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關鎮

信陽市平橋區下轄鎮

平昌關鎮位於信陽市平橋區西北部,淮河岸邊,距區政府所在地45公里,距信陽市40公里,距省級重點鎮-明港鎮10公里。1998年5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建制鎮。

全鎮總面積133.3平方公里,其中鎮規劃區面積5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61300人,其中農業人口59200人,總耕地面積70000畝。鎮境內有5個小集鎮,集鎮常住人口9587人。

1956年建平昌關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轄平昌關街1個居委會和平昌關、庸墩、古城、劉家灣、王畈、朱庄、楊寨、蓮花、胡寨、李營、蒿林、灌塘、陳店、徐灣、劉集、石橋、清淮、母子河、翟寨19個行政村。1998年9月,平昌關撤鄉設鎮。

歷史沿革


平昌關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迹眾多。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西周至春秋時期,信陽境內分封有申、息、弦、黃、江、蔣、蓼等侯國。申國(姜姓),都城在今南陽市北,其疆域後來擴展至今平橋區、浉河區一帶,另築謝城(遺址在今平橋區平昌關鎮)。西漢時期在信陽境內增設五縣,其中安昌縣即在平昌關境內。境內古城村“古謝城遺址”和胡寨村“檯子灣漢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國時魏國。設義陽郡(治所在今平橋區平昌關),旋省去,西晉時又重設該郡,治所設於仁順城(在今浉河區境內)。
平昌關鎮名字由來:本地相傳昌平王府即在鎮上,原來地名不詳,後來更名為平昌關鎮,這是金朝名將,開國功臣,完顏宗弼(?—1148年11月19日)金兀朮(zhú),在統金伐宋,公元1126年(天會四年)八月,宗弼再次隨右副元帥宗望南下,來到昌平王。把昌平王(地名)改為平昌關(現在人們說的平昌關鎮的這個“鎮”字是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行政區劃分給加上去的),這時的昌平王是一個關口,就是相當現在的軍事要塞,現在在平昌關找到一個高點的地方往四周望去像是在群山包圍中,這是這個“關”字最好的體現。
平昌關鎮
平昌關鎮
鄉村
鄉村

地理環境


平昌關鎮處於北亞熱帶溫熱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熱豐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全鎮位於豫南山地與平原結合部,以淮河為界,西部丘陵,地勢略有起伏,植被覆蓋率高。東部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質優良,有著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素有信陽“糧倉”之美譽菜、豇豆、生豬為全鎮四大特色支柱產業。農產品以水稻、小麥、花生、玉米為主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0000畝,總產量達3800萬公斤,楊樹基地達到15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達32000畝,其中豇豆年種植面積達20000畝,年上市量逾6000萬公斤,年交易額實現6000多萬元,是信陽市西北部以干豇豆交易為主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平昌干豇豆交易批發市場”已成為豫南干豇豆貨源集散中心,產品遠銷武漢、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生豬年出欄50000頭,年產值3600萬元。礦產資源中,錳、鐵、石灰石、鹼等儲藏量豐富。

交通


轄區內基礎設施比較完備。交通十分便利,長(台)-蘭(店)公路,甘(岸)-平(昌)公路,邢(集)-平(昌)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南距312國道3公里,東距107國道5公里,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距鎮區10公里,於2005年12月6日通車的信葉高速(即滬陝高速河南段)公路穿境而過。

社會


平昌關鎮
平昌關鎮
。電力供應充足。擁有3.5萬伏變電站一座。通信事業發達。建有發射機站四座,信號覆蓋全境,固定電話裝機達到10000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設施完善。全鎮有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小學19所,擁有中心醫院一所,是信北唯一一所部頒標準“一級甲等醫院”、“愛嬰醫院”、“護理達標醫院”。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有區示範性高中——信陽市第七高級中學(平昌關高中),小學及學前教育體系均比較發達。
平昌關鎮
平昌關鎮
平昌關鎮
平昌關鎮
平昌關鎮
平昌關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