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豆
西北菜
蓮花豆就是普通的油炸蠶豆。就是把蠶豆用水泡倆天,瀝干水,然後用小刀在蠶豆的中心切條口子不要把豆子切兩半啊!有1/3部分是連著的,也就是說在豆子的2/3處切口子,然後把切好的豆子放到水泥地上放一天,(為的是炸出來更酥脆,)要把豆子平鋪到地上,放一天就行了,然後就在鍋里放大半鍋油,燒開,把豆子放裡面炸!時間以豆子熟為止,(沒有生豆氣)豆皮顏色也變了,就算熟了,在這裡切記:火千萬不能大,大了,豆子就炸過了,成硬的了,火也不能太小,太小時炸出的豆子顏色不好看,發白,豆子也不脆,所以這時就要控制好的火候,吧熟后的豆子撈出來,放個盆里,涼了,再往上撒點細鹽,就製作成了蓮花豆這個美食。
蓮花豆是晉北地區餐桌上有名的美食,這金燦燦、酥脆脆、噴噴香的小豆子,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淵源。
自漢朝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各大寺廟都要在農曆四月初八即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辰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法事和廟會,善男信女們也都要到廟裡進香、朝賀,和尚們則要手捧一個盛滿了蠶豆的笸籮,站在寺廟門口迎接香客,每位香客進香之前都要送給他們幾顆豆子,名曰“結緣豆”,意味著與佛祖結緣。
這一習俗在唐朝時期流傳到日本,一直到20世紀日本的寺廟都一直保持這一習俗,中國現代作家周作人早年留學日本,還專門寫下了一篇散文《結緣豆》記述這一佛教民俗現象。我們北嶽恆山乃道教聖地,但從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他認為佛道同源同根,從那時起就在恆山開始舉行“四月初八”廟會活動,以此紀念釋迦牟尼的誕辰。因此,在四月初八廟會上進香、品嘗結緣豆並向佛祖祈福,就成了渾源百姓的一個歷史傳統。
後來這小小的結緣豆,又是怎麼從佛堂廟宇走向尋常百姓家的呢?這裡面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傳說在北魏時期,渾源(時名崞山縣)城裡有一巧婦,婚後三年未見顯懷,雖然俊俏能幹,也難免受公婆白眼和鄰里非議。四月初八那天,她懷著虔誠之心到廟裡求子,也吃了和尚送的結緣豆。回家之後,她就夢到一個白胖的小子,頭戴紫色冠(蠶豆花),身穿綠色衣(蠶豆莢),笑吟吟地向她跑來。不久,她就懷孕了,生了個結結實實的兒子。她喜極而泣,從此發宏願,也要像佛祖那樣廣施捨,結善緣。她知道兒子因緣豆而生,就取名”豆生“。后她在自家的地里種了許多蠶豆,到了收穫的時候,她把它們炒熟,分送給鄰里八鄉的窮苦人。後來她發現,很多小孩子都喜歡吃她炒的蠶豆,就特意為孩子們改進了做法,先用水泡,再用油炸,這樣吃起來又香又酥又好消化,更受孩子們喜愛了。
後來這位巧婦做蠶豆的方法廣為流傳,因巧婦的名字叫”蓮花“,所以人們都管這種豆子叫”蓮花豆“。
1、要先用涼水泡幾天,俺家的豆子沉,泡的時間長,差不多要三四天的樣子,新鮮的有個一兩天就差不多了,泡到芽剛露出個頭的程度就行了,記得每天換水哦;2、其實加工也蠻簡單,就是用小刀在尾部切上一下,切的長度大概占整個豆長的一半就行了,是因為泡過的豆子里有水分,切開讓水分走走,炸的時候不迸油;3、把切好的豆子放在網狀的容器里,晾晾表面的水分,晾一天到兩天,期間要上下翻翻,免得外側的皮都幹了裡面的還潮著;
4、後面的步驟就簡單了,因為俺有事外出,回來時俺家老大都炸好了,俺只看到了成品,大概是:涼鍋的時候就將油倒入,油的底下冒泡的時候就可以把晾好的蠶豆入鍋了,可以一次放很多,豆子表面干但裡面潮,所以不會迸,就像水開了一樣的,油麵嘩嘩的冒著氣泡,炸到變色,這時候豆皮也都炸開了,出鍋,再撒些鹽,成了。
蓮花豆的原料——蠶豆
製作時,將當地所產白皮大蠶豆經溫水浸泡得白白胖胖,而後用小刀將蠶豆一端十字划裂,置上好的胡油鍋中炸制,炸熟的蠶豆個個十字紋爆裂,皮黃肉白,酷似一朵朵活生生綻開的小蓮花。炸熟的蠶豆趁熱灑少許鹽面(也有拌白糖的),拌勻即可食用,這種蓮花豆吃起來香、脆酥、婦女兒童最喜歡吃,同時也是下酒的一道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