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南翔小籠饅頭的結果 展開
- 南翔小籠饅頭
- 傳統風味小吃
南翔小籠饅頭
南翔小籠饅頭
南翔小籠饅頭又叫南翔小籠包,是上海郊區南翔鎮的傳統名小吃,已有100多年歷史。該品素以皮薄、餡多、鹵重、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歡迎的風味小吃之一。
南翔小籠饅頭的餡心是用夾心腿肉作成肉醬,不加蔥蒜,僅撒少許薑末和肉皮凍、鹽、醬油、糖和水調製而成。饅頭的皮是用不發酵的精麵粉作成的,50克麵粉可包8個,100克一籠屜。蒸熟后的小籠饅頭,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壯,晶瑩透黃,一咬一包湯,滿口生津,滋味鮮美。如果吃時佐以薑絲、香醋、配上一碗蛋絲湯,其味更佳。南翔小籠饅頭的餡心還可以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初夏加蝦仁,秋季加蟹肉、蟹黃、蟹油。豫園商場內的南翔饅頭,是豫園商場有名的風味小吃之一。
南翔小籠饅頭是上海市嘉定縣南翔鎮傳統名點。據《嘉定縣續志》載:“饅頭有緊酵松酵兩種,緊酵以清水和面為之,皮薄餡多,南翔制者最著,他處多仿之,號為翔式……”
南翔小籠饅頭
今天的豫園是上海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它以其傳統的歷史文化氛圍吸引了無數的遊客,而南翔小籠則用它獨特的美味招引了天下無數食客。所以有人笑言,到上海必游豫園,游豫園必嘗南翔小籠。發展到今天,南翔小籠可以說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小吃,而簡直就是一門藝術了。
南翔饅頭是上海最著名的點心,始創於上海市嘉定縣南翔鎮。據清史記載,南翔鎮始設於宋代,清乾隆年間商業繁榮,小吃店非常興旺。清代同治年間,一位姓陳的師傅在鎮上開了一家點心店,首創了一種皮薄餡多、滷汁濃的小籠饅頭,既可店內吃,又向店外賣,生意興隆,很快傳遍嘉定縣城,因始創於南翔鎮而得名。20世紀2O年代初傳入上海,開始在上海老城隍廟的“長興樓”(現在的“南翔饅頭店”)和西藏中路、延安東路口的“古猗園”設店,久負盛名,享譽至今。從1981年開始製成速凍食品,進行批量生產,遠銷日本、加拿大、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不斷增加。
特色:體形小巧,條紋清晰,皮薄滑潤,入口不粘牙,餡多、鹵重、味鮮。食時伴以香醋、薑絲,其味更美。
原料:
精麵粉、凈豬五花肉各500克,肉皮凍150克,精鹽、白醬油、花生油、白糖各15克,味精10克,芝麻油5克。
製作方法:
1.肉皮凍用絞肉機絞碎。
2.五花豬肉用絞肉機絞成肉末,放入盆內,加精鹽、白糖、味精、白醬油和芝麻油攪拌均勻,隨後加水130克拌成糊狀,再加入肉皮凍一起拌和,即成肉餡。
3.麵粉加入冷水250克揉勻。
4.案板上塗少許花生油,放上麵糰,搓成直徑約1.6厘米的圓長條,摘成80個劑子,逐個刷上花生油,按成中間略厚、邊緣較薄的圓形皮子,包入肉餡10克,沿邊折襇18條左右,將口收攏。
5.取直徑23厘米的小籠,籠底墊層蓑草,上塗花生油少許,每隻裝饅頭16個,上鍋蒸10分鐘左右,待饅頭內部鼓氣,外形微脹,皮呈玉色半透明,用手試捏餡心已發硬、底部不粘手時即成。
小貼士:
1.調肉餡時要朝一個方向攪拌,中途不能改變方向,以免肉餡失去粘性。
2.調肉餡加水時要分次加入,不能一次加足。
3.揉麵糰時揉至表面光滑不粘手為宜,揉好后要餳透。
4.製劑、包餡要均勻。
5.入籠蒸時要旺火沸水速蒸,便於饅頭膨鬆。
用精白粉緊酵為皮,選精腿肉為餡,用雞湯煮肉皮成凍拌入餡內,以取其鮮,並使汁多;餡內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根據不同季節加入蟹粉或蝦仁或春筍,以取時鮮。並且規定一兩麵粉製作十隻饅頭,每隻饅頭用餡三錢,表面折襇14個以上,出籠時呈半透明狀,以求美觀。出籠後任取一隻放在定格的小碟內,戳破皮子,如流出湯汁不滿碟則不出售。隨著“南翔小籠饅頭”名聲越來越大,以後旅滬的南翔人延請南翔師傅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南翔饅頭店”,在西藏路開設“古漪園饅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