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介幼蟲

蚌類的幼蟲

鉤介幼蟲是雙殼類軟體動物(如河蚌)的幼蟲。受精卵由於母體鰓瓣分泌的粘液粘著,不會隨著水流排到體外去,在體內逐漸發育而成小幼蟲。幼蟲具雙殼,殼的遊離端(側緣)有鉤與齒,兩殼之間有發達的閉殼肌。因為它的貝殼上長著鉤,所以叫鉤介幼蟲。腹部中央生有一條有粘性的細絲,稱足絲。殼側緣生剛毛,有感覺作用。幼蟲有口無肛門。幼蟲可藉助雙殼的開閉而游泳。

幼蟲介紹


鉤介幼蟲
鉤介幼蟲
鉤介幼蟲
鉤介幼蟲
鉤介幼蟲不需要用母體分泌的粘液給粘在鰓瓣上,而是用自己的長鞭毛絛纏繞在鰓絛上。鉤介幼蟲成熟后便通過蚌的排水孔排出體外,落在水底或在水流中懸浮,遇到魚類時就用它貝殼側緣的鉤鉤在魚類的鰓或鰭上,這時魚類因受到鉤介幼蟲的刺激,很快地形成一個被囊,把幼蟲包起來,於是這個幼蟲便開始了它的寄生生活。一隻大的蚌可以產300萬個鉤介幼蟲,一個魚體可以有3000個鉤介幼蟲寄生。一般鉤介幼蟲寄生對成體的魚無顯著的影響,而對幼魚則常可以致死。有些種蚌的鉤介幼蟲需要寄生在某種特定的魚類體上,有些種蚌的鉤介幼蟲則可以在很多種魚類體上寄生。

病症


幼蟲就用鉤和足絲固著在魚的鰓和鰭上。遭到鉤介幼蟲寄生的魚,寄生部位組織增生,將幼蟲包在內面發育,並使微血管阻塞。如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內,則使魚夾失攝食能力,從而萎癟致死。病魚頭部往往充血,出現紅頭白嘴現象,因此,群眾稱它為“紅頭白嘴病”。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消毒,或每667平方米水面用40~50千克茶餅清塘,清除池塘內的河蚌。
(2)魚苗、魚種培育池內不混養蚌類。
(3)發病初期,將病魚轉到沒有蚌類的魚池飼養,可以使病情好轉。

疾病流行情況


本病對飼養5~6天的魚苗或全長在3厘米以上的夏花產生較大影響。流行於春末夏初,每年在魚苗和夏花飼養期間正是鉤介幼蟲離開母蚌,懸浮於水中的時候,故在此時常出現此病鉤介幼蟲對各種魚都能寄生,其中主要危害草魚、青魚等生活在較下層的魚類。

診斷要點


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則可取包囊用顯微鏡檢查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