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紅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劉雅紅,女,漢族,1966年5月出生,黑龍江泰來人,198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及1993年分別獲東北農業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6年7月獲華南農業大學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專業博士學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9月至2001年2月期間先後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獸醫學院和密歇根大學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晉陞為教授。2011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1年受聘為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020年1月10日,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現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90年07月東北農業大學獸醫本科畢業;
1993年07月獲東北農業大學獸醫藥理學碩士學位;
1996年07月獲華南農業大學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專業博士學位;
劉雅紅
劉雅紅

工作經歷

1996年留校任教,1996年晉陞為講師,1998年晉陞為副教授,2003年晉陞為教授;
1997年09月至12月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
2000年06月至2001年02月在美國密歇根大學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1年05月至2006年12月任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常務副主任;
2007年01月至2008年12月任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副院長;
2009年01月至2014年07月任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院長;
2014年07月至2018年12月任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
2018年12月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主任;國家獸葯殘留基準實驗室副主任;
農業部獸葯安全評價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
農業部獸葯審評委員會委員;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獸醫藥理毒理學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獸醫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個人作品


科研項目

國際合作項目:質粒協助沙門菌的適應性及其機制研究(30520103918),2016-2020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31125026),2011-2015
長江學者及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獸用抗菌葯的安全性評價研究(IRT13063),2014-20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政府聯合基金:抗菌葯殘留對動物病原菌耐藥性產生和傳播的影響(U1201214),2013-2017
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動物源病原菌耐藥性傳播機制研究(201203040),2012-2016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畜禽重要病原菌耐葯機制及防控技術研究(S2012030006590),2014-2018
廣東省產業聯盟科技項目:新型動物專用抗生素腸溶微囊製劑的研究(2012A020800004),2012-2016

研究成果

劉雅紅
劉雅紅
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撐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聯合基金、教育部創新團隊等各類科研項目40多項,發表文章70多篇,SCI收錄的文章50多篇。獲國家二類新獸葯證書1個,主譯國際專著《獸醫藥理學與治療學》,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5項。
2016年9月26日,劉雅紅教授團隊在持續的耐藥性監測中分離到一株同時耐受碳青黴烯類和粘菌素抗生素的“超級細菌”,介導這兩類藥物的耐葯基因位於可轉移的質粒上,並且可以高效地轉移給其他的菌株,如果該質粒轉移給臨床致病菌,將會給人醫臨床的治療帶來巨大的挑戰。相關研究成果在Nature Microbiology(doi:10.1038/nmicrobiol.2016.176)在線發表。研究人員發現,這兩個質粒是通過IS 26和 nic的兩步重組才形成了雜合質粒。該攜帶雜合質粒的菌株十分穩定,在空白培養基上連續傳代也極少發生質粒丟失的現象,說明細菌一旦獲得該雜合質粒,將長時間保持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葯和粘菌素耐葯的能力。該研究揭示了細菌在進化過程中可以通過質粒的融合和重組形成多重耐葯質粒,研究中基於質粒序列特徵提出的質粒進化模型為後續研究類似的雜合質粒提供了可行的範本,同時闡明的質粒進化機製為有效制定“超級細菌”防控策略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代表性論文

1. Sun J, Deng H, Li L, Chen MY, Yang QE, Liu YH*, Liao XP*.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59:738-741, 2015.
2. Xiao X, Sun J, Yang T, Fang X, Wu D, Chen Y, Shi W, Liu YH*.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59:3754-3760, 2015.
3. Fang LX, Sun J, Li L, Deng H, Huang T, Li X, Chen MY, Liao XP, Liu YH*.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46:209-213, 2015.
4. Zhao DH, Zhou YF, Yu Y, Shi W, Yang X, Xiao X, Deng H, Qiao GG, Fang BH, Liu YH*. Vet J 201:109-115, 2014.
5. Li L, Liao XP, Liu ZZ, Huang T, Li X, Sun J, Liu BT, Zhang Q, Liu YH*.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44:263-268, 2014.
6. Chen X, He L, Li Y, Zeng Z, Deng Y, Liu YH*, Liu JH*. Vet Microbiol 174:267-271, 2014.
7. Li L, Liao X, Yang Y, Sun J, Li L, Liu B, Ma J, Li X, Zhang Q, Liu YH*. J Antimicrob Chemother 68:2263-2268, 2013.
8. Yang SS, Sun J, Liao XP, Liu BT, Li L, Fang LX, Huang T, Liu YH*. J Antimicrob Chemother 68:1930-1932, 2013.
9. Liu BT, Wang XM, Liao XP, Sun J, Zhu HQ, Chen XY, Liu YH*. J Antimicrob Chemother 66:1638-1639, 2011.
10. Yue L, Jiang HX, Liao XP, Liu JH, Li SJ, Chen XY, Chen CX, Lu DH, Liu YH*. Vet Microbiol 132:414-420,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