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族
愛沙尼亞族
愛沙尼亞族(愛沙尼亞語: eestlased,過去稱為maarahvas)是歐洲的一個民族,與芬蘭人之間有親緣關係。愛沙尼亞人以芬蘭-烏戈爾語族的愛沙尼亞語為母語。雖然愛沙尼亞常常與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兩國並列為波羅的海國家,但愛沙尼亞的民族及語言都與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兩國不同。大部分愛沙尼亞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據2019年不完全統計愛沙尼亞人總人口大約有110萬,其中生活在愛沙尼亞本國的有930,219人。海外的愛沙尼亞人以居住在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的最多。
目錄
公元10—12世紀,愛沙尼亞東南部併入基輔羅斯,1030年智者雅羅斯拉夫在愛沙尼亞建立了尤里耶夫城(今塔爾圖)。12—13世紀形成愛沙尼亞民族。13世紀初期愛沙尼亞先後遭日耳曼騎士團和丹麥人侵佔。13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愛沙尼亞被德意志十字軍征服,成為立窩尼亞的一部分。16世紀末,愛沙尼亞的領土被瑞典、丹麥和波蘭瓜分。17世紀中葉,瑞典佔領了整個愛沙尼亞。1700—1721年間,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與瑞典進行了長期的“北方戰爭”,最後打敗瑞典,迫使瑞典簽訂《尼什塔特和約》,割占愛沙尼亞,愛沙尼亞遂併入俄國。1917年11月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2月,愛沙尼亞全境被德軍佔領。同年11月29日,蘇聯紅軍JF愛沙尼亞部分領土后,在納瓦市成立愛沙尼亞勞動公社(蘇維埃共和國)。1919年1月公社被顛覆。同年5月愛沙尼亞宣告成立資產階級民Z共和國。該共和國於1920年2月2日同俄羅斯聯邦在塔爾圖簽訂蘇愛條約,俄國“自願地和永久地”放棄它對愛沙尼亞領土和人民的主權權利。1920年2月24日,愛宣布脫離蘇維埃政權。1938年8月23日蘇德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規定,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為蘇聯勢力範圍。同年9月,蘇聯和愛沙尼亞簽訂互助條約,規定愛沙尼亞向蘇提供軍事基地,允許蘇聯駐軍。1940年6月,蘇聯根據1939年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秘密協定出兵愛沙尼亞,7月21日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8月6日愛沙尼亞加入蘇聯。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愛沙尼亞被德國佔領了3年,成為德國東方省的一部分。1944年11月蘇聯紅軍JF愛沙尼亞。1989年11月15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1940年愛沙尼亞加入蘇聯的宣言無效。1990年3月30日,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1991年8月20日,愛正式宣布獨立。同年9月10日,愛加入歐安會,9月17日加入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