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爾德在義大利

哈羅爾德在義大利

《哈羅爾德在義大利》是西方音樂史上大名鼎鼎的作品,它的誕生和三位傳奇的音樂家有著極大的聯繫。

魔鬼帕格尼尼


據說他曾經被人誣陷而坐牢,在獄中每天近乎瘋狂的練習小提琴達十幾個小時,出獄之後小提琴技巧已是判若兩人,也有人說他和魔鬼達成了交易,用自己的靈魂換取天下無雙的小提琴技藝,更有甚者,說他就是魔鬼的化身,用無比動人的小提琴引誘世間意志不堅定的人們。據說他的手指在小提琴上如同蜘蛛長而纖細的腳,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歌德對他的評價是如同上帝的“煙雲火柱”,李斯特聽了他的演奏,發誓要把鋼琴技巧發展到像他的小提琴一樣,但是即使他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整個歐洲,他仍然認為自己和帕格尼尼相比不值一提。

輝煌

帕格尼尼最輝煌的時刻可能算是在巴黎的首演之夜,據說當晚狂風大作,閃電和暴雨似乎要把整個世界吞沒,在巴黎歌劇院裡面,燭火都被外面的暴風雨震撼,閃爍不定,當帕格尼尼出現在舞台上的時候,一切卻都靜止了,他把琴弓輕輕的放在小提琴上,開始了演奏,他把人們帶到了陽光明媚的春天。可是突然,“啪”的一聲,一根琴弦斷了,帕格尼尼似乎沒有什麼感覺,繼續在剩下的三個弦上演奏,如同流水般歌唱。又是“啪”的一聲,第二根弦斷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卻變得更加光芒四射。觀眾們已經顧不上驚訝了,直到又一根弦斷了,只剩下一根弦的小提琴將如何歌唱呢?觀眾緊張起來,微弱的低語在劇院中慢慢擴散開,帕格尼尼從容的把弓子搭上琴弦,開始演奏他自己創作的《梅瑟的祈禱》,如同少女般寧靜。當最後一個音慢慢消失,觀眾瘋狂了,他是什麼人?他是人嗎?也許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凡人知道。

老去

但是魔鬼也有老去的時候,帕格尼尼的歐洲巡演持續了六年,這位小提琴大師從來不相信任何人,即使是自己的至親,他的演奏會收入全都由他一個人經手,每一件事都要自己親自過問,辛勞過度加上可怕的肺結核讓他日漸消瘦,臉色蒼白如紙,幾乎不能說話,他越來越像將要被魔鬼奪去生命。1833年,51歲的帕格尼尼在巴黎聽到了伯遼茲的音樂會,在這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身上,他看到了曾經在自己體內的活力,那些曾經燃燒在自己心底的音樂的火焰同樣燒灼著眼前的這個天才。音樂會之後,他向人們打聽這個年輕人,他們告訴他,當時的伯遼茲雖然贏得了著名的羅馬大獎,而且在3年前就創作出了《幻想交響曲》這樣的傑作,但是他卻一直深受飢餓和貧困的煎熬。他經常要靠撰寫樂評糊口,儘管這些樂評後來成為了伯遼茲音樂思想最直白的表述,但是在當時,年輕的作曲家卻面臨著尷尬,那就是自己在拚命寫文章評價一些平庸的作品,而他的天才之作卻無人理睬。

幫助新人

帕格尼尼有心幫助這位前途遠大的年輕人,但是又不方便直接資助,就提出委託伯遼茲創作一首樂曲,正好當時帕格尼尼剛剛得到一把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於是帕格尼尼致信伯遼茲,請他寫一首中提琴協奏曲。伯遼茲很快著手創作,但是當第一樂章接近完成時,他把譜子寄給帕格尼尼,大師卻很不滿意,原因是中提琴在其中的分量不夠,據說這位小提琴的魔鬼指著總譜上的某個地方說:“我休息的太久了,我需要活動一下。”帕格尼尼希望得到的是,像傳統的協奏曲,甚至是他自己的作品那樣,突出獨奏樂器,讓中提琴從頭到尾佔主導地位,而伯遼茲的創作,卻成為了“一首有中提琴獨奏的交響曲”。

拒絕演出

帕格尼尼拒絕演出這首作品,但是伯遼茲卻欲罷不能,因為他已經把這部協奏曲看作了自己幾年來的總結和回顧,一次心靈之旅。他使用了“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作為題目,取自拜倫的《恰哈德·哈羅爾德》,四個樂章分別講述哈羅爾德在義大利的見聞,用中提琴演奏的一個短小的動機代表哈羅爾德,與幻想交響曲的固定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其豐滿的戲劇形象,深沉內斂的思索,和充滿大自然氣息的背景,那些如同阿爾卑斯山一樣壯麗,如同地中海一樣寧靜的樂隊轟鳴,比之幻想交響曲,有更勝一籌。

哈羅爾德在義大利


哈羅爾德在山中

第一樂章是“哈羅爾德在山中”。開頭略帶憂鬱的賦格段展開,如同一個漫步在山中的人的思索,大自然的美景撫慰了他的心靈,他逐漸感覺到周圍一草一木的溫柔,最終感受到心中平靜然而巨大的歡樂,中提琴演奏的代表哈羅爾德的固定樂念,最終也加入到象徵了另一段歡樂的賦格段當中。

朝聖者的進行曲

第二樂章標題是“朝聖者的進行曲”。樂隊描繪了唱著晚禱緩緩行進的朝聖者的隊伍,中提琴固定樂念在中段的進入,就好像一個在旅館中輾轉難眠的旅行者,聽著外面的歌聲,獨自默念的祈禱。這一個樂章靜謐如同夜的音樂,很多人都認為是伯遼茲最動人的音樂,連幻想交響曲中描繪的夏日黃昏都無法超越。

登山者的小夜曲

第三樂章是登山者的小夜曲。樂隊演奏的是義大利民歌風格的旋律,純樸濃郁的木管模仿了義大利的風笛。田園風光,固定樂念形成了對位,相互纏繞,結束在一片迷失的安寧當中。

強盜的縱酒狂歡

第四樂章是“強盜的縱酒狂歡”,類似於幻想交響曲當中的巫魔會。中提琴回憶前面樂章的動機,屢次被粗野的打斷,樂隊逐漸陷入了瘋狂和混亂,但是中提琴堅定而勇敢地回到了朝聖者的進行曲的主題。中提琴在結尾演奏的代表哈羅爾德的固定樂念,但這一絲鄉愁,結束了整個旅程。

大師的肯定


雖然遭到了帕格尼尼的拒絕,但是伯遼茲還是完成了整部協奏曲的創作。1834年,協奏曲在巴黎首演。當時擔任獨奏的,是一位同樣傳奇的演奏家,他叫Chretien Urhan,克雷蒂安·於朗,他是當時巴黎歌劇院樂隊的首席,據說他使用的是一把傳奇的具有魔力的五根弦的小提琴。首演的當天,帕格尼尼也在場。演出結束,所有人伴隨著哈羅爾德都經歷了一場心靈之旅。當樂隊準備退場的時候,帕格尼尼突然出現在舞台上,他拉住伯遼茲,單膝跪下,親吻他的手,用他因為被咽喉炎和肺結核折磨多年而沙啞無力的聲音說:“我從來不曾從在音樂中受到像今天這樣的感動!”音樂會之後,他致信伯遼茲,表示“委約並沒有取消”,為這部作品,他支付給伯遼茲兩萬金法郎,使得伯遼茲幾乎一夜之間擺脫了貧困。在隨後的幾年裡,伯遼茲不再那樣捉襟見肘,終於寫出了他得以名垂青史的大多數作品。

尾聲


1837年,帕格尼尼最後一次公演,此後,他幾乎只在和朋友們合奏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的時候才拿起他的小提琴。1840年5月27日,帕格尼尼逝世於尼斯,臨終的時候拒絕像一個基督徒一樣領取聖餐和臨終懺悔,是否他真的選擇了魔鬼,人們不得而知。
1845年,於朗卒於巴黎。
1869年,伯遼茲在巴黎離開了人間,飛向天堂,終其一生,他再也沒有創作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