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漢江奇迹的結果 展開
- 韓國經濟飛速發展
- 2012年中韓建交紀錄片
漢江奇迹
韓國經濟飛速發展
廣義上指的是韓國飛速發展的外向型經濟,包括快速的工業化、科技進步、國民教育和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化、現代化、民主化和國際化的進程。韓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韓國從戰爭的廢墟轉變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並造就了三星、LG和現代等世界知名跨國集團。2006年韓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7,600億美元,成為發達國家。
狹義上漢江奇迹這一名詞指的是1953年-1996年間首爾經濟的迅速發展。因漢江貫穿了首爾的中心,將首爾分為江南和江北,故以漢江為名。這個名詞是從描述原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經濟迅速復甦的“萊茵河奇迹”一詞借鑒而來。
韓國在經濟發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在當初朝鮮戰爭結束時是不可想象的。首爾的基礎建設在朝鮮戰爭中已被摧毀,數以百萬計的韓國人當時在貧困和失業之中掙扎。1961年,朴正熙發動5·16軍事政變時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00美元/年。在隨後朴正熙掌權的1961年至1979年長達十八年統治期間,朴正熙按照韓國國情開展了新鄉村運動和韓國五年計劃,使得韓國的農業和工業得到快速的發展。短短40年的時間,首爾已經從一片廢墟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大都會。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告成立。韓國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南端,面積小、人口多,自然資源貧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於長期處在日本統治下,國民經濟帶有嚴重的殖民地性質,國家貧困,市場狹小,資本主義剛剛興起。但是,自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推動了本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裡,由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一躍成為中上等發達國家、“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發展被稱為“漢江奇迹”。2001 年國內生產總值為 4176 億美元,人均 GDP 為 8790 美元。
韓國經濟是市場經濟模式,20國集團成員之一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是擁有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經合組織發達國家。其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5,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2。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1963年韓國人均GN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領先,除高速網際網路服務聞名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前列。
韓國歷史上是經合組織政府開發援助主要受援國。2009年韓國由經合組織受援國轉變成資助國,是第一個實現這種變化的國家。2008至2009年,韓國向朝鮮以外國家提供了總計達17億美元的對外援助。歷史上韓國每年對朝鮮的援助為韓國接受經合組織政府開發援助金額的兩倍多。韓國是世界第7大出口國和第9大進口國。《韓歐自由貿易協定》與《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生效,使韓國成為全球第一個與歐盟和美國兩大經濟體都簽署自貿協定的國家。
朴正熙一生忘情於國家和民族的富強,上台後為韓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漢江奇迹”的締造者。
同時,對朴正熙也有負面的評價。朴正熙政權不顧人權對新聞傳媒和言論自由進行限制。朴正熙執政期間使得當時韓國電影處在蕭條狀態。許多人把這一時期當成韓國電影業的谷底。朴正熙認為當時的韓國不具備民主自由的條件。在他看來沒有經濟的振興是不可能有民主的。他認為貧窮使得國家變得脆弱,因此他把消除貧困而不是建立民主國家當成頭等大事。朴正熙不但限制言論自由,而且對反對他的人進行逮捕、鎮壓。朴正熙建立的韓國中央情報部在當時是個令人生畏的機構。
1973年1月12日,朴正熙在新年記者招待會上,宣布要改造工業結構,擴大產業基礎;要發展綜合化學、造船和機械工業,有必要引進最新技術,建設大型工廠。將重化工業和國防工業的發展同時並進,趕超朝鮮的意志。
漢江奇迹[韓國經濟飛速發展]
建國時的韓國是個比較純粹的農業國,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工業體系。其經濟基礎還是農業以及和農業密切相關的少量輕工業。在這種國家迅速實現工業化,有兩條道路可循。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蘇聯模式。但是無論日本模式和蘇聯模式,都首先需要國家有最起碼的基礎設施:國家要有公路和鐵路,有海運航線,有電線和全面的郵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較高比例的對工業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質公民。
這一切,韓國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須先補這一課。50年代的韓國做的主要就是這些事情。修公路,修電線桿,建設發電廠等最基礎的基礎設施,還有公民的掃盲。這點的工作成效顯著:1945年,韓國人的識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此外,紡織、製糖、水泥、玻璃等行業也有一定程度發展。當然這一切工作對經濟的發展並非立竿見影的。不過它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說,是50年代的基礎建設為後來的經濟起飛積蓄了勢能。韓國在70年代初期,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只有320美元(
1972年)的國家,走上了同時振興造船、電子、機械、鋼鐵、汽車、石化、原子能等技術集約型核心產業的道路。根據“選擇和集中”的原則,各領域選定1,2個民間企業,在選址、公路、資金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
1973年7月3日,韓國重化工業的像征年產103萬噸的浦項鋼廠,經三年建設得以竣工。浦項鋼鐵的產量1978年達到550萬噸,1981年增至850萬噸。
現代造船廠於1975年竣工。是鄭周永受到朴正熙的支持下飛到西歐弄來的貸款竣工的。1976年現代汽車開始出口“小馬(PONY)”車。
發達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完成的產業結構改造,韓國用很短的時間完成了。
1973至1979年,韓國製造業年均增長了16.6%,1980年重化工業在整個製造業的比重達到了54%。
1973年11月8日,韓國政府頒布了“節能一期措施”。其具體內容包括:節省5%的暖氣燃油;2公里左右的距離不坐車;在日常生活中徹底履行“白天關燈”制度;對新建廣告霓虹燈和浴池的審批進行管制。當年10月,第4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給剛剛宣稱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的韓國經濟帶來巨大危機。
1974年韓國經濟增長率為8.1%,出口比上一年增長了38.3%,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7.1%。國家經濟發展第三個5年計劃期間(1972年至1976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1%。
韓國經濟被稱為漢江奇迹,除高速網際網路服務聞名世界外,韓國造船業亦是全球第二、輪胎業全球第三、合成纖維生產及紡織業居全球第四、汽車生產全球第五、鋼鐵生產全球第六。韓國已成為公認的發達國家。
1965年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6美元)只有菲律賓的一半,到1979年達到1745美元,為菲律賓的三倍。“漢江奇迹”已露出了端倪。
韓國此時此刻勇敢地使用了“化危機為機會”的逆向思維方式。從中東賺回買石油的錢。
韓國的經濟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想取得經濟發展的成功必須有符合本國國情的產業發展模式。韓國在短期內取得輝煌的成就就是因為有符合國情的發展模式。作為“東亞奇迹”的典型代表,韓國採用的是政府積極干預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模式。政府主導是韓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特點,即首先由政府全面參與經濟規劃,制定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或採用間接誘導政策,或直接進行干預,扶植、引導有前途的產業,鼓勵大企業集團積極開拓市場,在市場中進一步增強競爭力。
韓國產業發展模式的成功表明,相對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只要有正確的發展方向,發揮政府的積極主導作用,通過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和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就能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產業和國家的跨越式發展。
朴槿惠
當天上午,朴槿惠在國立顯忠院祭拜后,在當地時間11時開始的就職儀式上宣誓就職。朴槿惠在隨後的就職演說中說,作為總統將以“經濟振興”、“國民幸福”和“文化興盛”三大核心理念為基礎,為國民開啟一個充滿希望的新時代。朴槿惠還敦促朝鮮立即放棄核計劃。
朴槿惠說,韓國面臨全球經濟危機、朝鮮核威脅等突出問題,必須依靠自身開闢一條克服危機的新道路。她承諾與國民攜手,在“充滿希望的新時代”開始創造“第二次漢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