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台灣杉的結果 展開
- 杉科台灣杉屬植物
- 杉科台灣杉屬植物
台灣杉
杉科台灣杉屬植物
台灣杉(拉丁學名:Taiwaniacryptomerioides)又稱台灣杉、台灣爺、亞杉等,是一種大型的杉科台灣杉屬植物(APG3分類法將杉科併入柏科),為台灣特有種。主要分佈於台灣中部約1,500至2,500米高的山區,由於非法伐木的行為,已經導致這個樹種瀕臨絕種。台灣杉是分佈在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一種常綠喬木,為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孑遺植物,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它的樹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長條形,樹冠成錐形,為中國台灣的主要用材樹種之一。這個樹種是亞洲能長得最高的樹種,可高達90米和直徑達3米的。100歲以下的樹,樹葉呈針狀,約8-15毫米長;成熟的樹,樹葉變成像鱗狀,3-7毫米長。
喬木,高達60米,胸徑3米;枝平展,樹冠廣圓形。大樹之葉鑽形、腹背隆起,背脊和先端向內彎曲,長3-5毫米,兩側寬2-2.5毫米,腹面寬1-1.5毫米,稀長至9毫米,寬4.5毫米,四面均有氣孔線,下面每邊8-10條,上面每邊8-9條;幼樹及萌生枝上之葉的兩側扁的四棱鑽形,微向內側彎曲,先端銳尖,長達2.2厘米,寬約2毫米。雄球花2-5個簇生枝頂,雄蕊10-15枚,每雄蕊有2-3個花藥,雌球花球形,球果卵圓形或短圓柱形;中部種鱗長約7毫米,寬8毫米,上部邊緣膜質,先端中央有突起的小尖頭,背面先端下方有不明顯的圓形腺點;種子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連翅長6毫米,徑4.5毫米。球果10-11月成熟。
台灣杉
台灣杉的主要分佈區雷公山地質構造為江南古陸雪峰台凸,地處雲貴高原東部邊緣,由於雷公山台塊上升,流水侵蝕,深切割的溝谷縱橫交錯,形成以高中山、中山為主,低山局部出現的地貌特徵,基岩為前震旦紀板溪群變質岩系,以淺變質岩為主。土壤為山地黃壤類,酸性,PH值4.0—5.3,質地為壤土,土層較深厚。
台灣杉壽命長,生長迅速,主幹發達,淺根性,側根和鬚根發達,多集中於80厘米的土層中,幼樹梢耐蔭,在全光照條件下生長也比較迅速,種子萌發率良好,為擴大其資源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台灣杉
貴州省的台灣杉主產東南部雷公山一帶,集中分佈於雷山縣的挌頭村、方祥村、劍河縣的昂英村、昂宿村、橋水村、榕江縣的丹江村等,台江縣交包、交密、巫中,劍河縣南哨、白道,榕江縣兩旺、樂里、本里,丹寨牛角山、加配等有小片零星分佈。
台灣杉
台灣杉為優良珍貴用材樹種,也是優良的庭園綠化樹種,也是台灣的主要造林樹種。
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植物區系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播種繁殖,亦可扦插,移植容易成活。
台灣杉
播種后20—30天出苗。播種苗床用砂壤土,平床。播種前用福爾馬林消毒土壤,7.天后播種。採用條播,每隔15厘米播一行,播種溝深o.5厘米,播後用沙、炭灰或火土薄薄覆蓋。再用稻草覆蓋苗床,上面再搭蔭棚。防止幼苗曝晒。播種量每平方米2克。場圃出苗率20%。
經試驗,台灣杉也可以用扦插育苗,扦插時間以1月底至2月初為好。秋插雖然也能成活,但生根率低。扦插及管理方法,可參照雪松。3個月後,插穗開始生根,第一次翻床於7月初進行,生根率可達35%,未生根者,繼續培養。第二次翻床於11月進行,生根率7.3%,兩次生根率42.3%。
將苗床內5—10厘米的實生苗或扦插苗,移入容器內,培育壯苗,容器可用花盆、塑料袋、竹籮或其它材料做成。容器內盛營養土。營養土配製;用60%的紅土、20%炭灰、10%的沙,另加10%的有機肥(廄肥,油枯等),無機肥(氮、磷、鉀),拌和均勻,並經消毒處理后裝進容器。將苗木移入培養,當苗木生長達到50厘米左右,即可上山定植。
台灣杉
1、林地選擇:台灣杉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在酸性、中性、微鹼性土壤中均可生長。在粗骨土、石礫土都能生長,但忌土壤積水,乾燥多石土薄的陽坡、山脊不宜造林。
2、整地方式:塊狀整地,規格40厘米×40厘米×30厘米。
3、造林密度:以2米×2米株行距為宜。
4、造林時間:宜在2月下旬至3月初栽植。
5、造林技術:一是起苗根系要完整,適當深栽;二是提倡與杉木混交造林。
1、苗木撫育:造林後頭3年鬆土培苗,剷除雜草每年5、6月和8、9月各1次。台灣杉自然整枝較好,可不必修枝。
2、間伐期:台灣杉主要培育中大徑材,間伐宜在15年左右進行,間伐強度視立地條件情況而定,立地好的主伐株數為80~100株/畝,立地一般的為120株/畝左右。
3、主伐期:依市場需要而定,一般為30~4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