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金釗
湯金釗
湯金釗(1772-1856)字敦甫,一字勖茲,蕭山人。先世由青田遷居長河,再遷至城廂鎮西門外居住,稱“西門湯氏”。其家世代以經商為業,惟有他勤奮求學。乾隆五十九年湯金釗22歲舉鄉試第一,即稱解元。嘉慶四年金釗27歲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七年任左都御史,禮部尚書,不久充上書房總師傅,調任吏部尚書、工部尚書、戶部尚書之職。道光十八年以協辦大學士調回吏部。咸豐四年值湯金釗中進士六十周年之際,清朝廷特地加封他太子太保銜,並賜御書“慶衍恩榮”匾額,恩寵有加。終年85歲,謚為文端。子湯修,官通政司副使。
湯金釗(1772-1856)字敦甫,一字勛茲,乾隆五十九年(1794),湯金釗22歲舉鄉試第一,即稱解元。嘉慶四年(1799),金釗27歲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嘉慶十三年(1808),入直上書房,母喪回籍。嘉慶二十一年(1816),仍入直上書房,不久升禮部侍郎,嘉慶二十五年(1820),轉吏部左侍郎。道光元年(1820),兼戶部侍郎。道光六年(1826),父喪歸鄉,期滿仍直上書房,實授戶部侍郎。道光七年(1827),任左都御史,禮部尚書,不久充上書房總師傅,調任吏部尚書、工部尚書、戶部尚書之職。道光十八年(1838),以協辦大學士調回吏部。咸豐四年(1854),值湯金釗中進士六十周年之際,清朝廷特地加封他太子太保銜,並賜御書“慶衍恩榮”匾額,恩寵有加。終年85歲,謚為文端公。子湯修,官通政司副使。
湯金釗,字敦甫,浙江蕭山人。嘉慶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三年,入直上書房。金釗端謹自持,宣宗在潛邸,甚敬禮之。母憂服闋,擢侍講,督湖南學政。累遷內閣學士。二十一年,復直上書房。典江南鄉試,留學政,詔勉以訓士不患無才,務培德,經學為本,才藻次之。金釗闡揚詔旨,通誡士子。會匪以禍福煽惑鄉愚,金釗著福善辨,刊發曉諭。徐州俗悍,武生不馴者,繩之以法。遷禮部侍郎,任滿,仍直上書房。
宣宗即位,調吏部,益向用。時用尚書英和議,命各省查州縣陋規,明定限制。金釗疏言:“陋規皆出於民,地方官未敢公然苛索者,畏上知之治其罪也。今若明定章程,即為例所應得,勢必明目張膽,求多於例外,雖有嚴旨,不能禁矣。況名目碎雜,所在不同,檢察難得真確,轉滋紛擾。無論不當明定章程,亦不能妥立章程也。吏治貴在得人,得其人,雖取於民而民愛戴之,不害其為清;非其人,雖不取於民而民嫉仇之,何論其為清?有治人無治法,惟在督撫舉措公明,而非立法所能限制。”會中外大臣亦多言其不便,金釗疏入,上手批答曰:“朝有諍臣,使朕胸中黑白分明,無傷於政體,不勝欣悅!”予議敘。
道光元年,兼署戶部侍郎。兩江總督孫玉庭以南漕浮收不能盡去,議請八折徵收,學政姚文田、御史王家相皆奏言不可。金釗既同部臣議覆,復疏爭曰:“康熙中奉永不加賦之明詔,此大清億萬年培養國脈之至計也。前有議加耗米及公費銀者,戶部以事近加賦議駁。今准其略有浮收,不肖者益無顧忌,而浮收且多於往日,雖告以收逾八折即予嚴參,然前此逾額者何嘗不幹嚴譴,卒不聞為之減少,獨於新定之額,恪遵而不敢逾,此臣之所不敢信也。在督撫奏定之後,不慮控告浮收;在州縣縱有發覺,又將巧脫其罪。是限制仍同虛設,徒為盛朝開加賦之端,臣竊惜之!”疏入,下江、浙督撫妥議,事乃寢。尋以吏部事繁,罷直上書房。典江南鄉試,道經銅山,見運河支渠為黃流淤塞,歲苦潦,回京奏請疏濬,如議行。
二年,典會試,調戶部,父憂歸。六年,服闋,署禮、工二部及倉場侍郎,仍直上書房,授皇長子奕緯讀。實授戶部侍郎。七年,連擢左都御史、禮部尚書、上方倚畀,迭命赴山西、直隸、四川、湖北、福建鞫獄按事,四年之中,凡奉使五次。所至持法明慎,悉當上意。充上書房總師傅,調吏部尚書。十一年,皇長子遘疾不起,忌者因以激上怒,罷總師傅,降兵部侍郎。逾兩年,復自左都御史授工部尚書,轉吏部。連典江南、順天鄉試。十六年,陝西巡撫楊名颺被劾,命偕侍郎文慶往按,暫署巡撫;又往四川按事,名颺復與臬司互訐,得其冒工庇屬狀,劾罷。會京察,以奉使公明,予議敘。又赴張家口、太原鞫獄。十八年,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仍調吏部。
十九年,命按事安徽、江蘇、浙江。自禁煙議起,海疆久不靖。林則徐既罷,琦善主撫,復不得要領。金釗素不附和議,與穆彰阿等意齟齬。一日召對,上從容問廣東事可付諸何人,金釗以林則徐對,上不悅。至二十一年,事且益棘,詔予則徐四品卿銜赴浙江軍營,亦未果用之。未幾,有吏部司員陳起詩規避倉差,金釗還其呈牘禁勿遞,為所訐,坐降四級調用。逾年,授光祿寺卿。以衰老乞罷,住京養痾,許以二品頂戴致仕。久之,上仍眷念,二十九年,皇太后之喪,具疏上慰,賜頭品頂戴。咸豐四年,重宴鹿鳴,加太子太保。六年,卒,詔以尚書例賜恤,謚文端。
金釗自為翰林,布衣脫粟,后常不改。當官廉察,負一時清望,雖被排擠,卒以恩禮終。子修,通政司副使。
湯金釗之父名湯元裕,幼時讀過幾年書。為生計,開了一家湯糰店,買賣公平,老小無欺,是蕭山一帶有口皆碑的“仁厚商人”。
有一天有個杭州大醬園店老闆的收賬者前來吃點心,吃了一碗湯糰后拔腿就走,卻把收賬回來的賬籃遺忘在湯糰店內。至夜不見來拿,湯元裕將其收管裡面。時隔一年,該醬園店收賬人收賬回歸復來吃湯糰,與該店主在言談中提及一事,湯即喜悅地說:是有一隻賬籃去年遺在我店保管至今,天天盼望,未見有人來領,既是仁兄,理該歸還原主。說著從裡邊拿出送還於他。失主說:我裡面有一萬多兩銀票。打開一看,原封不少,失主即刻付銀三千兩給湯,湯堅拒不收。時過許久,某日杭州突然來了一大船酒,開店物具一應俱全。帶船人領了湯元裕租了店屋,委託湯元裕開起了酒店。由於湯為人老實,生性仁義,每年除繳還本錢外,醬園老闆利錢全部歸湯,不久大富,后培養湯金釗讀書。
道光元年(1820),湯金釗任戶部侍郎時,有總督孫玉庭奏本上調賦稅;南漕浮收不能盡,議請八折收漕。湯金釗據理抗爭:“康熙帝有永不加賦之明詔,此大清億萬年培養國脈之重計也……成朝開加賦之端,臣竊惜之!”堅決反對加賦,其奏獲准,維護了國家典章制度的嚴肅性,深受群臣稱讚,道光帝在湯金釗奏文中批道:“朝中有諍臣,使朕胸中黑白分明……”諍臣是把正確的意見敢於直言規勸皇上的大臣。
湯金釗為官剛正不阿,嚴明紀律,不徇私情,辦事公道,深受朝廷器重,宣宗在位時,全國各種案件較多,有很多省市的按察院判的案件,出現上衙堂擊鼓鳴冤,直至上京城鳴冤。道光七年(1827),任左都御史、禮部尚書的湯金釗受宣宗皇帝的指派,前往山西、宣化、四川、武昌、湖北、浙江、福建等地重新調查刑獄案件,對那些判刑不服者,給予重新調查核實,做到不冤枉好人,但也不放過壞人,實事求是地辦案,顯示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歷時四年,一共出京奉差五次,行程萬里,使得一些冤民得以平反昭雪。就連道光皇帝也深感滿意,一度人稱“湯青天”。
英國鴉片輸入由來已久,道光皇帝的皇曾祖父雍正開始禁煙,皇祖父乾隆下令禁煙,皇父嘉慶也屢令禁煙,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200箱,乾隆時增至1000箱,嘉慶間又增至4000箱,道光時鴉片走私更加囂張,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銀3000萬兩。這時朝臣對禁煙政策有兩派意見,以許乃濟為首的弛禁派和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兩種觀點截然不同。英帝國主義如此猖狂,將大批鴉片運抵中國,毒害人民,掠取白銀,湯金釗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當然就是林則徐一派的人,是堅決主張抗英禁煙的,他的行為得到了肅親王敬敏的支持,兩人共同擬訂了禁煙條例39條,其中規定,“戒煙以一年為期,逾期仍吸食者,平民處以死刑;官吏加等治罪,子孫不得應試。”道光帝認為,這個規定是於國於民都有好處批准執行。
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第一次鴉片戰爭,湯金釗推薦林則徐為兩廣總督赴虎門禁煙,后被革職,主和派善琦主持廣東邊界事務,國情每況愈下,道光皇帝問湯金釗,“廣東邊疆誰去合適?”湯金釗就豪不猶豫地提出只有林則徐去才能邊疆安寧。此時,道光皇帝已聽信奸佞讒言,失去了抗英禁煙的信心。已將林則徐充軍新疆,還牽連七十多歲的湯金釗,處以連降四級的重罰,次年湯金釗以年邁為由辭別朝政。咸豐六年(1856)四月十九日,湯金釗離開了人世。冬,敕葬蕭山所前鎮東山夏村黃虎山南麓,今墓猶存。
咸豐皇帝得知湯金釗去世的噩耗后,認為對清廷是一大損失,深感悲痛,便賜奠、祭、葬三道聖旨,以示對湯的後事料理和懷念:文宗制曰:頭品頂戴,致仕光祿寺卿湯金釗,立品端方,學問醇正,由翰林擢正卿,協贊綸扉,疊司文柄,供職恪勤。嗣因降補后,奏請休致,蒙皇考宣宗成皇帝賞給二品頂戴,族復賞加頭品頂戴。朕御極后,因其重與鹿鳴筵宴,賞加太子太保銜。方冀克享遐齡,長承渥眷,茲聞溘逝,軫恤殊深。著派戴宗帶領侍衛十員,即日前往奠綴、加恩照尚書例賜恤,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應得恤典,該衙門察例具奏。伊長孫大理寺評事湯學醇著俟服闋后,交吏部帶領引見,用示朕篤眷耆臣至意。欽此。(文宗賜奠湯文端全文)
湯金釗在朝為官六十多年,是四代元老(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曾任吏、戶、禮、工、兵部侍郎,及四部尚書(禮部、吏部、工部、戶部),平時不發高論,不苟言笑,吃小米,蓋布被,節儉如同平民。學習勤奮,七十五歲還誦讀《周易》、《資治通鑒》等,每日抄寫200字,署按察使李廷錫、知涪州楊書容、知江津縣郭彬圖,皆是金釗門下士。湯金釗一生著作有《寸心至室存稿》、《游焦山記》、《儒門法經輯要》等。原蕭山城區內有湯氏故居,現已被毀著實可惜!湯金釗墓碑及咸豐帝聖旨碑現在所前東山夏村,共17通,建於咸豐六年(1856),是保存完好的文物。“修德自求多福,積善必有餘慶”,撰聯是湯金釗的墨寶,現保管於蕭山博物館內。
乙酉冬日從王晚聞師游石岩
清·湯金釗
撰杖來登百仞山,山頭坐數鏡中鬟。
湖緣水淺舟行澀,江為沙橫溜勢灣。
松竹經霜無改翠,峰巒返照有餘殷。
歸途指點層雲上,獅子雄蹲石錦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