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州歌

瀧州歌

瀧州歌,是一種吸取瀧水山歌與能咕歌體裁和語言精華的半詩半歌的瀧水民間歌謠。瀧州歌創作活動由詩歌社主持,主要採用賽歌的形式,由詩歌社擬定詩題,然後向各地詩歌社公告,詩歌社選定評師在來稿中評出優秀獲獎作品公布,視來稿多少,分為東西榜、甚至五榜公布。

傳統文化


瀧人向有喜結詩歌吟社的傳統,一批文人和粗通詩律的民間歌手吸取瀧水山歌與瀧水能咕歌體裁和語言的精華,創辦瀧州歌社,進行賽歌活動。

歷史


最早的“瀧州歌社”,創辦於清代乾隆四十九年,由羅定州城內的詩人主辦。早期有姓名可考的,有清乾隆年間西寧連灘珠頭崗人黃華川、清嘉慶年間舉人陳書錦等。清光緒至民國初期,代表人物有羅定歌壇盟主黃琴舫,民國至建國初有陳子楷、陳汝松、黃兆勛、黃叔呂、黃玉鍾、梁緝臣,雲浮江綬珊,郁南黃旌珊、李聲南,岑溪陳樹勛等。當代傳人有唐之章、黃至誠、丘魯耈、唐英才、譚文生、譚忠棠等。

價值


瀧州歌是一種不同於山歌,近乎於竹枝詞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對研究瀧水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極具參考價值,對研究文言與方言的結合,格律詩與民歌體的融合極具借鑒作用,對提高當地的文化品位,建設當地的精神文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活躍群眾文娛活動,提高群眾文化素質等方面,均具有積極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