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東坑鎮的結果 展開

東坑鎮

廣東東莞市轄鎮

東坑鎮位於“廣深港”黃金走廊腹地、東莞幾何中心,毗鄰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轄區面積23.8平方公里,下轄14個村和2個社區,常住人口13.6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63萬人,是全國文明村鎮、國家衛生鎮、省通訊電子技術創新專業鎮、省教育強鎮、省生態鎮、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有全國敬老愛老先進單位、全國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等多項榮譽。

歷史沿革


東坑鎮政府
東坑鎮政府
東坑鎮於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7)始置居。
根據陳伯陶《東莞縣誌》“輿地略敘”,清代東莞縣為五屬管轄,設捕廳、戌廳、京山司、中堂司、缺口司。東坑鎮地屬文順第三都,歸京山司管轄。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東坑隸屬常平管轄。
民國三十六年(1947)屬第三區東安鄉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949年冬屬東安鄉。
1951年屬東莞縣新一區轄(當時東坑鎮稱東馬鄉)。
1952年改屬第四區轄。
1953年5月土改複查后,成立東坑鄉,屬第四區管轄。轄塘唇、黃麻嶺、寮邊頭、東門前、茶亭樓、東涌、石狗前、新圍、江坑、嶺目坑、嶺貝塘、不松天、長安塘、中心巷、東坑市、桔園等16個村。
1957年12月26日東莞縣設37個大鄉,東坑為大鄉,轄東坑、馬坑、草塘、美田(原屬常平區)4個小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1日,錄屬常平公社。
1959年改屬橫瀝公社。
1961年7月1日,從橫瀝公社分山成立東坑人民公社,轄一個鎮居民委員會,14個大隊管理委員會。
1963年12月撤區並社,東坑公社轄12個大隊119個生產隊。
1964年7月1日東坑公社轄樂坑、長安塘、黃麻嶺、寮邊頭、塘江、坑美、新門樓、井美、新坑、鳳大、馬坑、角社12個大隊。
東坑賣身節
東坑賣身節
1982年7月1日,東坑公社轄東坑、黃麻嶺、長安塘、寮邊頭、新門樓、塔崗、坑美、井美、新塘、鳳大、丁屋、彭屋、黃屋、角社等14個大隊和東坑臨時居委會。
1983年改社為區,成立東坑區公所。
1984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為鄉人民政府,轄一個區人民政府,14個鄉人民政府,102個生產隊。
1987年4月撒區設鎮,同年10月鄉人民政府改為管理區,生產隊改為村民委員會(50個)。
1998年下半年撤區設村,1999年管理區改為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更名為村民小組(50個)。
2005年,東坑鎮轄14個村和1個社區

行政區劃


2005年,東坑鎮轄14個村和1個社區。政府駐東坑鎮中興大道。
區劃一覽表
村(社區)簡介
東坑社區宋末立村,從南雄珠磯巷沙井頭井坑村遷來,因村建在一條坑之東而得名。
寮邊頭村本傳在宋孝宗年間,有一姓堯人氏放鴨到此,水邊搭間草寮住下,不久一批溫姓人氏在草寮北面建房住下,宋末,從東莞張村遷入盧姓人氏,逐漸發展成一個村莊,取名為寮邊頭。
長安塘村明末由寮邊頭村民分出立村,因村旁有座馬安嶺,地形面臨水塘、平川,整個村莊象坐於太師椅上,庄原北門樓(已拆毀)刻“長安世居”四字而得名。
黃麻嶺村清乾隆年間南社人遷來立村,傳說雙崗嶺有鳳凰一對,因名為鳳凰嶺,后大井頭與蘇坑交界的以種黃麻為生的村民遷來定居,而得名。
塔崗村明初立村,落於小山崗上, 因村前有一花塔(已拆毀)而得名。坑美村:明初立村,聞是隴西”傳人,屬末尾支流,住地又在東坑之末,故稱坑尾,後人因諧音稱坑美。
井美村嘉靖年間立村,村中有眼大泉井,井水清涼甘美而得名,有“道長人遠須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嘗”之說。
新門樓村明朝嘉靖年間立村,取名為新門樓。
初坑村初坑村又名丁屋新圍,末立村,由丁屋分居而來,因當時附近沒有村莊,故名初坑。
鳳大村由鳳鳴崗和大田膛兩村合併而成,取兩村頭個字而成鳳大村。
丁屋村原名琥珀坑,武五年五月五日午時立村,始祖丁雪村,自居此地后連生五子,故改村名為丁屋。
東坑鎮交通圖
東坑鎮交通圖
彭屋村宋朝度宗年間遷居於此,因村向馬坑山而名馬坑村,后彭姓多聚居於此,姓氏命名,今彭屋村名。
黃屋村南宋度宗年間立村,因村向馬坑山而得名馬坑,始有丁、彭、黃三姓同居於此,后三姓分居,黃姓居多,以姓氏命名為黃屋村。
角社村宋朝置居,據傳原為荒山野嶺,毒蛇遍地,初稱為“惡蛇村”,后又因地處偏僻而改稱“角蛇村”,至清代,因民間團體多稱“社”,蛇與蛇近音,故改稱“角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坑鎮政府中心位於北緯22°75’,東經113°82’,地處東莞市中部,距莞城東南20公里,北距廣州70公里,南至深圳60公里,東與常平鎮交界,南接大朗鎮,西至寮步鎮,北鄰橫瀝鎮,西北與茶山鎮相連。東坑鎮南起長安塘村,北止於大圳埔村,東始於坑美村,西面末端至角社新村

地形地貌

東坑鎮屬丘陵地帶,西北低,東南高。東坑鎮丘陵屬花崗岩、砂岩和頁岩。埔田為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主要農田保護區,但地勢低洼,易遭洪澇災害。亭崗嶺為東坑最高點,海拔74米,東西走向的有神山嶺(海拔672米)向南端歸屬東坑管轄,向北端歸屬橫瀝管轄和圍仔嶺;南北走向的有亭崗嶺、秤砣嶺、馬腰嶺。還有交椅嶺、葡萄嶺、龜鼠嶺;埔田:大圳埔和橫東埔。

氣候特徵

東坑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候區,氣候溫和,夏長冬短,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21.5℃,年均降水1620毫米。

土壤

東坑土壤可分為五種類型:泥質土、沙質土、黃泥土、泥炭土、沖積土,其中以泥質土、沙質土、黃泥土為多。但耕地多為泥沙混合的土壤壤。

水文

東坑鎮河流
東坑鎮河流
東坑鎮有寒溪河、東坑河、青鶴灣河等河流過境,青鶴灣河水從東向西流經大部分埔田地區。神山碼頭的船舶沿青鶴灣經峽口入東江可達省港澳各大港口。。
寒溪河
寒溪河可稱一條天然河,總長59公里。它發源於市境南端塘廈鎮人屏障的觀音山,由南向北流經黃江、常平和橫瀝,又轉西流經東坑、寮步與茶山,直至附城之峽口注入東江南支流。
東坑河
東坑河義名東坑水,也是一條天然河,全長約3公里。它是南北走向,南從黃麻嶺起,北至神山閘止。河面寬窄不一,呈彎曲形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東坑鎮綠道
東坑鎮綠道
1980年以後,東坑鎮徵用了部分水田和旱土興辦工廠、宿舍、修建公路、街道、學校和其他基礎設施。到2005年共徵用土地17710畝,到2005年東坑還剩有農業用地21177畝,待開發用地1724畝。

生物資源

東坑鎮主要野生動物有:哺乳類、鳥類、魚類(114種)、甲殼類和多種貝類、兩棲、爬行類、昆蟲類等。主要野生植物有:樹類17種、竹類4種、內陸水域水生維管束植物48種,水果類30多種、野生中草藥89種。內陸水域中常見的浮游生物共6門90屬。

人口民族


東坑鎮以漢族為主,2010年,戶籍總人口2.9萬,外來務工的新莞人15萬多常年駐鎮外商、旅居僑胞和港澳台同胞近2萬人。

經濟


綜述

東坑鎮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農業為輔。2011年東坑鎮實現生產總值57.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3%;工業總產值16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4%;可支配財政收入5.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6%;稅收總額6.8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2.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0%;外貿出口16.5億美元,同比2010年增長16%。
2014年東坑鎮完成生產總值90.3億元,比2013年增長8.2%;規上工業增加值57.2億元,比2013年增長8.5%;各項稅收總額11.4億元,比2013年增長13.6%;可支配財政收入6.29億元,剔除土地收入后比2013年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24.1億元,比2013年增長36.8%;實際利用外資9426萬美元,比2013年增長16.6%。
2019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70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鎮街排名第4,總量鎮街排名第19,比去年提升2名;規上工業增加值110.9億元,同比增長12.1%,增速鎮街排名第3;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4億元,同比增長17.1%。每平方公里轄區面積GDP產出7.14億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29億元。

第一產業

2014年,東坑鎮對農業園資源挖掘和利用,並發展鐵皮石斛等“名優特”種植業;完善園內配套設施。為黃麻嶺提供貼息貸款240多萬元發展優質項目;投入近3000萬元統籌農村治安管理。

第二產業

2014年,東坑鎮產值超20億元企業有3家,超億元企業有3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9家,東坑鎮專利授權量累計318件,經濟實力穩步提升。2014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17億元,通訊電子製造業增加值39.5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69.1%。

第三產業

2014年末東坑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億元,比2013年增長6.9%。完善商貿配套功能,皇家公館步行街、東興路商業街等中心區商貿零售板塊初現規模。。

社會


基礎設施

運動之城-東坑
運動之城-東坑
2007年,東坑鎮有日供水量達20萬立方米,日供電量接近150萬千瓦,11萬千伏變電站2座,22萬千伏變電站1座,程式控制電信網路和有線數字電視雙向網路覆蓋東坑鎮,全天候開通INTERNET國際網際網路,完成了神山新排站、鷹嶺公園、消防安監大廈、內河硬底化工程、保安樓、中凱國際酒店以及皇家公館等多個重點項目,新增綠地面積3平方公里,種植喬木15萬棵。

衛生醫療

2010年,東坑鎮有醫院1所,正抓緊新住院大樓建設,社醫中心。東坑醫院加大教學資金,和教學設施投入,堅持科技興院、人才強院,通過建設教學型醫院,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文化事業

2010年,東坑鎮新建或改建各類公園11個、休閑廣場6個、籃球場18個。

教育

2007年,東坑鎮共有4所小學和1所中學。為東坑鎮中心小學、東坑鎮第一小學、東坑鎮第二小學、東坑鎮實驗小學、東坑中學。
東坑中心小學
東坑中心小學
東坑鎮中心小學佔地面積46000平方米,學生1800多人,教職工112人。擁有電腦室、多媒體電教室、音樂室、美術室等30多個功能室和一座可容納1800多人的體育場。室內設備按省一級學校標準設置,已申報為市一級學校。
東坑鎮第一小學佔地面積5300平方米,學生860人,教職工47人。該校根據自己的實際創建英語特色學校,強化學校管理。
東坑鎮第二小學佔地面積15350平方米,學生660人,教職工37人,已被評為市一級學校,填補了東坑鎮一級學校的空白。
東坑鎮實驗小學佔地24660平方米,學生500多人,教職工27人。該校以創建市綠色學校為契機,加強環境育人建設。
東坑中學佔地40000平方米,學生1500人,教職工126人。該校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狠抓校風、師德建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交通


東坑交通
東坑交通
東坑鎮地處“廣深港”黃金走廊,位於東莞地理中心,北距省會廣州市70公里,南至深圳特區60公里,東靠東莞火車站僅8分鐘車程;鎮內東坑大道、中興大道貫穿南北,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
東坑鎮先後投入7000多萬元,順利將中興路、東興路升級改造為標誌性大道,東坑鎮有上等級公路里程達41.9公里,密度為1.5公里/平方公里,東坑鎮道路兩側硬底化比例超過60%。

文化


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
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
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起源於明末清初。美麗的傳說和歷史足以說明,東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這個奇特的節日,是因為東坑有著“農耕年代”的輝煌。有“盧家地,謝家田”的著稱;傳說,“賣身節”是出自東坑塘唇村,有一姓盧的大戶,趕著明清之前開耕,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在塘唇村前,貼出雇請農耕長工啟事。
自此之後,沒有田地的青壯年都在“二月初二”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圍籬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接著,這塊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說著天上仙人下凡,到東坑觀看“賣身”,并行善事、普救眾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魚鉤》、《金色的鋤頭》、《‘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所以,“賣身節”,也有人叫“遇仙節”。越傳越神奇。於是乎,“二月初二”這一天,小河岸邊、木橋兩側,遠近商賈雲集。遠的有,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邊鄉里,步行而來,說要遇仙。如果走時買一件物品帶回去,則以示遇到仙人,帶來了好運。
東坑“二月初二”它曾幾經滄桑,這個名為“賣身節”又名“遇仙節”,后改為“翻身節”。2007年來,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初二”來趁歡樂的人們都希望在這一天,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帶回去一身好運。

旅遊


丁屋村丁氏祠堂新門樓村勷德謝公祠彭屋村彭氏大宗祠
彭屋村得月公祠彭屋村南圃公祠東坑村盧氏宗祠
謙吉堂塔崗村李氏宗祠塔子頭村北帝廟
鳳大村協昌黃公祠亭崗古廟塔崗村塔子頭李氏宗祠
新門樓村謝氏宗祠坑美村李氏宗祠初坑村丁氏宗祠
角社村蘇氏宗祠長安塘村濟堂公祠彭屋村覺緣庵
井美村種善庵井美村文閣井美村沙井
鳳大古井丁屋古圍牆丁濂墓華表(將軍柱)
塔崗村雨田家塾初坑村小塘茶亭丁屋村丁濂父子墓
黃屋村黃希聖墓黃屋村朱氏墓正坑十八烈士紀念碑
彭屋村永興樓鳳大村碉樓井美村公平樓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東坑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東坑鎮為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