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李學軍 ,女,中共黨員,法學博士,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證據學研究所副所長;法學院院黨委委員;證據學教研室支部書記;中國人民大學物證技術鑒定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人物經歷


1986年畢業於中國刑警學院刑事化驗專業,獲理學士學位,分配到湖北警察高等專科學校任教。1988年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師從著名法學教授,我國物證技術學奠基人徐立根先生,1991年獲法學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后又繼續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和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進修深造(訪問學者)。
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同時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委員,證據學教研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證據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物證技術鑒定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特聘技術專家,北京物證技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

教育背景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200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法學碩士學位(1991);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法化系,理學學士學位(1986);
訪學:
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06.1.-2006.8);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05.8.-2006.1)。

社會兼職

北京市法學會物證技術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研究會理事;
北京市司法鑒定業協會物證鑒定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協會文書檢驗專業委員會委員;
北京市地石律師事務所律師。

研究方向


證據法學、物證技術學、刑事訴訟法學。

主要貢獻


論文類

“也談預防職務犯罪”,載《檢察風雲》預防職務犯罪專刊第1期;
“看守所投訴機制的設制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落實”,第1作者,載《證據學論壇》第16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
“醉駕入刑的程序考量及證據法思考”,《光明日報》2012年5月24日;
“鑒定人出庭作證難的癥結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意見證據規則要義”,《證據科學》2012年第5期;
“新訴訟法規制下的鑒定新制度”,第1作者;《中國司法鑒定》2012年第6期,
“公安科技文獻”,《警察科學文摘》1990年7月~1996年12月間月刊、雙月刊;
“煙霧防範技術”,《安全技術防範》1995年第3期;
“代森鋅誤檢案及其思考”,1995年《北京市物證技術學會優秀論文集》;
“偽造貨幣檢驗”,1995年《北京市物證技術學會優秀論文集》;
“臉部識別系統研究”,《安全技術防範》1996年第2期;
“1998年物證技術學和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1999年1、2期合刊,第二作者;
“票證防偽”,《安全技術防範》1999年第2和第3期;
“1999年物證技術學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
“電子數據與證據”,《證據學論壇》第二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版;
“2000年物證技術學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2001年第1期,第二作者;
“淺議電子數據的證據地位”,《司法公正與司法改革》,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
“2001年物證技術與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2002年第1期,第二作者;
“當事人主義下辯護律師的地位、權利及制度保障”,《法學家》2002年第3期;
“經濟全球化與刑事訴訟法制”,《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7月(第4期);
“鑒定結論的證據地位及其質證、認證”,首發於《公安大學學報》2002年8月,第一作者;轉載於《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2年第12期。
“2002年物證技術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3年第1期,第一作者;
“預斷排除法則若干問題淺析”,載《法學家》2003年第6期,第一作者;2004年第3期《訴訟法學、司法制度》全文轉載。
“2003年物證技術與偵查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法學家》2004年第1期,第一作者;
“2004年物證技術學與偵查學學術研究回顧”,《法學家》2005年第1期,第一作者;
超期羈押:成因分析及治理管見”,載樊崇義主編,《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刑事審前程序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刑事審前程序改革與展望》,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物質轉移原理及其發展:原理、複雜性及擴張”,《法學雜誌》2005年3月(增刊),第一作者;
“中國鑒定製度的問題與出路”,《證據學論壇》第9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
“物質可分性原理的評介”,《證據法學論壇》第10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物證收集的合法性問題”,《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物證比對樣本的發現、收集、保管的研究”,《刑事科學技術研究論叢》第一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
“持續並創新:物證技術學與偵查學研究新景象”,《法學家》2007年第1期;
“美國傳聞證據規則的里程碑式變革”,載《證據學論壇》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程序和實質:鑒定結論發揮證明作用的雙重保障——以物證鑒定為例”,《法學家》2008年第2期;
“鑒定結論的專家論證及其他證據問題研究”,載《中國司法》,2009年第1期。
“偵查機關強制採取物證比對樣本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徑研究”,載《證據科學》,2009年第2期;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評析”,載《證據科學理論與科學——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著譯類

《司法鑒定概論》,參寫,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21世紀普通高等教學法學精品教材:司法鑒定學》,參寫,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
《簡明證據法學》(第2版),副主編之一、作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證據學論壇》第16卷,副主編,法律出版社2011年;
《物證技術學》(第4版),第一執行主編、作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證據學論壇》第17卷,主編,法律出版社2012年;
《文書物證司法鑒定實務》,參寫,法律出版社2012年。
《刑事證據大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參譯者;
《中國稅收法制論》,中國稅務出版社1997年版;參寫者;
《證據調查》,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參寫者;
《物證技術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參寫者;
《證據調查實用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參寫者;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物證技術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副主編,參寫者;
《司法鑒定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參寫者;
《刑事審判認證指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參寫者;
《司法鑒定概論——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輔導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參寫者;
《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參寫者;
《刑事證據大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版,參譯者;
《刑事司法大趨勢:以歐盟刑事司法一體化為視角》,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美國刑事訴訟規則》,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漂移的證據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譯者及初稿審閱者;
《證據調查》(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中國偵查學物證技術學發展報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公安學論叢》,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法學教學參考書:刑事訴訟法資料彙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十一五”規劃教材:簡明證據法學教程》,副主編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證據學論壇》第13卷,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物證技術學》(第3版),第一執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證據學論壇》第14卷,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電子證據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參寫者;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核心課程教學參考書:刑事訴訟法教學參考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參寫者;
《物證論——從物證技術學層面及訴訟法學的視角》(專著) 。

代表性項目

司法鑒定人的出庭作證研究”,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科研項目;
“物證鑒定結論——從物證鑒定的層面和證據法學的角度”,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科研項目;
證據學學科群教學的一體化及多媒體化建設,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教改項目。
參與:
刑事錯案實證研究,2006年外資項目;
歐盟刑事司法一體化,2004年外資項目;
刑事審判認證研究,2001年外資項目;
刑事審判中的證據制度研究,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

獲獎記錄


《物證技術學教學內容及方法的改革完善》,獲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教學二等獎。
何家弘等人的《證據學科群現代教學體系》獲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與徐立根等人的《物證技術學》(第2版)獲教育部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偽造貨幣檢驗”一文獲北京市物證技術學會93年優秀論文獎;
“代森鋅誤檢案及其思考”一文獲北京市物證技術學會92年優秀論文獎。
2010年被授予"北京市先進司法鑒定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