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街道

陝西省咸陽市楊陵區下轄街道

李台街道,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楊陵區,地處楊陵區東南部。

李台街道境內名勝古迹有古邰國遺址、坎家底遺址、唐王洞遺址、川雲關城樓、胡家底遺址、杜家坡遺址等。

截至2020年6月,李台街道下轄13個社區、1個行政村 。2011年,李台街道總人口9.3萬人,居民人均純收入915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99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939.8萬元。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129318人。

簡介


楊陵區轄街道。位於區境南部,南隔渭河與周至縣接壤,東與武功縣為鄰,西鄰揉谷鎮,北接楊陵街道。轄13個社區、1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徐東灣。境內有西安至寶雞高速公路楊凌收費站,隴海鐵路楊凌車站、西安至寶雞高速鐵路楊凌南站

歷史沿革


因境內李台村得名。
明屬武功縣永安里。
清沿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屬永安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武功縣楊陵鄉。
1949年,屬第二區。
1956年3月,設李台鄉。
1958年10月,改公社,11月為楊陵公社李台管理區,轄16個生產大隊。
1984年3月,復設李台鄉。
2011年7月,改為街道,楊陵街道隴海鐵路以南社區劃入李台街道。
2015年,將楊陵街道的南庄村劃歸李台街道管轄。
李台街道
李台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李台街道轄邰東、邰北、景苑、東苑、西苑、溫馨、永安、邰西、邰南、陽光、化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13個社區;下設19個居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李台街道下轄13個社區、1個行政村 。辦事處駐徐東灣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403002102111景苑社區
610403002103111邰南社區
610403002104111邰東社區
610403002105111邰北社區
610403002106111邰西社區
610403002107111陽光社區
610403002108111農林科大社區
610403002109111職院社區
610403002110111化建社區
610403002111111西苑社區
610403002112111溫馨社區
610403002113111永安社區
610403002114111東苑社區
610403002211111南庄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李台街道地處楊陵區東南部。東與武功縣大庄鎮為鄰,南隔渭河與西安市周至縣啞柏鎮相望,西與揉谷鎮相伴,北以隴海鐵路與楊陵街道接壤。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千米,總面積21.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20.7平方千米,佔95%;水域1.1平方千米,佔5%。 
地形地貌
李台街道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海拔420—430米,相對高差10米。地下水位深2—4米,為極強富水帶。 
水系水文
李台街道境內南端渭河,由西向東,自永安村流入,由東橋頭村流出,河道長5.6千米。年平均流量136.5立方米/秒。東端有漆水河,從北向南由胡家底村流入,從東橋頭村流出,境內河道長2.7千米。境內河道總長8.3千米。

旅遊


古迹有古邰國遺址、坎家底遺址、唐王洞遺址、川雲關城樓、胡家底遺址、杜家坡遺址等。

人口民族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12931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李台街道居民人均純收入915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99元。 
第一產業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李台街道生豬飼養量2.3萬頭,年末存欄2000頭;羊飼養量610隻,年末存欄438隻;家禽飼養量1400羽。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李台街道有商業網點213個,從業人員876人。2011年,李台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939.8萬元,比上年增長23.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700萬元。截至2011年末,李台街道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5個,電信服務點20個。 

交通


李台街道境內隴海鐵路過境,沒楊陵車站。西寶高速公路、西寶中線公路過境,設楊陵1個出口。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李台街道有文化站1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3個,各類文化專業戶3個,各類圖書室11個,藏書1.8萬以余冊。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李台街道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1070人,專任教師61人;小學7所,在校生4515人,專任教師19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5233人,專任教師40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主要學校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楊陵職業技術學院南校區、陝西國防工業技術學院、陝西省醫科學校楊陵分校、西安工程機械專修學院、西安金融財貿專修學院、華西大學楊陵分校、楊陵高新中學。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李台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3個,病床22張,專業衛生人員117名,其中執業醫師37人,註冊護士52人,鄉村醫生28人。2011年,李台街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5%。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李台街道有學校體育場6個,看台5600個座椅,居民活動場所3處。90%的小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6%。 
社會保障
2011年,李台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1戶,人數456人,支出38萬餘元。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6423人,參保率97%。 

文化


古邰國遺址
古邰國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楊凌區李台街道圪瘩廟村、揉谷鎮法禧村以南,渭河北岸的二級台地上,有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西周—戰國—秦漢等不同文化時期的大型居住遺址。傳說曾是中國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地。
古邰國遺址東西約1.5千米,南北約1千米。屬渭河北岸二級台地。在台地斷崖上發現有大面積、多層次的古代遺跡。灰層堆積高達3米,在未擾亂的灰層中、下層發現有紅、黑細泥陶器和夾砂灰陶器,以及附加堆紋和繩紋灰陶器。上層有秦漢雲紋瓦當和瓦片。除灰層外,還發現多處灰坑、窯址和長約15米的居住遺址與高4米、寬2米的窖穴遺址。在杜家坡西和圪塔廟村西南,還發現兩處南北長8米和28米的夯土層。杜家坡以北的西北林學院內,則是一古墓葬群。遺址內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製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紡輪、骨鋤、薄片小紐銅鏡及銅戈等器物。在戰國至西漢的8件陶釜、陶瓮上,發現有“斄(邰)市”、“斄(邰)亭”二字印文。
該遺址東西分佈地勢較為平坦,由北向南呈緩坡狀。在遺址西南的土壕岸上及東南耕地表面,發現了大量的灰坑灰層遺跡,新石器時代的灰坑更是多處分佈。灰坑深2—5米、寬1.25—6米、形狀多以袋狀和錐狀為主,其次為不規則狀,並發現有紅燒土和光滑的土壁。從地層看,地表20—50厘米以下是1.8—3米厚的文化層。
2013年5月3日,古邰國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