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頂山
安頂山
安頂山,古代名“庵頂山”,因山腰建有“大西庵”而得名,坐落於富春江南岸,主峰“車正山”,又名“仰天塢(音)”,海拔790.2米。得益於此處清秀的山水,得天獨厚的土質、氣溫條件,山上所產之安頂山雲霧茶以色綠、汁濃味醇、開湯清香而聞名遐邇,素有十里茶香之贊。安頂高山西瓜,以汁多、味甘冽、鮮爽、鬆口、皮薄、耐儲存等特點而著名。
一奇、鞍頂山是界山,立於越州、台州、婺州之巔。上有金華人民在2000年初立的“世紀之光”碑。整個婺州大地的千喜之光,就是通過安頂山射入的。
二奇、鞍頂山是靜默的死火山。山頂的龍潭是沉睡的火山口。據新昌縣誌記載,古時的回山有五次火山噴發,這些地質運動,加上自然的演變,就形成了現代的以安頂山為中心的回山台地和高低起伏的崇山峻岭。
安頂山
安頂山
三奇、鞍頂山麓是新昌迎接解放的策原地。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已經壯大發展的革命武裝“機動,團結,小團結”部隊會師在回山村,開展了卓越的外圍鬥爭,迎接浙東主力部隊的到來。一九四九年一月六日,浙東臨委書記馬青率直屬大隊直奔回山村與已到達的人員會合,完成了浙東遊擊隊北撤後的第一次集結。上千人馬聲勢浩蕩,此時又逢農曆大年,在鞍頂山下,回山村中人歡馬嘶,盛況空前。慶祝會、團拜會、除夕慶宴、聯歡直到深夜才結束。人們歡度北撤後最快樂的春節,人們預慶浙東解放的到來。
回山會師以後,舉行了浙東臨委第二 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浙東勝利前夜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的決議,成立了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二游擊縱隊。緊接著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浙東解放鬥爭。部隊從回山出發,首先攻下天台縣城。這一勝利讓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通訊社為之驚呼。“活動在中國濱海的紅色游擊隊,攻佔了距蔣介石家鄉九十公里的天台縣城”。繼後部隊撤出天台,揮戈南下,勝利解放了三門縣城,在全省第一個建立了縣級政權,直至全國解放。
四奇、鞍頂山麓是新昌楊氏家族的發源地。
據新昌《彩煙楊氏宗譜》記載,隋煬帝楊廣江都被害后,其孫楊桐在洛陽被王世充殺害。他有兩個兒子在逃,楊白向福建逃亡,入浙境后,溯曹娥江而上進剡東山區。但山徑崎嶇,楊白妃畏難,自縊於嶺間,其地遂名“韓妃”。楊白襻山嶺至彩煙,自思難以逃至福建,就隱居下來,即是新昌楊氏始祖。
鞍頂山是神奇的山,不妨一游
在峰頂上天特藍,天特大,大得象一頂巨大的帳篷,包著大地,伸到人們的腳下。人,彷彿在天際間,伸手可採到白雲,抬腳可跨越山巔。極目遠眺,蒼翠的山峰,象群馬賓士的脊背,遙遙茫茫,連在天邊。這裡極靜,除了山風嗖嗖,小鳥嘰嘰,幾乎萬籟俱寂。空氣也很新鮮,深吸幾口,渾身輕鬆,心曠神怡。
鞍頂山有神奇的時光,神奇的地理,神奇的人文。更有遠古和現代的碰撞,生靈對自然的呼喚。
鞍頂山在新昌縣回山鎮安丁鄉,山高834米,有車路直通山腳,離城而去,一天即可來回。山道不陡,路有山泉,林有野果。君若一游,其感何止於神奇乎!
對鞍頂山的神往緣於一則神龍與寺僧鬥法的傳說。
相傳,早年鞍頂山有一座寺院,香火甚旺。一天,寺院的住持做了個夢,有一老者自稱是安頂山小金龍,說天庭玉帝頒過旨,安頂山乃千年佛地,千年龍地,輪迴序換;如今安頂山佛緣已盡,龍緣將至,望早遷寺院讓其棲身之地。住持隨口應答,說老衲年不逾百,哪知千年之約?若要遷寺且等到屋頂開花,冷飯抽芽吧。
次年春天,安頂山來了位看牛娃,在寺院邊搭了間茅屋住下,還栽了不少絲瓜秧。這絲瓜藤晝長八寸,夜添一尺,不幾日爬滿屋頂,開出金燦燦的花朵。這天,住持見看牛娃在門口吃著綠豆芽炒冷飯,便打趣道:“冷飯抽芽啦!”看牛娃笑笑說:“屋頂早已開花,冷飯自然要抽芽了。”說罷,看牛娃不見了,頓時烏雲密布,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隨著一道閃電一條神龍騰空而來,瞬間山崩地裂,安頂山的寺院不見了,代之以深不見底的龍潭。
安頂山
山頂確有一泓深淵,因地處海拔836米的山頂被稱作天池,又因地處新昌、天台、磐安三縣交界,也是紹興、台州、金華三地的分界處,亦稱之三州潭,而當地村民大多直呼龍潭。據說這龍潭,是火山口靜息的遺跡。潭不大,終年碧波漣漪。那日,新昌街社區的網友相約登上安頂山,因雨霧籠罩,煙靄茫茫,龍潭也由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紗,未能一睹真容。佇立潭邊,在濛濛細雨中,深深吸幾口尚感濕漉漉的空氣,只覺心靜神逸,如隱者超然物外。
安頂山,也寫作鞍頂山,概其山頂形如馬鞍。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早有“雞鳴三州”之說,山頂高亢宏亮的雞啼聲,會遠揚東北面的越州(紹興新昌),西面的婺州(金華磐安),南面的台州(天台)。因在山頂豎有一塊紹興、金華、台州三地的界碑,又便有了“一腳踏三州”之戲說。晴天登安頂山,可遠眺群山,體會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雨中登安頂山,四面雲蒸霧繞,更有一番恍若置身仙境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