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三月三的結果 展開
三月三
多民族節日
農曆三月初三,清明前後,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水與洧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著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麼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藥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著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發生在大約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里,踏青幽會,互訂終身。
健康、大膽、奔放、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蕩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匯合后流入雙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遊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清明過後“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水與洧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
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著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麼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藥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著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發生在大約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里,踏青幽會,互訂終身。健康、大膽、奔放、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蕩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匯合后流入雙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遊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周朝法定戀愛節日
《周禮》中記載,仲春之月。男女私會不會遭到禁止,而在平時沒有經過媒氏的許可,私自相會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對於青年男女來說,仲春時節可以稱得上的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了。
由於人類繁衍和生存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古氏族人開始謀求新的發展天地,以血統為中心的古氏族社會漸漸地失去了它原有的純正,取而代之的是以財產與居處為中心的政治社會。原來老祖母在婚姻方面的主宰,被管理團體生活的機關或政府組織所代替,新的婚姻戀愛方式出現。管理者選定萬物復甦,桃花盛開的多情季節,環繞流水柔情的江河畔,組織青年男女在仲春(農曆二月)至季春(農曆三月)上旬聚會聯歡,在歌舞、遨遊中區別姓氏后,相戀相愛。
農曆三月三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萬物復甦,溱洧河邊的姑娘與小夥子們手拈蘭花,芳香四溢,他們跳著舞,唱著歌,又一個戀愛的季節到了。
一個年輕的姑娘對小夥子說:“一起去吧!”
小夥子答道:“已經去過了。”
姑娘又說:“再去一次吧。洧水之外的天地,既寬廣又可以歡快地取樂。”
於是,小夥子和姑娘盡情地遊戲,並彼此互贈芍藥。
這是《鄭風·溱洧》中的一段記載。
“《詩經》中‘有關情愛的國風’部分,共162篇,很多地方表明了三月三為情人節。三月三這天,周天子率后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那個時候,戀愛是自由的,國家規定所有的年輕男女,必須到河邊或田野去相親,不相親者有懲罰,而相親者則給予土地。”祖籍在山西永濟市蒲州鎮的任振河,由於緊鄰《西廂記》的發生地普救寺,他聽到很多的愛情傳說,也對愛情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眾多的愛情傳說中,他發現了三月三這個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從魏晉開始就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游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眾人遊樂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的日子。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至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既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髮育的自然節令,又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繁衍與社會和諧及文明進步。此事還正式地記入了《周禮·地官·媒氏》中:“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還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故事;更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悵惘情事。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
少數民族的“三月三”
“現在的三月三隻有在少數民族才可以看得到,他們那裡依然保存著最古老的自由戀愛風俗。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西部的黎族青年男女,每年農曆三月三這一天,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地來到有南洋海島風味的山坡上,尋找愛情,慶祝戀愛。雲南大理的白族青年男女,在農曆三月三,在蝴蝶泉邊歡聚、唱歌、跳舞、戀愛。情投意合、心照不宣的姑娘用手指撓撓男士的手心,雙方便攜手出入……廣西壯族人民在季春三月三開展活動時,各村男女在一起跳舞、唱歌、拋繡球。玩時男女青年各一隊,並各自選出隊長,相距約五十米遠,劃出界限,相互拋接,凡是拋出界限或接不到的都算輸。男女青年以此互相物色對象,為選擇佳偶進行投情活動。”翻開自己的學術報告,任振河動情地說,“這些都是我們依然保存著的最古老的自由戀愛方式,但在廣大的漢族地區卻很少有這樣的節日,這是因為在漢武帝時發生了蛻變。”
比國外早1000多年
經專家研究表明“三月三”比“2·14”早1000多年
三月三[三月三·情人節]
中國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是“七月七”應當是“三月三”
近些年,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有越過越盛之勢,因此,許多人呼籲中國人應當過自己的情人節,於是,七月七日的“七夕”就被當成了中國的情人節,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應是“七月七”,而應是“三月三”。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與愛情並無直接關係。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之時,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四,儘管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但不能因為這個愛情故事就想當然地把七夕當成是情人節。況且由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成的故事演繹為中國的情人節,總會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缺少情人節的甜蜜氣氛。難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牽牛、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來,作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時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儘管有牛郎織女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是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是讓情人們喜歡不起來的。而夏曆的‘三月三’,時值清明前後,楊柳婆娑,春暖花開,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時節,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堅持自己的想法。
由此看來,作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應當保護我們傳統的文化
任振河教授對《山西青年報》記者說,“如今韓國已申請了端午節,像三月三這樣的節日,亞洲很多國家依然保存著很傳統的習俗,這個在中國起源並發展起來的傳統習俗,有可能再次被別的國家申請,保護、申遺我們傳統的文化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