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保生

寧保生

寧保生(1943——2009)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筆名肖然。1943年1月生於中國河北保定市。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央民族樂團民族管弦樂隊吹管樂聲部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徠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北京樂器協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第八屆民盟北京市委代表,當選民盟北京市委員會委員,文化部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因病醫治無效,於2009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寧氏自幼酷愛民族音樂,博採眾長,自學成才。1958入中國地質文工團,1964年——2001年就職於中央民族樂團。在他50年的音樂藝術生涯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他的演奏音色優美、技巧嫻熟、表現力強,能適應各種風格的演奏特點,並且把握準確,尤以演奏乾淨利索而著稱笛界。
寧保生在音樂藝術的各個領域碩果累累:1975年,創作出享譽中國笛壇的《春到湘江》。1978年,在《樂器》雜誌上發表了《再論巴烏的改革》一文,在傳統巴烏的基礎上,利用改變其開孔律的方法,使傳統巴烏的音域擴展了小三度音程,而且不需要改變吹法。這一改革擴大了音域,方便了演奏,豐富了表現力。1992年,對中國已失傳數百年的邊棱吹管樂器古篪進行研究,在摸清開管和閉管不同的泛音序列、不同的發聲規律的基礎上,從理論上解決了尾翹孔的定位問題,終於研製出“新篪”。這項研究成果在保持了“古篪”的管體兩端均封閉的特殊結構下,增設了音孔,改變了律制,把古篪演奏兩手心均向內的獨特執持方法改變成便於演奏的手心向下的執持方法。新篪無論是音域的廣度(音域可跨四個八度)、音色的變化、轉調的性能等方面都有極大的提高,這都是古篪無法比擬的。1993年,新篪被中國年鑒樂器輯記錄在冊,國家八五重點書目《中國樂器 》也專文介紹並記錄在檔。
寧保生對笛子演奏的基礎理論也進行了大量深入細緻的研究探索,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許多技術領域如用氣、用舌、運指、組合等方面更新了觀念,改變了提法,使之更加理論化、科學化。他著有多篇論文《關於笛子演奏的氣流分裂問題》、《論笛子演奏中不同聲曲的不同位置》、《論笛子演奏中舌頭的基本運動形態及其應用》等。特別是1995年,應人民音樂出版社之邀專門撰寫了《寧保生笛子曲集》一書,其中以20幾個專題對笛子演奏的理論和技法做了深入細緻的論述。其中含笛子曲8首、簫曲2首、巴烏曲1首、新篪曲1首。這些理論的研究成果對笛子演奏的實踐與規範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並在其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證實。2001年,寧保生退休后,仍筆耕不輟,對原來的作品重新審視、修改、增刪,使之成為精品,同時創作出新作品若干;2005年,在南京組建成立“和靜飛竹”中國式的邊棱吹管樂組合,並創編了《茉莉花》、《康定情歌》、《九九艷陽天》三首笛子四重奏曲,現已錄製出版。2007年,利用陽燧鏡的光學原理髮明了燧簫,燧簫的音色可與傳統洞簫媲美,但其音量大大優於傳統洞簫,音域可達兩個八度零一個四度。
寧保生先生曾多次出訪英、美、日本、法、德、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地並曾多次在國內、英國及台灣地區進行講學,均受到一致好評。

創作風格


寧保生的樂曲創作題材廣泛,祖國大地,東西南北都有涉足,既有反映水鄉豐收的美景,也有描繪遼闊草原的畫卷;既有取材古老南音的遺風,也有來自天山的笛音;既有中原大地的豪邁,也有西南竹林的風情。在演奏形式上多種多樣,有獨奏、有重奏,並為民族邊棱吹管樂重奏組的組建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作品創作涉及樂器種類多樣,有笛子、巴烏、葫蘆絲、洞簫、燧簫、新篪、嗩吶、二胡、柳琴等,並有多首聲樂作品。是中國民樂界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其眾多的音樂佳作之中,笛子獨奏曲《春到湘江》可謂最具代表性,這首樂曲創作於1975年,湖南民歌風味十足,被列為中國竹笛十大名曲之一,並成為20世紀最經典的笛子獨奏曲之一和中國笛子界演奏最多的樂曲之一。

榮譽成就


1989年,《草原抒情》在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改革題材文藝調演中榮獲作曲創作獎;
1990年,《草原抒情》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文學藝術創作薩日納二等獎;
1992年,被聘請為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系器樂專業長期教授;
1993年,新篪獲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同年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在專利技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1995年,獲國家科委頒發的科技發明獎;1996年7月26日被正式授權,專利號:93102200.2;
1993年,《柯爾克孜民歌變奏曲》榮獲第三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創作獎、輔導二等獎;
2003年,北京地區青少年(業餘)民族器樂獨奏比賽園丁獎;
2007年,北京第四屆少兒民族樂器獨奏比賽優秀指導教師獎;
2007年年10月3日,燧簫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專利號為 ZL2006201321;
2007年,榮獲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頒發的金帆藝術團特殊貢獻獎;
2004年——2008年連續五年被北京市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聘為北京高等學校招收藝術特長生藝術等級統一測試評委;
多次被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作品目錄


笛子獨奏曲:《春到湘江》、《節日》、《柯爾克孜民歌變奏》、《鄉戀》、《雅韻》、《草原抒情》、《水鄉豐收人歡唱》、《南音抒懷》、《情系三晉》、《茉莉花變奏曲》
笛子二重奏:《童謠》
笛子四重奏:《茉莉花》、《康定情歌》、《九九艷陽天》
洞簫獨奏曲:《竹林月夜》
燧簫獨奏曲:《那就是我》
新篪獨奏曲:《夢》、《梅花三弄》、《陽關三疊》
嗩吶獨奏曲:《芙蓉國里盡朝暉》、《中州韻》
徠葫蘆絲曲:《情深誼長》
巴烏、葫蘆絲同奏曲:《三根竹子一般高》
二胡獨奏曲:《古城幽思》
柳琴獨奏曲:《古城抒懷》(以上兩首已由新加坡、香港錄成CD片發行)
輕音樂作品:《流水》、《黃梅調》
聲樂作品:以筆名肖然發表了數十首作品,其中與張立昆先生合創的作品《高山頂上修條河》榮獲文化部創作二等獎

小故事


1987年,賈湖遺址發掘代表張居中和時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室主任蕭興華找上了中央民族樂團民族管弦樂隊笛子部,讓這些吹笛專家幫忙鑒定一件出土文物,編號M282:20的七孔骨管。
這件文物和它同類的20多件文物,就是後來被確認為世界上最早的吹管樂器——賈湖骨笛。當時考古學家挖掘出它們時,雖然覺得這種有5~8洞的中空鶴骨管子很像是笛子,但由於這管子和現代笛子長得不一樣,怎麼也吹不起來。如果不能吹出聲,它就不能算件樂器,只能當是工藝品,其文物價值得大打折扣。
眾笛子專家一個接一個試吹,很長時間卻也出不了聲。正在張居中和蕭興華慢慢失望之時,寧保生接過了管子。斜著一拿,用舌頭一擋一吹,居然響了!再一吹,一個完美的6聲音階就在寧保生的吹奏下響起了!
果然是件樂器!
寧保生這一吹,不僅徹底證明了賈湖骨笛的無上價值,而且一下子將中國音階西來說擊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