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米特洛夫陵墓

一座正方形建築

季米特洛夫陵墓是一座正方形建築,建築式樣是仿照列寧的陵墓。陵墓外觀呈乳白色,結構和色調極為宏偉、肅穆、嚴整。陵墓內部有個宏偉的中央大廳,黑色的大理石基座上安放著一口澄澈的水晶棺。位於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的九月九日廣場上。在經過兩次爆破之後,季米特洛夫陵墓依然完好無損。隨後,季米特洛夫遺體從陵墓中移出,被葬在其父母的墓地。

簡介


季米特洛夫陵墓
季米特洛夫陵墓
季米特洛夫陵墓(DimitrovMausoteum)坐落於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的九月九日廣場上。索非亞古時曾有過塞迪卡、斯雷德茨等名字,14世紀開始因聖索非亞教堂而最後定名為索非亞,在希臘語中,是“智慧”之意。從1382年奧斯曼人攻下索非亞開始,此後的500多年裡,索非亞淪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城市受到很大破壞。如今的索非亞已被建設成一座秀麗多姿的現代化城市。城市四周群山環抱,市區內綠樹成蔭,花園、草坪隨處可見,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城市。九月九日廣場在索非亞市中心,保加利亞人民的偉大領袖、國際共產主義的傑出活動家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1882~1949年)就長眠在這裡。
季米特洛夫墓也帶有觀禮台,只是比列寧墓小一些,是白顏色。遺體防腐處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在保加利亞完成的。此後,蘇聯科學家擔負起列寧和季米特洛夫兩個人的遺體保護工作,經常往來於莫斯科和索非亞之間。季米特洛夫的遺體保存了40多年。1990年,季米特洛夫遺體從陵墓中移出,被葬在其父母的墓地。

人物概述


出生

季米特洛夫生於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家境貧寒,剛滿12歲就被迫中途輟學,進入索非亞一家印刷廠當學徒。艱難的生活激勵著季米特洛夫發憤圖強、刻苦讀書。他很早就投身於工人階級的戰鬥行列,18歲時就被選為索非亞印刷工會的書記。1902年,他加入了保加利亞社會民主工黨。他說:“我希望做個黨員,是因為我深信工人階級不能靠階級調和的辦法,而只有靠革命的辦法才能從被剝削中解放出來。”次年,該黨分裂為“緊密派”與機會主義“廣泛派”,季米特洛夫堅定地參加了前者,擔任領導工作。1919年,“緊密派”改組為保加利亞共產黨,他再次當選為黨的領導成員。1921年,他出席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此後,他多次擔任共產國際的領導職務。1923年,他領導了工人和農民舉行的反法西斯九月起義,起義失敗后,季米特洛夫被法西斯政府缺席宣判死刑,從此,他被迫流亡國外達22年之久。

經歷

1933年2月27日,上台不到1個月的希特勒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國會縱火案”。3月9日,納粹警察局以“參與縱火”的罪名逮捕了當時正在柏林從事革命活動的季米特洛夫。經過6個月的陰謀策劃,德國法西斯於9月21日在德國萊比錫市開庭審訊。季米特洛夫大義凜然,嚴辭駁斥了法西斯對共產黨人的誣衊,以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揭穿了法西斯的卑鄙陰謀,法庭不得不傳普魯士總理、國會議長戈林和宣傳部的頭目戈培爾出庭作證。季米特洛夫以種種質問勇敢機智地戳穿了這兩個法西斯頭目的無恥謊言。這兩個人,尤其是戈林,在法庭上表現得狼狽不堪,竟然破口大罵,十分丟醜。季米特洛夫使法西斯成了真正的被告,並使審判他的法庭成了他宣傳共產主義的演講台。他在法庭上理直氣壯地宣稱:“伽利略被懲處時,他宣布‘地球仍然轉動著’具有與老伽利略同樣決心的我們共產黨人今天宣布:‘地球仍然轉動著!’歷史的車輪向著共產主義這個不可避免的、不可壓倒的最終目標轉動著。”

逝世

季米特洛夫一生都在為這個目標而奮鬥。1945年,他返回闊別22年的祖國,這時的保加利亞已在他的領導下推翻了保皇法西斯的獨裁統治。他開始著手創建一個新國家。1946年9月,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誕生了,季米特洛夫出任共和國第一任總理,領導人民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國家。1949年7月2日,為國際工人運動作出巨大貢獻的季米特洛夫在莫斯科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終年67歲。
季米特洛夫陵墓
季米特洛夫陵墓

建築歷史


季米特洛夫陵墓
季米特洛夫陵墓
根據建築師格·奧夫恰洛夫和普·雷巴洛夫的設計,這一年,季米特洛夫陵墓在九月九日廣場上落成。季米特洛夫的遺體就安祥地仰卧在水晶棺中。他身著灰色西服,胸前佩戴著勳章,一盞長明燈晝夜不息地照耀著他的遺容。遺體旁邊放著他生前穿過的軍服。
陵墓的正面是石砌的檢閱台,兩側為觀禮台。每逢重大節日,國家領導人在台上檢閱全民遊行隊伍。陵墓的門下有衛兵站崗,他們身著古裝,每15分鐘換崗一次,晝夜相繼,輪流守護著他們敬愛的領袖。季米特洛夫陵墓全年對外開放,來此瞻仰的國內外人民絡繹不絕。
保加利亞政府日前命令拆毀曾經安放著名的保加利亞共產主義戰士季米特洛夫遺體的陵墓。但是,出乎當局預料的是,經過兩次爆破之後,季米特洛夫陵墓依然完好無損,只是惹來成千民眾一陣嘲笑和陵墓周圍的政府建築物的玻璃破碎。
有關當局說,在兩次爆破中均有一些炸藥包沒有爆炸。塵埃散去之後,季米特洛夫陵墓依然屹立原處,許多反對拆毀陵墓的人們熱烈歡呼爆破的失敗。
季米特洛夫陵墓落成於1949年季米特洛夫逝世之後,季米特洛夫遺體在其中一直保持到1990年。季米特洛夫以其在希特勒策劃的國會縱火案中的辯詞而聞名於世,他是二次世界大戰後保加利亞第一任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的部長會議主席即政府總理。

氣候


月份 平均溫度oC 平均降水總量(mm)平均降水日數一月 日最高 日最低 28 10二月 -4.9 2.2 31 10三月 -2.9 4.9 38 10四月 0.3 9.8 51 12五月 4.8 15.7 73 14六月 9.0 20.3 75 13七月 12.1 23.5 63 10八月 13.8 25.9 51 8九月 13.4 26.0 38 7十月 10.4 22.6 35 7十一月 5.7 16.6 48 9十二月 -2.7 4.1 40 11

後記


季米特洛夫陵墓
季米特洛夫陵墓
坐落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西南部奧波爾琴斯卡街的季米特洛夫故居,將依靠社會資助分階段被修葺一新。原索非亞市中心季米特洛夫陵墓的衛隊長格爾戈夫上校今年上半年在保社會黨、《言論報》編輯部和“西比亞”出版社的支持下,編輯並於最近出版了《季米特洛夫陵墓紀實》一書。據《言論報》報道,社會黨正發起一場“購書運動”,並計劃將收入的一半和社會各界其他形式的捐款用於修繕季米特洛夫故居。
保著名國際共運和工運活動家季米特洛夫的遺體於1990年7月18日由其家人遷出陵墓火化,並葬於索非亞公墓。該陵墓已於去年8月末被炸毀。格爾戈夫在《紀實》一書中披露了許多同陵墓有關的鮮為人知的往事。
季米特洛夫在索非亞的故居始建於1888年,季米特洛夫在其中度過了35個春秋,並邁出了最初的革命步伐。故居1944年後被闢為“季米特洛夫故居博物館”。最近10年,由於沒有資金來源,該博物館日漸陳舊,外牆牆皮大量脫落。現博物館唯一一名清潔工兼解說員、81歲的伊萬卡對本社記者說:“我在這裡工作了40多年,捨不得這個地方,每天上午都免費來這裡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