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襌衣的結果 展開
- 襌衣
- 中衣
襌衣
襌衣
襌衣又稱“單衣”,流行於秦漢時期,是一種作為上層人士平日所穿的單層罩衣。
案《說文》釋“襌”:“襌,衣不重”。在1972年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中,曾出土了兩件“薄如蟬翼”的“素紗襌衣”,分別只重48g、49g,成為了我國紡織史上的傑作。
武梁祠漢畫像磚《荊軻刺秦圖》
也有人認為衣常作為一般官吏所穿的公服,並認為文人穿的衣長,武人穿的衣短。衣的衣襟掩腋下,系以帶條,腰中束革帶。漢武梁祠石刻畫像中荊軻刺秦王圖上的荊軻身穿短衣,秦王所穿者也應為衣,因為據《燕太子》卷下,荊軻刺秦王時,秦王要求聽琴聲后再死,於是召姬人鼓琴,琴聲說:羅縠單衣,可掣而絕。
襌衣與深衣比較接近,但又有區別。《急就篇》:“衣蔽布母僔。”顏師古註:“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無里,故呼為衣。”任大椿《深衣釋例》認為:“布單衣上下通直,不別衣裳,故得通裁之名。後世單衣與通裁同制,若深衣則猶別衣裳,特縫之不使殊耳。此布單衣與深衣又大同而小異耳。”可見,古人服裝原本是上衣下裳,後為方便起見,衣與裳相縫接而成為深衣;再後來則衣與裳上下相通,不再裁斷,成立完整的長,這就是衣。所以,衣與深衣與其說是服裝標準的不同,還不如說是在服裝的設計中為了便於裁製和穿用的一種自然的演進。
素紗襌衣是中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漢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為國家一級文物。產地為西漢陳留郡襄邑縣(今河南省睢縣)。
長沙馬堆漢墓曾出土一件輕薄透明的素紗衣,長128cm,袖長190cm,僅重49g,如除去衣領和袖上較厚重的緣邊僅重25g左右。據計算,每平方米衣料才不過12-13g重,真是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這件襌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襌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