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江鎮
漳江鎮
漳江鎮,地處人間仙境桃花源,素有湘西北門戶之稱。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1995 年11月撤區並鄉由城關鎮、八字路鄉和堯河鄉合併而成,現轄有13個社區居委會、38個農業村,40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萬,其中非農業人口7.5萬人。總面積104.0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3平方公里,屬常德市大鎮之一,系市府南面距離最近的一個衛星城鎮。
桃源縣轄鎮。位於縣境東部,沅江西岸。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總面積104.02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13平方千米。總人口1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5萬人。轄16個社區、14個行政村。319國道過境。沅水航運上達沅陵、貴州,下通洞庭、長江。紀念地有“漁父祠”,以紀念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字漁父)。古迹有文昌閣。
據縣誌記載,自東漢延平元年(106年)將沅南縣治遷至潯陽坪(今鎮江渡村潯陽坪)起,漳江鎮就一直是縣治所地在。宋乾德元年(963年)析武陵縣置桃源縣,將縣治由沅水南岸遷至北岸(即今治)。1941年1月(一說1937年)建漳江鎮,因境內一段沅水名漳江並有漳江閣故名。1951年1月改為城關鎮。1960年為城關公社,1962年改城關鎮。1995年11月撤區並鄉,八字路鄉、堯河鄉與城關鎮合併設立漳江鎮,面積139.9平方千米,人口10萬,轄蓮花湖、洞庭宮、文昌閣、觀音巷、漳江閣、漁父祠、黃花井7個居委會和海螺山、姚公潭、寶洞育、鐵船堰、樟木橋、萬壽橋、二里崗、城北、雙洲、新河橋、紅岩咀、延溪口、天子崗、堯河、杉木崗、綠蘿坪、福慶山、白馬渡、黃間溶、馬家溶、草堰角、斗量沖、太平山、大理坪、龍坪、甘潭、鳳麒、姚家沖、回龍、漁父、綠溪、海家溶、紋石山、遊仙觀、梅溪橋、車溪沖、八字路、南站、潯陽坪、古寺、泥窩41個行政村。
2004年,轄漳江閣、文昌閣、觀音巷、蓮花湖、漁父祠、黃花井、二里崗、白佛閣、洞庭宮、義豐坊10個居委會;紡城路、西苑、文昌園3個社區;樟木橋、鐵船堰、萬壽橋、姚公潭、寶洞育、海螺山、紅岩嘴、延溪、城北、雙洲、龍坪、鳳麒、姚家沖、回龍橋、漁父、錄溪、海家溶、紋石山、遊仙觀、甘潭、梅溪橋、八字路、車溪沖、南站、潯陽坪、古寺、泥窩、大里坪、堯河、杉木崗、錄蘿坪、福慶山、白馬渡、黃簡溶、馬家溶、草堰角、斗量沖、太坪山38個行政村。2005年,面積139.9平方千米,人口11.9萬人,鎮政府駐漁夫路。2010年,轄16個居委會、34個行政村。2011年,將鳳麒、龍坪、甘潭3個行政村劃歸桃花源鎮管轄;調整后,漳江鎮面積125.06平方千米,人口12.04萬人,轄16個社區、31個行政村。
漳江鎮環境優美,交通便捷。境內旅遊資源頗具特色,“漳江夜月”、“錄蘿睛畫”、“義尤鎮江”、“梅溪煙雨”、“楚山春曉”、“纜船方洲”、“後門仙洞”、“白馬雪濤”等馳名海內外的桃源外八景與桃花源仙境一脈相承,與桃源沅水大橋、10公里防洪城牆及縣城的文昌閣、漳江閣、文星塔、楚望塔、迴風塔等景觀相映成趣,“既有灕江山水之清秀,又有張家界山勢之奇險。”沅水黃金水道、319國道、226省道和常(德)張(家界)、常(德)吉(首)高速旅遊公路穿鎮而過,東接桃花源機場、北接石長鐵路桃源站,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
漳江鎮物產豐富,實力雄厚。擁有糧食種植面積4萬畝,2005年糧食總產量2.81萬噸;蔬菜種植面積1萬畝,年產蔬菜4500噸,1996年榮獲國家農業部“菜藍子工程”銅牌獎;水果種植面積1萬畝,年產柑桔、桃子、板栗等水果5000噸以上;鎮內畜禽水產養殖業發展,年內出欄生豬10.1萬頭,出籠家禽160萬羽,禽蛋產量3120噸以上。2005年,全鎮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339元。同時,鎮內工業經濟實力雄厚,現有企業2552個,從業人員15299人,其中個體私營企業2504家,從業人數1.8萬人。鎮內擁有大型果蔬加工企業1家,中型棉紡企業2家,日產碳銨600噸的氮肥廠1家,機械製造業3家。還盛產黃金鑽石、湘西茶油、桃花源擂茶、純質米酒等土特產品,不愧是湘西北的“紡城、酒都、金窩、果鄉和糧倉”。1992年,原城關鎮企業產值過億元,獲得市億元鎮建設大獎賽金牌;1994年,被評為湖南省百強鎮;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90元,全鎮人均財政貢獻300元以上,擠入了湖南省綜合實力20強鄉鎮;199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5.2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304萬元,其中上繳國家稅收1478萬元,佔全縣五分之一強,農民人均純收入2511元,成為全縣經濟總量最大,人均貢獻最多的鄉鎮。2005年,全鎮完成企業總產值14.7億元,比上年增長21.51%;工業總產值10.54億元,比上年增長31.06%;企業銷售收入14.88億元,比上年增長25.1%。農民人均純收入3339元,比上年增加210元。1996年以來,年年被評為全縣“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縣“綜合經濟實力十強鄉鎮”,多次被市、縣委授予“紅旗鄉鎮黨委”榮譽稱號。2004年度被省委評為“五個好”鄉鎮黨委,2005年度又被省委授予全省“基層黨的建設示範點”光榮稱號,2006年4月,還被市委授予“學習型村鎮”等等。
到4月底為止,漳江鎮已全面完成適齡兒童麻診疫苗接種任務,接種率達到99%。
該鎮應接種適齡兒童達2.9萬多人。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鎮政府多次調度、多次部署,發動村、居幹部把工作做到家家戶戶,提前一周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
5月17日是第十九次法定“全國助殘日”,漳江鎮鎮長張震、副鎮長許輝明及鎮殘聯工作人員對該鎮特殊困難殘疾人家庭進行了慰問,並為他們送去輪椅、盲杖盲表、拐杖等物資。
張震要求工作人員不僅要給殘疾人送去真金白銀,更多的是要給他們送去關懷與信心,讓每一個殘疾人家庭能夠自尊、自信、自強、自立。
漳江鎮旅遊城鎮,功能齊全。1995年12月,縣委提出撤縣建市構想,明確了“1996年拉開城市骨架,1997年集中配套開發,1998年建設錦上添花,1999年實現基本市化,2000年啟動申報設市”的戰略目標,並將桃花源市定位為“桃花特色,古城新貌,園林風光,旅遊城市”的融自然風貌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這些年來,累計投入10.85億元,加強了縣城水、電、路、通訊、擴城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鋪裝硬化街道132.28萬平方米;鋪裝硬化小街小巷93條,硬化率99%。城內安裝路燈1997盞,新增供水主管道60公里、燃氣管道29公里,綠化覆蓋面積332公頃,1999年10月申報、2003年3月被命名為全省衛生縣城。境內現有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各1座,大型體育場1個。各類大中型商貿市場12個,中型車站1處,擁有中等專業學校2所、省重點中學1所、普通中學4所、小學19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在校學生鞏固率小學和中學均達100%。鎮內有有線電視台1個,電視差轉系統1座,電話入戶率100%,村通廣播率100%。鎮內有縣辦醫院5家,社區便民診所58家,共有醫護人員907人,床位760張。1993年,縣人民醫院被省衛生廳審定為全省首批二等甲級醫院。全鎮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城區居民程式控制電話入戶率100%,成人手機擁有率達80%以上。
漳江鎮“百日大會戰”積極推進水利冬修
入冬以來,漳江鎮積極開展水利冬修“百日大會戰”,“山塘清淤擴容、渠系暢通硬化、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成效明顯,為來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該鎮豐禾村有水田面積3800多畝,由於水利設施老化加上布局不合理,今夏大旱時個別組稻田完全失收。痛定思痛,村支兩委認準水利建設是軟肋,村民紛紛意識到搶修水利刻不容緩。因此,儘管資金資金緊張,村支兩委硬是動員農戶籌資、投工投勞,多方籌資10萬餘元建起一座骨幹塘。從此後,該片稻田旱澇保收,近300人的飲水問題也一併得以解決。
今年以來,漳江鎮邁出“水利設施三年大變樣”的堅實一步,針對今年旱災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和重點問題,調動群眾積極性,大膽創新方法,實施“獎、扶、補、爭、盤、籌”“六法”融資,實行樣板示範、重獎調動及管養結合等措施,有效地推進了冬修水利工作。到目前為止,全鎮除險加固4座水庫,維修機埠14處,整修開挖堰塘383口,新建灌溉庫塘15口,硬化渠道20.5公里,乾渠清淤263.5公里。豐禾、福慶山等村建成了叫響全縣的示範工程、樣板工程,僅整修的堰塘就各有50口以上。
2013年4月20日凌晨,桃源縣漳江鎮紡城路社區因暴雨嚴重積水,被困群眾在社區幹部的統一部署安排下獲救,經過5個多小時的奮戰,險情排除,避免了損失。
2013年4月19日夜,桃源縣城陡降暴雨。20日凌晨2點,社區主任郭家紅接到縣長熱線轉漳江鎮政府值班電話和居民求助電話:紡城路社區南區一組12棟居民樓內澇嚴重,168戶300多人被積水圍困。
郭家紅得知消息后立即起床下樓與社區陶組長趕赴事發地點。現場情況十分危急,一樓有齊腰深的水,床上有幾個月大的嬰兒和80多歲的重病老人,房門都很難打開,很多群眾被圍困在積水中。郭主任一邊組織被困群眾緊急疏散;一邊與路處長、小樊聯繫圓夢新村承建商、縣政協委員余總,研究排險方案。在最短時間內,從八字路調來挖機,找准出水口挖開路面,疏通水路,並配合4台潛水泵抽水。直到凌晨7點,內澇積水排除完畢,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社區群眾人心穩定。
事後,70多歲的郭阿姨說當時她穿著短褲站在水中,抱著孫女嚇得直哭,幸虧社區幹部及時趕到,要不真的是叫天不靈喊地不應。危難關頭,共產黨員們挺身而出,站在搶險救災的最前沿,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百千萬”工程,成為群眾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