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白水牛

水牛品種

白水牛被毛全白,緻密而有光澤,皮膚呈粉紅色,四肢粗壯,前額平坦,眼大略突出,鼻鏡呈肉色,角型圓盤狀,角基方型沿上部呈圓尖型並沿後方斜生,角質黃白緻密而微透明。該品種具有結構勻稱、抗病力強、耐粗飼、適應性強、繁殖力強和肉質鮮美、細嫩、多汁等優良特性,是我國地方水牛品種基因庫的寶貴資源。

白水牛耐粗放管理,適應性強,對秸稈類農副產品利用能力較高,生長發育良好,抗病力強,很少發病,近些年來調查了解,飼草飼料霉變而發生的耕牛爛腳桿病病例中,尚未發現白水牛發病,其它疾病以少見。白水牛的耐熱性能強,夏天酷暑都很少泡水,冬天嚴寒也能適應。

簡介


瀕危等級:瀕危。

外貌特徵


鳳岡“貴州白水牛”被毛全白,緻密而有光澤,皮膚粉紅色,頭大小適中,前額平坦,眼大稍突出,口方大,上下唇吻合良好,鼻孔大,鼻鏡顏色呈肉色,耳中等大小,生於角基後方,角型圓盤而斜伸向後方,角基方形,角上部漸成圓尖形,角質黃白緻密而微透明,體格勻稱,結構緊湊,眉目清秀,四肢粗大,前肢直立,後肢飛節處稍彎,蹄碗圓大、規整,質地緻密堅實,蹄殼呈蠟黃色,背腰平直,腹圍大而圓,胸寬深,肋骨開張良好,略帶斜尻,尾著生低、粗短,長不過飛節處,尾上毛稀短,尾尖毛稍長,尾帚大小適中,母牛乳房發育良好,四個乳頭大小均勻,排列整齊。

生長發育


白水牛的飼養方式是農戶飼養,放牧與圈舍里飼養相結合,農戶白天趕牛
貴州白水牛
貴州白水牛
上山放牧,天黑趕牛迴圈舍休息,在農忙時白天把牛關在圈舍里飼養,飼餵青料、稻草和秸稈,很少補飼精料,飼養水平一般,採取隨機抽取初生牛犢、1月齡、6月齡、12月齡犢牛和2歲、3歲、5歲各階段的母牛、公牛、閹牛共計133頭進行體重、體尺測量,結果如下。
1、1歲犢牛生長發育
初生犢牛體重25.5公斤,12月齡體重達到140公斤,體高92厘米,體長77.6厘米,胸圍106厘米,胸寬28.2厘米,胸深48厘米,背高91厘米,管圍13.9厘米,十字部高91.3厘米。
2、白水母牛生長發育
白水母牛一般生長到5歲達到成年,成年白水母牛體重410公斤以上,體高123厘米,體長136厘米,胸圍189厘米,胸寬50.6厘米,胸深67.9厘米,背高123厘米,十字部高121厘米,管圍20.9厘米。
3、白水公牛生長發育
成牛白水公牛體重445公斤以上,體高125厘米,體長138厘米,胸圍190厘米,胸寬51.5厘米,胸深69厘米,背高126厘米,十字部高124厘米,管圍21.9厘米。
4、白水公牛閹牛的生髮育
白水閹牛的生長發育良好,與白水公牛生長發育相差不大。

繁殖性能


白水公牛2歲開始有性慾,3歲達到性成熟,開始配種,體重達335公斤,利用年限8—10年。白水母牛1.5—2歲開始發情,當地養牛戶習慣於3—3.5歲開始配種繁殖,此時白水母牛開始進入體成熟階段,體重達到315公斤以上,產犢個體大,終身產犢8—10頭,個別母牛18歲以上有繁殖力。
白水母牛發情周期18—24天,發情持續期3—4天,一般為為常年發情,春未夏初勞役重,冬季缺乏草料營養狀況下降,母牛發情比例約佔20—30%,秋季膘情良好,氣溫也較適宜,母牛發情比例達70—80%,為母牛發情旺季,一般在發情的第二天下午和第三天早上配種為宜,妊娠期320—330天。
斷奶時間:泌乳期8—10個月,長的達16個月。
貴州白水牛
貴州白水牛

役用性能


白水牛一般長到1.5—2歲開始調教使役,白水牛拉力大,耐力持久,犁田、犁地行走快,性情溫馴,易於調教和使役,並且體力恢復快,最適宜在山區使役。

肉用性能


白水牛育肥增重快,肉質好,屠宰率51.2%,凈肉率41.8%,肉用性能好,這一性能潛力大。

分佈情況


鳳岡縣各鄉鎮均有分佈,主要分佈在花坪鎮龍泉鎮、何壩鄉、石徑鄉、綏陽鎮土溪鎮永安鎮等七個鄉鎮。

遺傳保護


2020年5月29日,貴州白水牛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