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河

武漢市漢口北郊河流

徑河,位於武漢市漢口北郊,東西湖區吳家山以北5公里處,全長約10公里,上接總乾溝、東流港、巨龍湖,下連金銀湖,是東西湖區湖泊、溝渠等水系東西相連的重要河道,也是漢口主城區西北部水網生態的重要節點,為漢口生態新城的“城中河”,並與總乾溝、東流港、銀柏渠、金銀湖構成環形水系,形成了一個水網密布、方圓近80k㎡的水岸地帶。

地域空間


狹義上的徑河位於東西湖區吳家山以北5公里處,是東西湖轄內最大的一條內河,總體承近東西流向,全長約9公里(其中主要河段為徑河街大屋口至嚴家渡,長約4.7公里),承東啟西,流經徑河街、金銀湖街,是東西湖區湖泊、溝渠等水系東西相連的重要河道。
廣義上的徑河水岸區域主要是指以徑河為中心並通過其連通的巨龍湖南段、總乾溝、東流港、金銀湖、銀柏渠系列水體及其水岸地帶,東接府河,南抵金山大道,西奔107國道,北達銀柏渠,總面積百平方公里。其主要水域包括徑河西部的月牙湖、蔬乾溝、總乾溝,北面的東流港,東面的金銀湖、銀柏渠等系列水體。
徑河水域鄰近京珠高速、武漢外環、107國道等南北交通大“動脈”,興建的武漢臨空港大道、徑新公路、吳新幹線和硚孝高速都與徑河相鄰或穿河而過;徑河北距天河機場10公里,東離漢口火車站7公里,因此,到機場、車站、碼頭的里程均在20分鐘以內。

歷史淵源


徑河流域史屬古雲夢澤的一片荒湖,是漢江、府河相夾的衝擊帶。迄今五千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聚居,從事漁獵和耕耘。如在徑河南約3公里發現的馬投潭遺址,還有鳳凰嶺遺址、塔耳頭遺址、下灣遺址等早期人類活動文化遺存,均分佈在徑河南北兩岸周邊地區。
古徑河原本為淪河與府河相連的一條河段,其北接淪河,后延東南方向穿現今的東山、徑河和金銀湖,在李家墩處匯入府河。徑河相傳有1300多年的歷史,為隋煬帝下江南所修建的備用河道。
據史料記載,1521年明興獻王世子朱厚璁(後來的嘉靖皇帝)從鍾祥赴京繼承帝位時,曾乘船經過此河,後人便將此河定名為接駕河。
明末清初時期,漢口商業日益興盛,隨州、孝感等地船民客商通過接駕河直達漢口。但每逢枯水時期,那些船民客商只得沿府河下游繞過岱家山至湛家磯出長江才能輾轉漢口。如此年復一年,船民客商經協商共同出資開鑿了一條人工河(黃孝河)與接駕河直接相連。從此以後,客商們的船隻都走捷徑從黃孝河出入漢口,接駕河由此就更名為捷徑河。
1958年,十萬大軍圍墾東西湖,捷徑河的上下游進出口被東西湖大堤截斷,捷徑河不再與外通航,變為東西湖的一條內河。捷徑河的通航作用不復存在,被定名為徑河沿用至今。

水域治理


徑河水岸的水利經濟開發不足。徑河水域有自然的河湖、濕地21個,水域相通、水量充沛,岸灘草木繁茂,港汊島嶼星羅棋布,各種鳥類在此棲息繁衍,極富水鄉特色,還有國家“二五”項目、1957年三大國家工程之一 ——“圍墾東西湖”修建的溝渠、堤壩、泵閘等水利建築與設施共26處,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然而長期以來,徑河水域屬粗放式利用,水利經濟發展受制。
因維護不足,河水帶來的淤泥、工業廢棄物、生活用水排放物和雨水沖刷物等,使徑河河道和一些干支溝渠淤積嚴重。經測算,長近10公里的徑河,淤泥量約達170萬平方米。這導致徑河的水交換和水系連通受阻,水生態失衡,水利建設投入浪費等問題,還埋下水利設施的安全隱患。
2015年4月,區政府對徑河展開了清淤護岸工程。以大湖口閘為起始點,環湖路為終點,全長6公里,淤泥採用土工管袋處理後用於綠化護岸,並對河段邊坡進行綜合整治。這項工程對於改善徑河水質,提升徑河沿線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當地經濟及旅遊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進作用。

旅遊開發


徑河水域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而且與漢口鬧市僅一堤之隔,區位與交通優勢明顯,周邊的東方馬城、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柏泉“三古”建築、金銀湖國際高爾夫球場及武漢水鄉旅遊城、武漢極地海洋世界等高端旅遊項目相繼建成或在建,旅遊產業基礎較好。
開發后的徑河水岸可以定位為“國家級水利景區和國家4A級景區”。具體 可分兩步走,先通過3~5年,將徑河水岸建設成省級水利景區和國家3A級景區;再通過2~3年的努力,可將其建設成國家級水利景區和國家4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