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鏈球菌

變異鏈球菌

變異鏈球菌是早在1924年Clarke已經報告過變異鏈球菌是齲齒的病原菌。這種菌在普通培養基中呈球形,而在葡萄糖培養基中菌體變長,所以叫作變異鏈球菌。但當時普遍認為嗜酸桿菌等是齲齒最主要的病原菌,而變異鏈球菌並未得到重視。乃至40年後才又重新發現變異鏈球菌是引起齲齒最主要的細菌。變異鏈球菌與齲齒的關係主要是:①能在牙面上形成水不溶性的多糖類,牢固地黏著在牙面上;②在同樣pH條件下,變異鏈球菌比血鏈球菌和乳酸桿菌等能溶出更多的鈣;③變異鏈球菌能使蔗糖變為葡聚糖,並使葡萄糖幾乎全部變為乳酸。變異鏈球菌是齲齒最主要的病原菌,但不是唯一的,其他產酸菌也能參與齲齒的發生。冠部齲除變異鏈球菌外,乳酸桿菌也有一定作用;根部齲除變異鏈球菌外,黏性放線菌(Actinomyces visco-sus)最被重視。

簡介


變異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簡稱變鏈菌)是一種生長於口腔的細菌,具有分泌酸性物質腐蝕牙釉質的特點,為人類主要致齲齒菌之一,在口腔醫學領域被廣泛研究。

相關研究


通過變異鏈球菌臨床分離株耐酸因子F-AT—Pase亞基B結構基因uncD的遺傳多態性和mRNA表達水平差異,探討其與細菌耐酸力的關係。
方法實驗株包括18株高耐酸和20株低耐酸變鏈菌臨床株,以特異引物從細菌組DNA擴增uncD,行限制性內切酶長度多態性分析(RFLP)和測序比較;應用半定量RT-PCR兩步法和凝膠成像系統定量軟體,對20株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耐酸力變鏈菌uncD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進行評價和比較。結果AluI—RFLP產生A、B基因型,測序證實導致多態出現的基因變異不在uncD的功能區和催化結構域;這兩種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的分佈不同(P〈0.05),高耐酸性菌株中A型基因uncD的檢出高於低耐酸力菌株。不同耐酸力菌株uncD的mRNA表達水平不同(P〈0.05),但A、B兩基因型菌株uncD的mRNA表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F-ATPase的β亞基基因具有明顯的遺傳多態性,基因型和mRNA表達水平的多態性與菌株的耐酸力有一定的關係,雖然β亞基基因功能區高度保守,但在酸耐受適應中,仍表現為F—ATPase較活躍上調的亞基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