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草稻

雜草稻

具有雜草特性的水稻,又稱野稻、雜稻、再生稻,農民稱之為大青棵。其外部形態和水稻極為相似,但在田間具有更旺盛的生長能力,植株一般比較高大。

雜草稻野性十足,比栽培稻早發芽、早分櫱、早抽穗、早成熟,一旦在稻田中安家落戶,就會拚命與栽培稻爭奪陽光、養分、水分和生長空間。

簡介


雜草稻也叫“雜草型稻”或“稻的雜草種系”,是稻田中一種不種自生、沒有經濟價值的稻,國外學者稱之為“伴生型雜草”。雜草稻一般表現為與野生稻相似的特性,如穎殼黑色,種皮紅色,落粒自生等。各地對雜草稻的叫法也不同,有的地方叫“風粳子”、“落粒稻”,有的地方叫“視稻”、“櫓稻”或“招稻”,也有的叫“稻”。總之不是經過人為耕種而自然產生的。近些年來北方稻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雜草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影響水稻產量,使水稻減產減收;二是增加種稻成本,浪費人力物力;三是影響稻米的商品價值。雜草稻種皮為紅褐色,混有這種米的稻米影響內銷和外貿,對水稻生產影響很大。

特點


雜草稻還很“聰明”,它的重要特性就是落粒性強,邊成熟邊落粒,為的就是躲過人類的收割,並在下一年繼續生根發芽。而且其種子休眠時間最長可達10年,只要溫度濕度適宜,它就會破土萌發生生不息。同時,它在進化過程中還不斷模仿栽培稻的特徵,如高度、顏色等,甚至將來某一天我們可能很難用肉眼分辨雜草稻與栽培稻。

來源


專家還沒有完全弄清楚雜草稻的來源,但已知的有4個方面:一是由野生稻逐漸演化而來,二是野生稻與栽培稻自然雜交產生,三是地理親緣關係較遠的秈稻粳稻雜交導致性狀分離,四是“返祖現象”促使人工栽培稻突然“找回”祖先野生稻的某些特性。

分佈與危害


雜草稻古已有之,為何發生和危害愈演愈烈?專家分析認為原因有二:一是我國直播水稻面積越來越多,稻田沒有經過深翻和灌水,導致雜草稻年復一年擴張蔓延。二是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后,稻田機械化耕作越來越普遍,田間管理也越來越粗放,未能在雜草稻生長初期清除。
雜草稻
雜草稻
雜草稻已是全球性草害,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雜草稻已經造成水稻減產10%—50%;在南美,受雜草稻影響的田塊不能繼續種水稻,某些地區雜草稻已成為比稗草千金子危害更嚴重的雜草;而在我國,廣東、湖南、江蘇、東北等水稻主產區,雜草稻的發生也越來越普遍。遼寧、江蘇為重災區,發生量大,危害最嚴重,有的田塊甚至顆粒無收。全國水稻播種面積中雜草稻實際發生面積占約20%,防除之後的發生面積仍有10%,導致損失5%乃至絕產,平均損失在10%左右。
只要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雜草稻。因其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危害性極大,已引起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雜草稻混雜到栽培稻中后還會導致稻米品質下降,影響稻穀的市場價格。如江蘇種植水稻大多為粳稻品種,混雜秈型雜草稻后,由於雜草稻粒細長、米碎,而且大多為紅色,從而嚴重影響稻米品質。江蘇蘇北稻米市場混有雜草稻的稻穀每公斤價格僅為1.2元,並且一般只能賣給飼料加工廠做原料。

防除技術


雜草稻
雜草稻
儘管雜草稻讓農民恨之入骨,但也無可奈何。有稻農說,雜草稻與栽培稻如同一對雙胞胎,沒有一雙火眼金睛確實很難辨別,而稻種出苗后,又沒有有效防除雜草稻的除草劑,最有效的防除方法是在分櫱期進行人工拔除,但很耗時,效率又低。
雖然現各國對雜草稻還沒有完全根除的辦法,但是專家認為,建立立體的科學防控體系可以有效控制雜草稻的發生和危害:一是加大科學研究力度,國家相關部委應高度重視雜草稻的危害,並研究其發生機理、防控策略;二是改進栽培方式,破壞雜草稻的生存條件,可以將直播水稻改為移栽種植,麥子和油菜免耕種植改為耕翻種植,或採用水旱輪作等方式;三是控制種源切斷其傳播途徑、人工拔除、使用除草劑及深翻壓埋。

危害特點


雜草稻產量顯著低。揚州市農科院對比試驗認為,比常規粳稻減產12.3%~14.5%,加上易落粒,實收產量更低。產量結構表現為單株成穗數較多,千粒重明顯低,僅20克左右,是常規粳稻的三分之二,每穗粒數僅65粒左右,為常規粳稻的二分之一,但結實率可達95%左右,比供試常規粳稻高4個以上百分點。
雜草稻加工品質、外觀品質及食口性差。根據測定,精米率比武運粳7號低5~7個百分點,但蛋白質含量高達18.2%,比對照武運粳7號高1倍以上。
越冬雜草稻出苗早、單株分櫱性強,一旦稻田中混入,將出現常規稻苗被欺的現象,如沒有及時清除,將直接影響大田水稻生長。雜草稻的落粒性強及在地表越冬自生出苗率高,但秋播時如翻埋到5厘米以下,出苗率明顯下降,如翻埋到10厘米以下,雜草稻苗難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