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山
山東五蓮縣景區
九仙山風景名勝區為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位於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與五蓮山隔壑相峙,兼具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最大的特點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蘇軾曾說“九仙今已壓京東。”
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與五蓮山並稱雙絕。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遊覽觀光為主體的名勝風景區。從曲徑通幽的山間秀色到晴空響雪的懸泉飛瀑,從韻脈神秘的自然景觀到古老豐富的歷史文化,無不受到眾多遊客的喜愛,又因其風景秀麗,成為遊覽的佳處。
九仙山風景名勝區為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與五蓮山隔壑相峙,現已開通兩山間纜車。素以“
九仙山
居仙卧龍,傳神離奇。歷史上許多隱士騷客,常會於此,吟詩論文,讚美九仙山勝境。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戰國孫臏馬陵大捷之後,辭去齊國軍師,浪跡山林,終選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講學,並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明代禮部侍郎翁正春贊為“真齊魯間最聖地也”。孫臏讀書閣等景點已2014年五月六日被火災燒毀。
一九八八年,九仙山含在五蓮山之內,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其知名度大幅度上升。一九九五年松柏鄉政府正式將其列入發展計劃。修復了孫臏讀書院遺址,並重塑了孫臏像,開闢了孫臏書院遊覽區。另外,徹底修通了九仙山通往縣境主幹道的盤山通車路附建中型停車場,還建有小型食宿賓館及民俗村等其他服務設施,設置多處購物網點,旅遊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五蓮縣建於1947年5月,為適應當時戰爭形勢和將來建設的需要,由原日照、莒縣、諸城三縣的邊緣山區組划而成,以境內五蓮山而得名。古屬青州,后歷屬莒國、楚、魯國、齊國。秦、漢屬琅琊郡、琅琊國、青州部城陽郡、徐州部東莞郡、膠州東武郡、莒州義塘郡、河南道密州高密郡、密州。宋~清、民國,縣境分轄於莒縣和諸城縣、日照縣。清代順治、康熙兩朝,縣境歸屬未變。至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莒州升為直隸州,仍轄於日照縣。1945年改屬諸城、莒北、藏馬三縣轄。1947年5月建立五蓮縣,由藏馬縣的洪凝、街頭、戶部、五蓮和諸城縣的常山、仁里、高澤7個區組成,以境內五蓮山命名。歷屬膠州專區、昌濰專區、昌濰地區、濰坊地區、濰坊市。1992年12月改屬日照市轄。
九仙山東門→情侶峰→倉敖嶺→老母閣→風水嶺→孫臏書院→靴石民俗村→九仙道觀→毛家河→龍潭大峽谷→宣王溝峽谷漂流→九仙山西門。
九仙山[山東五蓮縣九仙山]
白龍潭:這兩個龍潭瀑布個個深不見底。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樵夫到這山上砍柴時,不小心將一根扁擔掉了,結果第二天那根扁從東海中漂了上來。從此,這龍潭便有了直通東海的傳說,也有了旱年來此求雨的民間祈禱活動。
龍潭溝:龍潭中的水冬暖夏涼,從不結冰此為一奇。還有一奇就是龍潭溝的青蛙從來不叫。這裡還有許多傳說九仙山除了擁有映山紅外,還有那個號稱江北第一大峽谷的龍潭大峽谷。
龍潭大峽谷:峽谷兩崖全是青翠如滴的綠色植物,那綠色就像潑出去的綠彩,就像畫在天幕上的一幅巨大油畫,陽光照在上面泛著或濃或淡的綠色光彩。人走在山間小徑上,就像走在畫中。
編輯語音
以九仙山為主的九仙山群面積較大,景點較五蓮山多而分散,本志分東、南、北三個區域介紹其主要景點。
東區,主要指九仙山東南部以萬壽峰為中心的群峰,這裡群峰壁立,怪石崢嶸,山路崎嶇,是尋幽探勝的好去處。
萬壽峰又名萬歲峰,岩石壁立,直插青天,遠望又像一面南正襟危坐的僧人,峰前為侔雲寺遺址。
梳妝峰又名梳洗峰、梳妝樓,在萬壽峰南偏東,傳說為東海龍女梳妝之所。
觀音峰侔雲寺南,梳妝峰以西。懸岩峻峭,拔地參天。在頂部巨石的北邊,有一天然石洞,洞高2米,直徑2.5米,橢圓形的洞口僅容一人側身而進,洞口距地面約30米,山石陡峭,形勢十分險要。內塑有觀音菩薩像,俗稱“老母閣”。
朝天猴觀音峰西。兩峰之間夾一巨石,酷似一隻調皮的頑猴,它伸長了脖子,頭部仰視東南高天,如期如盼,如嚎如嘯,活龍活現。摘星台又名觀星台,朝天猴以西。峰呈圓塔形。在晴朗的夜空,從地面仰視這座山峰,彷彿它離天上的星星很近,好像站在峰頂伸手可摘下星星,故名。
六角棚在朝天猴西北方。山崗上一傘狀巨石,其下可容數十人。
駱駝峰萬壽峰西。山峰像一駱駝,頭向東方而卧,駝頭、駝峰畢現。
轎頂石在駱駝峰上。
道士帽駱駝峰西一山樑上,一巨石像一面東的道士帽,帽沿下可容數十人。
二指嵌駱駝峰南,山坡上有二巨石,像人伸出的食指和中指。
一劍石六角棚北,隔壑相望。
八峰垛駱駝峰北,此為最高峰,民謠曰:“八峰垛在雲霧中。”
兔耳峰八峰垛北。從抱犢峰南望,像向東方跳躍的兔子。
八戒峰駱駝峰西南。亦稱八戒出山。
抱抱孩兔耳峰西。
南區,該區位於宣王溝村東南,從黑牛場杜鵑花園起,順溝東下,景色萬千。
黑牛場花園位於黑牛場村南山坡上,面積近百畝。園內生長著成片的杜鵑、蘭錦、粉棠、連翹等花木。每到春夏之交,鮮花競放,爭奇鬥豔,五彩繽紛,如詩如畫。園中杜鵑花獨具特色,其自然生長規模之大,為江北所罕見。1990年華北六省一市杜鵑花協會在此召開專門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稱道該花園為“江北第一園”。該花園與靴石南山花園、五蓮山北坡花園並稱三大“仙家花園”。
南天門北天門從杜鵑花園順溝東下里許,溝兩岸有山峰壁立,民謠曰:“兩山聳起為天門。”南岸巨石為南天門,北岸為北天門。當地群眾稱為南框、北框。
石鮁魚南天門東北側石壁上,有一鮁魚狀石頭貼壁而立,長約丈余,頭朝上,胸、眼、鰭、尾皆清晰可辨,其色青黑。
神蟾探海北天門東北。一塊巨石兀立山頂,狀如巨蟾,全身黝黑,觀其神態,恰似一隻蟾蜍探頭望海。
神龜尋子南天門東。有山石形似綠龜,正昂首爬行在山腰,並眼巴巴地望著那山頂上的一個大圓球,像正在期盼那即將破殼而出的後代面世。
張翥煮海灶神龜尋子以北。
獅子峰張翥煮海灶以東。
元寶石張翥煮海灶以北。
老韭菜垛子南天門東。
山影老韭菜垛子以東。
觀日峰亦稱望海峰,位於南天門東南方。此峰東南方一落千丈,村落、田野盡收眼底,遠眺五蓮山之五蓮峰,就在腳下。晴日在此可觀海上日出。
石牛在觀日峰頂有一巨石像卧牛。
飲牛灣石牛南約50米,一直徑約2米的圓形石坑。
北區,包括靴石風景區,孫臏書院風景區,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有許多生動的民間傳說。
靴石又名鎮龜靴石。位於九仙山腹地靴石村西山埠上,巨石高達3米,重達數萬斤。靴石底部由一大一小兩塊石頭橫駕而立,小塊的朝東北,大塊的朝西南,儼然一隻大龜頭東尾西,背馱巨靴。如果登上龜背,一人用力猛抵靴腰,巨石可整體搖晃。即使數人力推,巨石動則動矣,卻不會有絲毫移位。傳說,當年八仙過海路經此地和山神一起治理荒山時,鐵拐李脫下一隻靴子到嶗山裝來凈水,山神用柳枝蘸了凈水遍灑山野。八仙離去時,竟把靴子遺留在此,化為巨石。
笛竹園指靴石周圍鬱鬱蔥蔥的石竹林。相傳,八仙在治理、美化荒山時,各顯神通,唯有韓湘子不慌不忙,悠然自得的吹著笛子倚石而坐。眾仙不滿,正想責怪他,只見他順手把竹笛往下一插,傾刻間,便從地里冒出一片片翠竹。從此,九仙山裡有了竹林,後人便把這片竹林叫作笛竹園。
國舅石笛竹園中有一巨石,圓頭、大腹,腰間一條玉帶,活像一個神氣十足的富貴高官。傳說,這是曹國舅為美景所戀不願離去而留下的化身。
烏紗帽位於國舅石西北側,一巨石孤立,像是一頂烏紗帽。傳說曹國舅匆忙離去時,竟把烏紗帽遺忘在此,久之,化為巨石。
神驢印掌靴石西北山坡上,有一石坑,似驢蹄印。傳說是張果老倒騎毛驢巡山時所留。
靴石杜鵑花園在靴石村東南一山嶺的陰坡上。
抱犢峰靴石村東1.5公里,孫臏書屋西崖,整座峰呈“山”字形,東西北三面坡緩可攀,而南面則壁立千仞,氣勢巍峨。
天書頂抱犢峰主峰,峰頂平緩,有石腳印、石椅子等。傳說石腳印為孫臏當年所踩,石椅子是孫臏讀書之座椅。
天泉抱犢峰東側半山腰處,原名漏泉,又名智慧泉。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常年不斷,大旱之年亦不絕流。泉水清澈甘甜。傳說孫臏飲此泉水,越發聰慧身健,故此泉又稱“智慧泉”。
小洞天抱犢峰東。有一洞深約10米,只能容一人進出。進得洞中,頓覺陰暗潮濕,寒氣襲人;抬頭上望,兩塊被卡在山縫中的巨石,彷彿有隨時墜落之感。透過巨石夾縫,可看到一小片天空,上面常年流水不斷。在雨豐季節,水流成簾,故此洞又稱“水簾洞”;冬季則滴水成冰,這時的水簾洞又變成了水晶宮。
白簾瀑布小洞天東。
神牛登天天書頂北。
蓮花峰天書頂北、神牛登天西。
白雲洞朝陽觀抱犢峰西。
鳳凰石抱犢峰南的嶺崗上,有兩塊巨石相連,酷似鳳凰。傳說當年孫臏在此立院聚徒,苦研兵法,有鳳凰斂翅落地,翹首諦聽,並為孫臏鍥而不捨的精神所感動,自此朝夕相伴,久而化石。
石林鳳凰石東南。怪石嶙峋,酷似雲南石林。
筆架山石林以東,山頂有3塊豎石呈“山”字形排列,似筆架。
倉敖嶺抱犢峰東北。廣袤平坦,林茂草深。
抓鬏石倉敖嶺東端,巨石高聳,形同古人盤在頭上的抓鬏。
大炕倉敖嶺東,山間小道旁一巨石平卧,石面寬闊,狀如石炕,故曰“大炕”。炕下有洞。
大石老媽九仙山北麓貓臉峰頂。巨峰參天,崎嶇難攀,峰之上棲息各種鳥類,以山鴿為多。
二神石大石老媽西南邊的山樑上,兩巨石並列而峙,似偎依的一對情侶。傳說二石人得道成精后,發誓日長千尺,直刺青天,山神稟報,玉帝大怒,派天兵抓拿,天火燒身,化為碳石,不復為生。
鷹望石與二神石隔鷹望溝相望,壁面象刀削一般,高數丈,基起溝底,頂部為寬闊地帶,鄉人叫程豪頂。
神泉石瓢又叫小石瓢,在程豪頂西坡一大石板上,塊石支架下,形同農家用的葫蘆水瓢,瓢蒂處有一五分硬幣大小的泉眼,泉水自泉眼中流出,終年不斷,滿而不溢,泉水清涼甘甜。
仙人風涼洞神泉北的山路旁,幾塊巨石撐起一個大涼棚,其下可容近十人。酷暑盛夏,人入其中,頓生涼意。
龍潭大峽谷是華北罕見的地中山、谷中景,奇峰秀水,貌似五陵源,素有“山東小三峽”、“小九寨溝”的美譽。著名的景點有一谷、一獅、連二巒;六竇、六洞、十六潭;八門、八岩、九奇峰;十八瀑布貫龍潭。全谷達七十七景之多,中央電視台稱之為“齊魯第一大峽谷”。最令人陶醉的景點有白龍潭、黑龍潭、雲香池、印星潭、老龍窩、留仙榻、龍祠、雪練飛瀑等。黑龍潭位於龍潭峽谷的下游的“璇雷峰”下面,潭水幽黑不見底,因此也叫“墨潭”;“墨潭”以下頑石塞道,形如斗螺,稱“墨螺”,“墨螺”隔斷上下水流。傳說,白龍與黑龍為爭地盤,在谷中一場激戰,最後黑龍落敗,潛入下流,為出心中怨氣,砌螺為界,以此不與白龍交往。白龍潭又名霜潭,潭水純潔清洌,甘甜可口,又稱“甘泉”、“玉泉”,與黑龍潭一界之隔;山泉彙集的毛家河,再向前順河而過石門,有摩天峭壁迎面而起,將河水截斷引入石崖之下,形成深不可測的白龍潭;澗水從隘口落下,跌瀉潭中,雲蒸霞蔚,壯如白練垂空飛舞;潭中浪花泛水湛然幽深,其奇險幽深使人臨淵心動;潭北有龍王廟,為祭潭祈雨的場所。
雪練飛瀑又名毛家河瀑布,位於大峽谷上游。壁高百米,直徑三十米,東、南、西三面為懸崖峭壁,北面為出口。潭水澄清,深不可測,狀如銀河倒瀉,聲如萬馬奔騰在山峰間奔流而來,驟然從懸崖上跌落,形成白澗瀑布。瀑寬5米,落差20米,瀑下為圓潭,潭水澄清,深不可測,瀑布落水,一如銀河倒瀉,聲如萬馬奔騰;置身於此,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仙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豪邁。夏日雨沛,瀑布如白練垂空,滑落潭中,泛起浪花,又似白練層疊,張侗稱之為“雪練飛瀑”。
靴石又名龜靴石。巨石高達三米,重達數萬斤,酷似古人穿的靴子。傳說八仙過海路過此地,和山神一起在此治理荒山,鐵拐李脫下一隻靴子到嶗山裝來凈水,山神用柳枝蘸了凈水灑遍山峰,八仙辭別九仙山過海去后,靴子遺留在此,故名靴石。孫臏書院位於靴石村東,為書院景區的中心景點。據傳孫臏年少時,苦研兵法,立志報國,當他得知東夷海曲(今日照)有姜太公藏書《六韜兵法》時,於是不辭辛苦,在海曲尋到了這部兵書,並選擇了海曲西北四十里的九仙山結茅屋而苦讀。後來孫臏又拜鬼谷子為師,學藝大成,幫助齊威王完成霸業。在成功之際,孫臏並沒有喜悅之情,他回想自己變成了殘廢,師弟死於自己刀下,而天下百姓仍然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於是淡漠名利,歸隱山林,第二次回到了自己少年讀書的地方。孫臏在這裡聚徒講學,並完成了兵家名著《孫臏兵法》。
杜鵑花園杜鵑花在九仙山、五蓮山風景區總面積9692畝,其品種之廣,花色之麗,譽冠華北。靴石村前有座山叫龍角山,龍頭朝西,兩角突起,龍腹卧於灝水之畔,蜿蜒數里;山之陰即是有名的靴石花園,園內生長著大片野生杜鵑,綴之粉團、連翹等花木。野生杜鵑俗稱映山紅,花開時花色各異,景象壯觀;因品系不同,自陰曆三月份,粉紫色的“藍錦”,就爭相開放;之後呈玫瑰紅、鮮紅或粉紅的次第開放,奼紫嫣紅,在懸崖、澗泮隨處可見;到“五·一”時節達到高潮,可見漫山遍野“映山紅”簇簇鮮花,流光溢彩,磬香襲人,紅霞倒映河面,溪水流動就像飄動的紅帶,與山光石景相映襯,宛如天然畫卷。此時,赴山賞花的遊人如織,但見花海人潮,遊人似夢如醉,如入仙境。在黑牛場大花園中有一棵杜鵑花簇直徑3米,高達25米,已有200年樹齡了,堪稱杜鵑花王。1990年,華東六省一市杜鵑花協會在九仙山召開研討會,與會者一致稱讚九仙山、五蓮山野生杜鵑花園為“江北第一園”。
侔雲寺宋代僧人在九仙山東南方的萬壽峰下建侔雲寺,規模宏大,成為當時山東四大名寺。公元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侔雲寺改名興雲寺。
萬壽峰又名萬歲峰,岩石壁立,直插青天,遠望又像一位面南正襟危坐的僧人,峰前為侔雲寺遺址。
丁公石祠仰止坊位於九仙山東南麓的丁家樓子村東部,石祠是《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的祠堂。系地方名人丁耀斗為頌揚其父丁惟寧的功德,以昭後世而興建。石祠始建於1608年(明萬曆三十六年)二月,年底落成。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由祠、坊、門組成,祠面闊3間,一門三窗,七檁兩梁,重梁雙柱,柱頭雕昂,石板瓦雕花脊,龍形雙鴟吻,長91米,寬513米,總建築面積467平方米。門眉之上刻“柱史丁公祠”5字,祠內正堂北壁刻“羲黃上人”4字,兩側間北壁正中各嵌一石碑,兩山牆之正中各嵌石碑3塊,碑刻內容有《柱史丁公石祠記》、《九仙山丁憲副先生祠堂歌》、《遊覽諸公留題》等。原祠內沿牆一周有料石砌築高l米、寬06米的2層高台,台上供奉丁氏世祖靈位。
仰止坊與石祠南北相對,相距約10米,1610年(明萬曆三十八年)建。坊之左右各墊雙層長方形雕雲紋座,上立四棱抹角石柱,柱之前後各輔石耳,石柱正面刻對聯一幅,上聯為“一詠一觴暢百年之逸興”,下聯是“勿伐勿剪綿千載之遐思”;石坊面額書“仰止坊”3個大字,前題“賜進士中憲大夫湖廣副使前巡按直隸監察御史丁公諱惟寧字少濱主人題”,後綴“萬曆三十八年孟冬吉旦不肖男耀斗述”;坊額背面書“山高水長”4字。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位於九仙山南麓的牌孤山之陽,是戰國時的古城堡,因北依牌孤山故名;城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面積為75萬平方米。現存城牆東面較高,平均高度約3米,局部高度為4米;城基寬65米,頂寬3米,均為沙土分層夯築而成;其東北部城牆之夯土特別堅硬,上面寸草不生,被風蝕之突出部分,敲擊有聲。牌孤城遺址發現於50年代初,此後在城內外出土許多銅劍、銅戈、銅鏃等文物;尤以1964年秋出土的8塊古印最為珍貴,印文均為“左桁正木”,據此推斷,“左桁”與“左關”當同是齊國東部沿海一帶的重鎮。距城東北約500米處,有一地名曰“百將口”,其周圍有青銅兵器出土,同牌孤城內出土的兵器相同。據傳,在此曾損折過百名戰將,故名“百將口”。據出土文物的分佈情況及民間傳說推論,此處是一古戰場,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與牌孤城有直接聯繫。牌孤城遺址對研究戰國時期齊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九仙山大佛位於九仙山東北麓半山間,系憑藉卵形巨石雕刻而成,佛像座北面南,高45米,寬22米,身著袈裟,端坐於蓮台之上,右手挂念珠,左手做拈數,雙眉高揚,二目平視,表情肅穆,神態莊嚴,似向世人傳經佈道,勸善說法。據考證為明代雕刻,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1994年被列為五蓮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洗耳泉在戶部鄉胡林村西半山間石壁上,刻有楷書“洗耳”兩字,下方為一山泉,長年流水不斷,俗稱“洗耳泉”。每字長寬為215厘米×176厘米,上款為“明崇禎三年十月”,下款為“主人呂一奏題書”。呂一奏為明代諸城人,萬曆進士,曾任知縣,戶部督尚主事等職,後退歸林下,在九仙山築精舍(遺跡尚存),“洗耳泉”就在他的住舍附近。“洗耳”石刻為九仙山摩刻之最,1994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卧象山石刻“瓏塔”、“鐵壁”、“筍圭”、“硯潭”(見《五蓮縣誌》第一部)。據《卧象山志》載:石刻出自張侗等人的手跡。四處石刻均保存完好,1994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卧象山石刻另有:“留仙塌”、“束練飛瀑”,亦張侗題寫。
侔雲寺石刻萬壽峰下石刻較多,有宋人來游題名其上,一刻“楚建中同林禎游此”,一刻“石侍楚倍陽場巡檢王逑率同年耿詹、東方箕游此”,均署“嘉祐壬寅八月……靈官殿之東平石壁立”,上有宋人石刻三十七字,為嘉祐壬寅九月王存刻。在侔雲寺遺址西南50米的一巨石上,有清順治年間諸城縣令程淓題刻“慈雲”二字,每字50厘米×60百米,落款“祐”,字40厘米×40厘米。在侔雲寺下東南另有石刻4處,字跡難辨,巨石上的棋盤依稀可見,該石刻群對於研究宋代、清代石刻藝術具有一定史料價值。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仙山”三個大字石刻正書在侔雲寺東南,為明隆慶元年知縣慈溪沈濱書。“壽峰”二大字在萬壽峰南面,石高丈余,草書,為隆慶二年知縣馬時泰書。
《九仙山記游二十首》
王心鑒
赴九仙山攬勝,閱峽谷飛瀑、觀松濤雲海、訪孫臏書院……,與其緣分如斯,感慨萬千。
遂以畫蘭竹、山水餘墨,得詩二十餘首,題贈酒家、山民、同行道友:
1.大道直行勿躅躑,為消心魅歸去遲。遺落輕靴村頭路,浴風沐雨已化石。
2.踽踽幽谷忘歸年,一川淺碧澄俗喧。闃澗靜氣屏識智,唯見明月浴空潭。
3.昊宇氤氳疑仙境,綠茶一盞泡巷聞。碧葉翻騰真水裡,匯得清風共白雲。
4.五蓮仙境名四海,九仙綠茶譽八方;五湖四海賓客來,心知昊宇天地寬。
九仙山景區特產豐富,主要有板栗、“九仙綠”茶、“國光”蘋果、櫻桃等。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松柏鎮駐地。
九仙山群跨叩官、戶部、松柏、街頭4鄉鎮。九仙山東與五蓮山並峙,西連卧象山,南抱牌孤山,向西南延伸為啞巴山、平山、長里崖。經卧象山西的高垛頂子與馬耳山群相接,越主峰南面之大王口即為寨山群的鐵骨山。
九仙山,位於魯東南黃海之濱,縣城東南約165公里處,東與五蓮山毗鄰,主峰卡兒朵697米,總面積55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光照、降水等條件與五蓮山基本相同。九仙山的美可以歸納為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與五蓮山並稱雙絕,最大的特點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華北罕見。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了遊覽觀光的主體。從曲徑通幽的山間秀色到晴空響雷的懸泉飛瀑,從韻脈神秘的自然景觀到古老豐富的歷史文化,無不受到眾多遊客的喜愛。春夏之交,遍野的杜鵑花,競相開放,令人陶醉;霜秋之季,滿山的紅葉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被譽為“江北一絕”。
居仙卧龍,傳神離奇。歷史上許多隱士騷客,常會於此,吟詩論文,讚美九仙山勝境。戰國孫臏馬陵大捷之後,辭去齊國軍師,浪跡山林,終選此地,修建茅舍,聚徒講學,並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明代禮部侍郎翁正春贊為“真齊魯間最聖地也”。明末清初,書畫大家張侗與摯友結廬定居,見此山水俱奇,獨具特色,自成一山,遂定名“卧象山”,並著《卧象山志》。1988年,九仙山含在五蓮山之內,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先後獲得“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生態旅遊實驗基地”稱號。
九仙山
九仙山最佳旅遊季節,夏季氣候涼爽宜人,秋季花果飄香,是觀景納涼避暑,體驗民間生活的佳地。
處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周期性變化較明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中部東西隆起帶對黃海暖濕氣流的輸送和北來冷空氣的入侵具有屏障作用,全境氣候差異明顯,形成“山前桃花山後雪”的不同氣候區域。春夏秋三季以東南風為主,7、8兩月最為突出。西部由於地形相對平坦,春季西南風偏多。境內季風氣候明顯,季節性溫度明顯。冬季1月平均氣溫最低,夏季7、8月份氣溫最高。春秋季節雲量較少,晝夜長短大致相等,日差較大。全縣東南部與西北部的氣溫略有差異,東南部因瀕臨黃海,受海洋影響,冬季氣溫較西北部略有偏高,夏季則偏低,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中部降水量比東南部少,夏熱,冬季乾冷;西北部降水量偏少,無霜期長,氣溫年差較大,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
降水縣境內降水量地理分佈不均。多年平均降雨7671毫米,東南部的潮白河流域平均795毫米,年內降水分佈不均有72%至75%的降水集中在6月至9月,尤以7月份最多,且多為強度大、次數多的連續性降水。而冬春和晚秋則乾旱少雨,形成“春旱、夏澇、晚秋又旱”的自然規律。年際變化大1985年降水最小為3935毫米,1990年降水最大為12573毫米,極差8287毫米,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1倍。豐枯年際變化大,是縣內發生洪澇、乾旱災害的主要原因。
位於濰、沭兩河的分水嶺上,河頭較短,上游除農田用藥、村莊生活垃圾外,基本沒有其他污染源,水質良好。1995年,由縣環保局共抽取地上水樣22個,對其溶解氧、化學耗氧量、氨氮、氯化物、氰、酚、砷、汞、六價鉻、PH值、總硬度等水質單項平級項目分別進行了測定。
潮白河又稱潮河,發源於九仙山北麓。境內主河長24公里,來水面積333平方公里。水流東南,經叩官、潮河兩鎮入膠南境內,后入大海。所屬潮白河水系。
屬低山陵區,棕壤廣泛分佈在縣內低山丘陵區。以中至為界,高澤以南包括洪凝、石場、街頭、潮河、叩官、戶部、松柏、許孟大部地區,從海拔18米的潮河丹土村至海拔7067米的馬耳山,亦有廣泛的片麻岩、花崗岩和非石灰性砂、頁岩分佈。此地區內的山丘中上部,因土體發育不完全為棕壤性土,溝底或坡麓地帶沉積土層較厚,剖面發育完全,成為典型棕壤。該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29℃,歷年平均降雨量7671毫米,成土母質多為片麻岩、花崗岩及普通無石灰性砂頁岩的風化物,由上述岩石構成的山丘多為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形成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
林木植被到2005年底,全縣林地面積87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06%,其中防護林532萬畝,用材林87萬畝,經濟林26萬畝。全縣主要林木植被類型為中生落葉、闊葉、針葉林區,並雜生一些南方喬、灌木樹種以及草本植物,主要有蘆葦、荻子、大狗尾草、荊條等。
草甸植被全縣草場有6種類型:山丘稀樹灌草叢草場,山丘稀樹草叢草場,山丘灌草叢草場,山丘草叢草場,河灘草甸和農林隙草地。草場主要植物有60餘種,其中優勢植物有黃背草、山扁豆、野古草、山菜、百里香、狗尾草、胡枝子、馬唐、白羊草、蘆葦、沙牛草、結縷草、荊條等。
分佈以板栗、桃、蘋果為主體的經濟林,遍布全縣。以雜交楊、刺槐、毛白楊、枰柳為主的用材林,主要分佈於涓河、潮白河、濰河、中至河、洪凝河、山陽河、街頭河兩岸,以及公路兩側、村院四周。以松樹、麻櫟、刺槐為主體的防護林,主要分佈於東部、南部、西南部山區。以松樹、映山紅(野杜鵑)、照山白為主體的風景林,主要分佈於五蓮山、九仙山。山丘稀樹灌草叢草場,分佈在洪凝、松柏、戶部、街頭、石場等鄉鎮;山丘稀樹草叢草場,分佈在街頭、松柏、戶部等鄉鎮;山丘灌草叢草場,分佈在街頭、洪凝、石場等鄉鎮;山丘草叢草場,分佈在松柏、石場、於里、洪凝、中至等鄉鎮;河灘草甸分佈在街頭河、潮白河、洪凝河、中至河、許孟河、濰河兩岸;農林隙草地,遍布全縣各地。
九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