學子跨入哈佛商學院的大門。說哈佛商學院是全球所有商學院之母一點也不過分,就像可口可樂是不含酒精飲料的鼻祖,麥當勞是快餐業中的老大,米老鼠是動畫片中的動物代表一樣名聞於世。

領頭羊


儘管在《商業周刊》最近評選的1998年全美最佳商學院中,哈佛僅名列第5位,次於賓夕法尼亞大學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但實際統計結果表明哈佛商學院仍是最好的,因為它在“那些能真正說明問題的方面”排名第一。比如它的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是14.5萬美元(包括年終分紅),而排名首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BA平均年薪只有12.5萬美元;收入高於10萬美元的畢業生比例高達86%,遠高於其他大學;平均每個畢業生可選擇的就業機會是4個。由於在上述指標中沒有任何一間大學能超過或接近哈佛商學院,大家一致認為哈佛才是名副其實的領頭羊。各大公司對哈佛MBA在分析能力、團隊精神和全球觀念等方面的評價都是“A”。

最難入學


哈佛商學院幾乎是全美商學院最難申請入學的,1998年錄取人數占申請人數的比例只有13%,平均每8個申請者才錄取1名學生。它的學費也差不多是最高的,每年學費高達2.6萬美元,僅次於芝加哥大學,不過,相對於畢業后的10萬美元以上的高額年薪,這筆不菲的投資也是物超所值的。哈佛的其他收費也令人咋舌,除了學費,還有諸如伙食費、住宿費、醫療保險、體育設施使用費、停車車位費(如果有汽車的話)、學生會會費等五花八門的名堂,甚至還有案例材料費,大約是每份5元。更令人叫絕的是,你還可以交納數十美元將自己的簡介收錄在哈佛商學院學生名錄中,但是編成後學校則以每冊數百美元的高價將它賣給那些感興趣的大公司。因此,有人評論說,哈佛商學院的宗旨可能是一個非盈利組織,但它絕不會是在虧損狀態下運轉的。

起源


MBA教育起源於美國。一般認為,美國最早的管理學院是188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設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碩士培訓計劃(MBAProgram)要晚些,誕生於哈佛大學。管理教育剛剛起步時主要強調氣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實際專業知識。一時沒有獲得工商企業界的熱烈反應。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發展起來,這主要源於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明顯分離,產生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迅速膨脹的要求。戰爭結束時經濟轉變為和平時期經濟,人們的消費能力大量釋放,市場興旺,為企業帶來了大量擴充時機。許多退伍人根據退伍軍人教育法案進入大學就讀,其中很多又都選擇了商學院的MBA學習,哈佛大學輝煌的1947屆就是這“出類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驟增最終暴露了美國的管理學院在目標、手段和學術水平上的諸多弱點,1958年美國基金會福特基金會各自的綜合報告不約而同地明確了管理教育的實務性質,主張加強定量分析能力,並基本形成了後來影響頗廣的結構化的課程體系。這之後的六七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重點便放在了MBA上,美國每年授予的MBA學位數量達到授予碩士學位總數的20%以上,再次進入空前的蓬勃發展時期。
進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學院不能令人滿意的管理教育,應對美國國際競爭力下降負有一定責任”的批評意見為代表,對美國MBA教育狀況的批評,引起管理學院院長深刻的反思。但這一次並未走向統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創新,包括:國際化;課程的整合;加強對領導才能、團隊意識和管理技能的訓練中豐富學生的科學技術知識;對企業和企業家倫理的重視;網路大學與遠程教學的實踐(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學院哈佛商學院首創了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對真實世界的實例分析,代替對學術理論的過分依賴。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課程的基礎,因此哈佛商學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開始。
在美國,MBA學習包含了一個為期兩年的課程。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之間的一個月暑假中,學生可以進行實習活動。在第一年中,學生學習核心商業學科,也就是必修課,包括財務、營銷學、管理學總論、運營管理學和會計學。在第二年中,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自己想學的選修科目。選修課中最受歡迎的專業是:戰略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和營銷學,這些都是實用的專業。MBA的學生一般在入學時處於20到30歲之間,已經有了2到4年的工作經驗。
歐洲MBA的發展最初受到政府規定的阻礙。在許多歐洲國家,政府不允許社會集資的大學創辦“職業化”商務課程。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一批企業家開始建立私立商學院,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歐洲MBA教育。位於法國楓丹白露的INSEAD商學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學院(即現在的IMD)幾年後也在瑞士洛桑成立。這種歐洲式的MBA與美國不同,只有一個學年,候選人的年齡必須是將近30歲,或是30歲出頭,因此可以把更多過去的管理經驗帶進教室,這點也和美國的商學院不同。從一開始,這些歐洲的商學院就特別關注國際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們設計的課程既整合實用的技能,也強調全球文化和商業知識的學習。歐洲的商學院也採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勵團隊基礎上的項目合作。由於英國政府有意建立“商業教學與研究的卓越中心”,從而促成了倫敦商學院曼徹斯特商學院在1964年的成立。兩所商學院都採取美國的兩年全日制教學模式。Cranfield、華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學院也相繼在英國設立了MBA課程,它們採取歐洲的一年制的學制。
不過,歐洲的商學院對美國在MBA教育領域的統治地位只產生了很小的衝擊。從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歐洲人選擇在美國而不是歐洲學習MBA。到1979年,美國一度擁有500個MBA課程,而歐洲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這一切的改觀緣於漢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詞輕蔑的報告,這份報告令英國政府猛然意識到英美商業教育的嚴重失衡。1979年,英國打破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兩家壟斷的局面,允許任何一家英國大學開辦自己的MBA課程。法國在80年代初也採取了同樣的步驟。最後,德國也在1998年採納了這一觀點。在MBA教育領域,美國仍然是一枝獨秀,擁有600個MBA課程,7萬名全日制MBA學生。不過,歐洲也在迎頭趕上。今天,在英國共有超過100家商學院,法國超過70家,西班牙50家,德國20家。今天,歐洲大概有1萬名全日制MBA學生和1萬5000名半脫產MBA學生。

學費


近年來MBA學費年年創新高,7月底北大公布了2012年的MBA學費,其中在職班學費高達20.8萬元,與去年相比漲了4萬,這是繼北大光華推出“全年面試提前申請”MBA招生新政之後的又一枚深水炸彈。
除了北大外,近幾年國內知名商學院學費全部上漲,2011年清華經管學院MBA全部項目均上調學費,其中在職MBA項目學費上調6萬,提至18.8萬,對外經貿、中央財大北科大北郵、中國政法等多所名校也爭相提高MBA學費標準。
目前MBA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受到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所青睞,近幾年的MBA報考人數成直線上升趨勢,名校的報考人數更是節節攀升。商學院為了能夠招收到更多更優秀的MBA學生,推出了“全年面試提前申請”的招生新政。隨後,為了保持身價,國內各個高校又開始紛紛追加學費。
一方面敞開大門迎接,另一方面要求出示“通行證”,20多萬的通行證價格不菲。名牌商學院的身價是保住了,卻給“全年面試提前申請”捅了一刀。“MBA招生新政+學費上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2012,帶給2013年MBA招生的不知是狂風暴雨還是春暖花開。

案例教學


可以說是哈佛的代名詞,這是它的首創。一項案例通常是對一個實際管理決策情形的真實描述,篇幅一般在10—30頁左右,目的是用於闡發商業原則和總結經驗教訓。儘管一些有名的商學院認為,象成本會計、應用統計和基礎金融這樣的課程僅僅依靠研究一些案例是不夠的,但是哈佛仍然堅持己見,相信這是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佳途徑。在哈佛,所有的課程全部都是採用案例教學法來講授。
哈佛的全日制MBA學製為兩年,其中第一學年的所有必修課全班同學都是在一起上課的,使用同一個教室。在課堂上,每個案例是通過教授和全班同學對話的討論形式來完成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大約要用800個案例。學生們必須在課前認真閱讀和分析每個案例,在課堂討論時說出自己對案例的分析和看法。課堂討論的進程由教授掌握,盡量使全班同學的想法達成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或者至少得出案例本身能闡明的幾個結論。
大部分課程是由任課教授隨便叫起一名同學作開場發言而開始的,這位同學要花5—10分鐘來總結案例中的幾個要點,為理解案例提供一個分析框架,還要為解決案例所描述的問題提出行動方案。接下來,他可能不得不對其他同學對他發言的指責進行反駁,他發言得分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他同學的反應。不管發言內容是多麼中肯貼切或者是純粹的胡扯亂談,只要發言就能得到課堂參與分,而課堂參與分在每門功課的最後得分中往往佔多達50%的比例。因此,每個學生都竭力爭取儘可能多的課堂參與機會,課堂討論常常是唇槍舌劍,火藥味十足。但有一條原則,就是一個觀點如果別人先說了,你就不能再說同樣的觀點,否則等於浪費時間,不尊重別人。
學習小組在哈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傳統,一個好的學習小組是整個學習生涯中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學習小組的成員通常是在深夜或者早晨上課前的時間聚在一起進行討論。在這種討論上大家互相啟發,確保案例中的要點不被遺漏,並且可以在一個比較寬鬆隨便的環境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很多人說學習小組是哈佛商學院學生社交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不參加一個學習小組,那麼就意味著你的“哈佛經歷”會有不可彌補的遺憾。
除了哈佛MBA,在眾多一流美國大學MBA中,另外一個成功採用案例教學的是美國北愛荷華大學MBA。作為同樣獲得AACSB認證的美國大學。北愛荷華大學秉承了美國精英教育傳統和實用主義思想理念,開創了理論+案例+商業模擬經驗的MBA教學模式。和哈佛MBA一起被稱為美國案例教學的傑出代表。

辦學理念


哈佛商學院也有班主任,不過其作用僅是擔任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中介。但是,哈佛對教學紀律的管理非常嚴格。一般來說,曠課是不允許的,能夠接受的不上課理由只有3條,那就是自己患重病、家人患重病或者家人去世。學生不能隨便遲到,也不能在課堂上吃東西,這一點比國內大學嚴格多了。
哈佛商學院的課程評分制度也很令人吃驚。總共只有3個評分等級,1分最好,2分居中,3分最差。理論上講還有一個4分,但不太常見。每班學生每門課程的總體得分有一個強制性的比例,即至少要有10%的人得3分,至多不超過20%的人得1分,其他人都得2分。這種評分制度充滿著恐懼感,加劇了由課堂參與因素造成的原本已很激烈的學業競爭,如果一名同學要避免得低分,那麼另一名同學就不得不得低分。
根據學習成績,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被分為兩種類型:貝克學者和非貝克學者。貝克學者是哈佛MBA的最高榮譽稱號,每個畢業班中約有5%的學生獲得此項殊榮,最重要的標準是學習成績,但獲得貝克學者稱號的代價是高昂的,因為在哈佛要拿高分是極其不容易的。絕大多數都屬於后一類型,因此即使得不到貝克學者稱號也不是什麼丟面子的事情。另外,哈佛還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定,禁止招聘公司查閱一年級學生的成績,這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學生們在分數競爭上的壓力。

外界評價


哈佛MBA的就業領域集中在管理諮詢業投資銀行業,這兩個行業的畢業生比例一般超過50%。近年來美國經濟持續走強,創業精神高漲,象諮詢業或投資銀行業這樣的非製造領域工作輕鬆,社會地位高,福利待遇也不錯,因此就業前景非常看好。

課程設置


HBS的學製為兩年,第一學年學習統一的必修課程,第二學年制進入專業課程,近90年來一概如此。HBS的課程設置已經成為幾乎所有大學的商學院碩士課程的參考模式,其校規校紀也為其他學校所模仿。
但是,哈佛商學院的教學計劃存在著一個令人奇怪的不平衡。第一年的課程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緊張,第二年卻有些無所事事的輕鬆。

一年級課程

一年級課程的典型安排是,每周上午三節80分鐘的課。每節課基本安排一個案例,一般學生準備一個案例要3—4個小時,加上課外學習小組和上課時間,每天大概要學習13一18個小時。很多學生差不多每天要學習到凌晨一兩點鐘,然後睡上幾小時,再爬起來去上。8點半的課。學生們估算,至少有75%的學習任務被壓縮在第一年的兩個學期內;20%則留到第二年的第一個學期,到第二個學期只剩下了5%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以說,第一年要沒命地學,第二年可以拚命地玩。第一年的第一個學期,對第一個進過哈佛商學院的人來講,都是難以忘懷的。可以說,這是一個“學而生畏”的學期。這一學期的課程都是必修課。任何人都不能棄權和例外,哪怕你是註冊會計師,你也必須上會計課。剛進學院的新生對獨特的案例教學法尚不熟悉,準備起來困難重重、幾十頁一個的案例,對於非英語圈的留學生來講,更是蜀道青天。因為所有的必修課幾乎都必須在第一、二學期修完,所以你不能為了使學習輕鬆些而推遲學習任何難度大的課程。因此,就是那些頗具天才;畢業后也做出了顯赫成就的學生,在開始的幾個星期,也不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即使那些最優秀的學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試前的緊張也會達到極點。

二年級課程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過了第一學期就可以鬆口氣,並相信自己剩下的時間也能順利渡過。一種成就感和樂觀精神便取代了開始幾個月普遍存在的不安和緊張心理。到了第二學期,多數學生依然埋頭學習與研究,但自信心已在他們身上紮下根來。HBS的第二年完全不同於第一年。除了一門必修課外,所有的課由學生自己選修,所以課堂參與的興趣提高了,班級也更小了。每個班通常只有40—70人了,不像第一年那樣。你要和89個同學呆在一起。這樣,學生們的參與頻率也提高了,同時,在被教授點名時也不那麼緊張了。準備案例的時間基本縮短為兩個小時以內,但每天合計仍有6個小時的學習。這並不意味著第二年的案例容易些了。實際上,案例通常是更長、更難了。但是在第一年接觸過400多個案例后,學生們更善於抓住案例的核心,更善於分析案例中的關鍵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