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1條詞條名為西溝村的結果 展開

西溝村

山東省海陽市郭城鎮西溝村

西溝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山區,屬於山村,現有44戶,115人口,村共有黨員12人,村兩委班子成員3人,兩委班子健全。

全村耕地總面積280畝,主要以種植果樹糧食為主,其中果園100畝,糧田面積180畝,村集體資產凈值10萬元,集體可支配財力9700萬元,集體年經營性收入2.3萬元,村裡有林果等可開發利用資源,糧食、果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3900元。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4年“四清”工作隊幫助村發展果園2公頃。
1981年底村投資3萬元,用上電網供電。
1986年村集體投資5萬元,全村吃上自來水。
2000年建成電話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5公斤,總產2.15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量提高到500公斤,總產達到7.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07公斤,總產6.6萬公斤。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展經濟林果。1992年發展板栗3.3公頃,1998年發展干雜果1公頃。2000年,全村有蘋果3.3公頃,干雜果6.3公頃,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05萬元,其中農業65萬元,畜牧養殖業4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后,開始發展第二、三產業。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為36人,總收入45萬元,其中工業10萬元,建築業20萬元,運輸業10萬元,服務業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70年成立小學,有公辦教師1名,民辦教師1名。1988年因學生減少,村小學併入簸箕掌小學。1992年,又併入陣勝聯中。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名。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有18戶人家,18人討飯。改革開放后,糧食產量提高,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房屋也由過去的破草房改建為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由解放前的5平方米,提高到19平方米。電視機已經普及,電冰箱、摩托車進入普通百姓家。集體福利1982年,村集體對購買電視機的農戶,每台補貼100元,共為村民補貼30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2月,與簸箕掌村、邢家莊、路南村成立一個黨支部。1948年4月,本村成立黨支部,於連登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于振清、於諾、於連財、於連奎、於連清、于振國、於德勇。2002年,全村有黨員12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8年11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設立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于振樂、於連財、於諾、于振樂、於連清、于振國、於國成、於德強、於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