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吳文華的結果 展開
吳文華
明朝官吏
吳文華(1521—1598),字子彬,號小江,晚更號容所。福建省連江縣學前鋪義井街人(今連江城關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生於連江,其父世澤,嘉靖二年進士,官終廣西兵備副使。文華從小以苦讀經典為務,及長,通曉四書五經,旁及諸子百家,對兵書韜略更是孜孜研討,樂此不疲,可謂腹羅錦繡,出口成章。其性格弘厚溫粹,介特有守,臨事鎮靜,素有“濟蒼生,安社稷,立功揚名”之抱負。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進士。次年,初任南京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不久,升遷兵部武庫清吏司署郎中。他辦事不推諉,敢於承擔風險。當時各地藩王赴京,路過南京,隨從人員乘機騷亂人民,文華調查核實后,下令通緝隨從,使隨從不敢妄為。文華秉公執法,不避權貴,博得朝野稱讚。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擢升為湖廣按察司提學僉事,領提學道。此後10年間,歷任四川右參議,督桂學,參魯政,擢贛藩,轉授河南左布政司。任中勤於王事,忠於職守,嚴禁貪暴,推薦人才,勸農種桑,修復水利,政聲雀噪,博“貞勤忠亮”之譽。
文華任江西右布政司時,在全省清理土地,丈量田畝,制止兼并,平均賦役。革除豪強轉嫁田賦於民的積弊。在河南左布政司任上,正遇連年乾旱,災荒嚴重,災民外出逃荒,他想方設法籌集款餉,召集民工,築堰通渠,墾荒耕種,使流離失所的百姓,陸續遷回故土安居樂業。
萬曆元年(1573年)神宗登基,下詔表彰天下施政成績超群人物25人,文華名列榜首。萬曆三年(1575年)晉陞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時廣西旱情嚴重,地方官照樣橫徵暴斂,鬧得民怨沸騰,瑤民騷亂。文華下車伊始,便請賑恤,募墾荒,核田賦,均驛傳,然後著手整頓兵戎,加強士卒的訓練,不到一年,先後平定南鄉、陸平、周塘、板寨諸瑤。五指、白冒諸侗,招撫民眾2萬餘人,建堡2l座,墾荒2.6萬餘畝,廣西混亂的局面得到初步治理。
萬曆四年(1576年),柳州北山叛亂,文華遣將平定,採取聲東擊西、欲擒故縱的戰術,乘叛眾懈怠之時,連破70餘寨,斬首4800級。是役,文華所率兵不及萬,費不逾千,竟能以少勝眾,為明王朝立下大功。惜因忤逆當道,僅獲薄賞。
萬曆十三年(1585年)春。廣東大水沒廬舍,文華親率小艇濟渡落水百姓,並下令開倉發粟,賑濟災民。又上疏朝廷,請求留余金7萬餘兩,以備隨時賑濟。由是兩廣社會日趨安定,士民安居樂業。萬曆十五年(1587年)初,文華升任南京工部尚書,離任之日,粵人建生祠以祀,並在高岩上刻記其功。大學士葉向高贊他“功垂社稷,澤被四陲”。數月後改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上書朝廷,疏陳六事:練兵、葺械、選鋒、修城、重權、嚴管,並極力加以振刷,使禁軍的軍容、軍紀、軍風大為改觀。
萬曆十八年(1590年),文華率諸卿奏劾太監張鯨劣跡,皇上不納,遂“引疾乞休”。在連江閑居10年間,為縣民辦幾件實事:調解民小,平息糾紛,捐贈學田,興修學宮。置“義田”贍養族中貧者,募修含光塔,捐資修橋浚河等。
在長達三十餘年的官宦生涯里,吳文華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時人贊曰:“駿烈光乎一代,清風冠於八閩。”明萬曆十六年(1598年),也就是他退休前兩年,在家鄉連江斗門山上建造七級浮屠——含光塔,高聳挺拔,雄偉壯麗。如今,含光塔已成為連江縣標誌和遊覽聖地,常年遊人絡繹不絕。
閑居故里十年間,他足跡遍及連邑大地。他題詩玉泉山的摩崖石刻:“巾舄相隨躡紫煙,閑從鳥跡訪金仙。宦情迢遞浮雲外,梵影依稀落照前。古洞蒼鱗涵寶月,香廚清玉控靈泉。坐闌得悟如蓮偈,萬籟空無一事懸。”書法蒼勁有力,瑰奇磅礴,遊人常駐足觀賞。他的住宅在學前鋪義井街,原有鹿園、敕樓,東園有曠如亭、萬樂窩等諸勝,可惜今已皆圯。
明萬曆二十六年,他還為軍事重鎮定海作《定海七井碑記》,也就在這一年秋,卒於里第,享年七十八歲。贈太子少保,謚襄惠,鄉人俗呼“吳尚書”。其墓葬在光臨里寶溪山(今連江縣潘渡鄉寶溪村西山山麓),墓坐西南朝東北,面臨敖江,江水宛如一條玉帶自西向東繞過,周圍林木蔥翠,山明水秀,風景秀麗。墓鳳字形,花崗石砌建,墓頂條石壓蓋。墓位前築有三層墓埕,深15.7米,寬15米。墓桌中間豎青石磨光刻制墓碑,書刻“欽賜太子少保謚襄惠公文華之墓”。墓位深28.5米,寬5.45米,墓穴五壙並列,三合土築造。主壙為墓主,邊壙為妻妾。墓埕前方兩側有神道,各寬4米,排列石羊、石馬、翁仲、石燭等石刻。神道前方鑿大魚池,中間為橋堤,西側池底下,鑿有小井2口,上蓋小池亭,似兩盞明燈,照耀著神道。魚池前豎墓道碑(已圮)。明萬曆間欽賜祭葬。清雍正元年(1723年)奉旨給修塋表,仍飭地方官保護,迄今為縣內保護最完整的明代古墓,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華學識淵博,文武兼修,嗜好書法,遺墨草書《干字文》帖,筆走龍蛇。有懷素之遺風。傳世之作有《讀史隨筆》10卷、《督撫奏議》6卷、《留都疏稿》2卷、《濟美堂文集》4卷、《濟美堂後集》等。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與世長辭,享年77歲。贈太子少保,謚襄惠。墓在光臨里寶溪山,明萬曆間,欽賜祭葬。
吳文華酷愛壽山石,有石數百方,為壽山石收藏第一人。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文華會試第十八名,殿試登緒大綬榜二甲第五十名進士,試政吏曹,授南京兵部主事,遷郎中,遇事敢任。癸亥,晉湖廣按察司僉事,領提學道。乙丑,轉四川參議。戊辰,轉督桂學。明年參魯政,又明年擢贛藩。萬曆元年,轉河南左布政司,三年(1575年),升應天府尹。將之任,途次晉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討平陸東周塘板寨瑤叛亂。此間,他請賑恤,募墾荒,核田賦,均驛傳,招撫民眾,政績卓著。逾數年,轉刑部右侍郎,晉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籌糧餉,除舊弊,嚴軍紀,平倭亂,撫諸黎,屢建奇勛。任中勤於政事,忠於職守,嚴禁貪暴,推薦人才,勸農種桑,修復水利,政聲雀噪,博“貞勤忠亮”之譽。萬曆十五年(1587年),任南京工部尚書,粵人建生祠以祀。大學士葉向高贊他“功垂社稷,澤被四陲”。數月後改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正二品,位高爵顯。疏陳:練兵、葺械、選鋒、修城、重權、嚴警凡六事,上嘉納之。后三年庚寅率眾卿彈劾太監張鯨,上不聽,遂引疾請終養歸。仍起南京工部,力辭,虛位三年以待。吳文華歷官十九任,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吳文華文武兼濟,其詩頗沿台閣舊體,詩風豪放,在連邑詩壇極負盛名。尤嗜好書法,遺墨草書《千字文》帖,筆走龍蛇,有懷素之遺風。著有《督撫奏議》6卷、《留都疏稿》2卷、《讀史隨筆》10卷、《濟美堂全集》4卷、《濟美堂後集》五種,其文學曾一時冠冕於連邑大地。摯友陳第評論他:“(容所公)學術極其端純,充養極其完粹,功業極其炳耀,操守極其廉貞,與夫文章翰墨妙絕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