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檔案學

比較檔案學

檔案學分支學科。採用比較方法,研究不同國家、地區、時期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的共性與特性,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發展的不平衡性、差異性、聯繫性和繼承性是建立比較檔案學的基礎。

範圍包括


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相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不同洲際地域之間、不同歷史時期之間的檔案學基礎理論、檔案事業發展史、檔案資源管理與開發、檔案事業組織與管理、檔案工作應用技術各方面的比較研究,其基本特徵是跨國度、跨地域、跨時期、跨學科的研究。採用的基本方法,是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方法。

學科應用


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比較屬於橫向比較。同一國家或地域不同時期的比較屬於縱向比較,或稱歷史比較。兩種方法也可以綜合使用。運用比較方法研究檔案學,不只是簡單的、形式的類比,而是把檔案學研究領域中可比的問題,放在一定社會環境中,聯繫歷史背景,剖析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檔案工作體制、原則、方法以及檔案學術理論問題形成和發展的根源,即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根源,從更深層次上進行比較研究。當代檔案事業是開放系統,一個國家的檔案事業與國際檔案界發生聯繫,各國檔案事業與檔案學的發展都有各自的長處和不足。通過比較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國家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的異同、聯繫、影響、規律和發展趨勢,可以開闊眼界、借鑒經驗和取長補短,有利於各國檔案事業的發展,有利於提高檔案學及其各門分支學科的學術水平。

學術著作


20世紀出現的一些檔案學著作,對檔案學領域中的比較研究有所加強,取得了一定成就。德國檔案學家A.布倫內克的《檔案學》(1953)一書採用歷史比較方法,分析了歐洲16世紀到 18世紀事由分類原則(包括實用歸納法、合理演繹法)和 19世紀來源原則的發展過程及其不同特徵,提出了自由來源原則。美國檔案學家T.R.謝倫伯格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6)一書,廣泛運用比較方法對比分析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文件管理與檔案管理的原則、方法與技術。作者在序言中說:“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比較研究。”這部書已接近比較檔案學,對全面了解歐美檔案管理情況很有幫助。法國檔案學家M.迪香的《各國檔案法規的發展趨向》(國際檔案理事會會刊《檔案》第28期前言),對比分析了20多個國家頒布的檔案法規,概括出檔案立法活動的大體發展趨勢,指出“檔案管理的重大原則在世界各個地區正趨向一致”。比較檔案學研究在中國已經提到日程,陳兆□等撰寫的《比較檔案學導論》(《檔案學通訊》1987年第1期),闡述了比較檔案學的研究對象與目的、特點與方法論,並對檔案學比較研究作了簡要的回顧。進入8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為研究生開設了比較檔案學課程,把比較檔案學作為檔案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進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