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中的奧菲歐
作曲家奧芬巴赫創作的管弦樂曲
也叫《天國與地獄序曲》,影片《泰坦尼克號》中沉船時小提琴家演奏曲目。
《地獄中的奧菲歐》為德籍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所做的管弦樂曲,作於1858年,同年在巴黎演出,是最著名的輕歌劇之一。
《天國與地獄序曲》,原名《地獄中的奧菲歐序曲》,管弦樂曲,為奧芬巴赫所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的序曲,作於1858年,同年在巴黎首演。《地獄中的奧菲歐》不僅是所有輕歌劇中最著名的一出,也是德籍法國作曲家雅克·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年)眾多輕歌劇作品中的翹楚。
在奧芬巴赫之前,蒙特威爾地曾和德國作曲家格魯克曾就同一題材先後創作過正歌劇《奧菲歐》和《奧菲歐與優麗狄茜》,這兩部作品都是西洋歌劇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奧芬巴赫則把正歌劇改為輕歌劇,把悲劇改為喜劇,劇情改編為:音樂學院院長奧菲歐不務正業,偷偷至郊外與牧羊少女糾纏;其妻歐律狄刻美麗而驕傲,視丈夫為平庸之輩,也常去郊外與牧羊少年幽會。不巧,兩人在郊外相遇,大吵一場之後決定分手。化身牧羊少年的冥王得知此情,喜出望外,立即施展催眠術將歐律狄刻帶入地獄。奧菲歐剛因獲得自由而沾沾自喜時,神的化身出面干預,命令奧菲歐前去懇求主神朱庇特准予領回妻子。奧菲歐無奈,只好乘氣球去天堂拜見朱庇特。在臨別時,眾學生合唱《老師,再見》為奧菲歐送行。在冥府中的情節與原悲劇大致相同,但最後,奧菲歐對再次失去妻子毫不悲傷,而是獨自興沖沖地回到人間。在結尾中,作者還借用希臘神話中眾神的種種言行影射諷剌了路易·波拿巴第二帝國政界人物的腐敗無能。
第一幕60分;第二幕30分。
劇中人物:
普魯托(化名阿里斯特的黃泉之王)男高音或男中音
奧菲歐(特拜音樂院長)男高音
尤麗迪茜(奧菲歐之妻)女高音
輿論 女低音或男低音
約翰斯第克斯(普魯托的男僕)男高音
戴雅娜 女高音
梅鳩爾 台詞
維納斯 女高音
秋碧冬 女高音
馬爾斯 男中音
蜜娜娃 女高音
朱儂 女高音
巴卡斯 男低音
莫費 男高音
這是爽朗、輕快的音樂,受世人喜愛,經常單獨演奏。在末尾處可以聽到此劇終幕出現的著名嘉洛普舞曲,這曲調一般稱作康康舞,醞釀出無比愉快的氣氛。是一部浪漫的歌劇在眾多奇妙迷人的古希臘神話中,奧菲歐的故事無疑是最奇妙迷人的故事之一,激發了無數作家、藝術家的靈感。
第一場:特拜城近郊的原野。
特拜是一個希臘城市,此處是寧靜的田園景色。右邊的小屋前掛著“蜂蜜製造者阿里斯特”的招牌,左邊小屋前則掛著“音樂院長奧菲歐”的門牌。但在實際開幕之前,在劇中擔任重要角色的“輿論”(相當於希臘悲劇中的合唱隊Choros)先出現,唱出序唱時幕才開啟。他表示要此希臘悲劇中的合唱隊這種替角更進一步地把自己的意見充分反映在這部戲劇里。
輿論退場后,奧菲歐的漂亮妻子出現。她一邊摘花一邊唱出情歌:《丈夫只熱衷小提琴和別的姑娘》,於是像報復一般,她也愛上比她年輕的牧羊人阿里斯特,她摘這些鮮花是要送給牧羊人的。其實,阿里斯特就是地獄之王普魯東。他為了誘拐尤麗迪茜才化身成年輕牧羊人,住到奧菲歐家隔壁。
這時候奧菲歐登場,他手中所拿的不再是神話中的抱琴(lira)而是小提琴。他沒有弄清楚是自己的妻子,看到尤麗迪茜的背影就以為是自己熱愛的牧羊女車羅艾(其實是河川女神nymph),於是用小提琴開始奏出愛的小夜曲。可是不久后,兩人都發覺對方愛情不專,另有外遇,轉成吵架的二重唱。
得悉妻子愛上鄰居的牧羊人後,奧菲歐氣憤地說:“難道你連這小提琴都不愛了?”然後像發狂似地猛拉小提琴。她彷彿一頭咆哮的母獅,歇斯底里地喊叫已經受夠了。奧菲歐別有含義地指著說,“那邊麥田中有某種奇特東西”,然後就離去。而尤麗迪茜則喃喃低語:“在那裡,我和牧羊人享受過多少愛的纏綿良辰。我必須更加小心才好。”說完她也離去。
儘管尤麗迪茜曾神經質地大叫:“我們今天就分手”,但奧菲歐畏懼輿論的譴責,不敢太任性,於是把一隻毒蛇悄悄地放進尤麗迪茜經常和牧羊人幽會的麥田中,然後前往音樂院。
這時牧羊人阿里斯特登場,唱出:《我的本性是》。他在這首優美的詠嘆調中吐露出如何託夢給奧菲歐,唆使他把毒蛇放到麥田中,然後愉快地說,只要尤麗迪茜被毒蛇咬死,就能把她帶到自己的黃泉之國。
接著尤麗迪茜又回來,阿里斯特大聲對她說:“你不能走入麥田,因為你的丈夫在那裡設下陷阱!”可是尤麗迪茜卻很堅決地表示:“只要是為了你,赴湯蹈火我都願意!”然後跟他一起走入麥田。果然不出所料被毒蛇咬噬而瀕死,但很愉快地被普魯東抱在懷裡共赴黃泉之國。
奧菲歐回來后曉得妻子已死,不僅一點不悲傷,還很快樂,馬上想前往熱愛的牧羊女那裡。但輿論適時出現,把他勸止並命令說:“為了後世的人,你必須到黃泉之國把妻子帶回來。”要奧菲歐一起到天國,請求大神朱彼特把妻子還給他。奧菲歐答應,用小提琴奏出格魯克歌劇《奧菲歐》中的著名旋律《我失去尤麗迪茜了》(Che faro senza Euridice),在音樂院兒童們歡送下出發前往天國。
第二場:奧林帕斯山。
這時奧林帕斯山上白雲朵朵,大神朱彼特、他的妻子朱儂和其他眾神都在午睡。當睡眠之神莫費醒來后,用睡醒葯之花撒在大家的雙眼。狩獵女神戴雅娜的角笛聲響起,眾神便全部醒來了。這時登場的戴雅娜便唱出詠嘆調:《當戴雅娜下降到原野一看》 (Quand Diane descend dans la plaine),悲訴她的戀人阿克第翁已經不在了,她看來應該是悲傷的,卻愉快地高歌。
醒來的眾神異口同聲地責備大神朱彼特很像暴君,於是借用《馬賽曲》的旋律,使反抗氣氛升騰起來。這時傳來謠言說,在人類世界有一名叫尤麗迪茜的漂亮女人被誘拐了,朱儂聽到后立刻懷疑是自己的丈夫朱彼待乾的,於是妒火中燒。可是到地獄去調查的梅鳩爾(旅行之神)則回來報告說,誘拐尤麗迪茜的人是地獄之王普魯東。
於是朱彼特就把普魯東召到天國加以盤問、訓斥。可是以維納斯為首的眾神卻認為,朱彼特本人也時常在凡界誘拐良家婦女、拈花惹草,自身的品行已大有問題,怎麼可以譴責別人,這就是迴旋曲《為了誘惑堅貞的亞克梅娜》。結果場面大亂,朱儂也醋勁大發。
就在這時候,輿論帶著奧菲歐登場。音樂家向朱彼特哀求說,請把妻子尤麗迪茜歸還給他。朱彼特非常同情他,決定帶著眾神到地獄去尋找尤麗迪茜,在大合唱中幕落。
第一場:地獄。普魯東的私房。
尤麗迪茜被關在這房間內,感到無比委屈與難耐。門被推開后,普魯東的男僕約翰?斯第克斯出現。他唱出:《當我是貝歐第的國王時》(一種版本是《當我是阿卡第亞的王子時》),向尤麗迪茜求愛,但她躲避他的攻擊。這時有人走過來,男僕立刻把尤麗迪茜藏起來。普魯東和朱彼特一起登場,朱彼特揶揄說:“你在地獄擁有私人房間,實在很愜意,我也要在奧林帕斯山辟一個這樣的房間。”他雖然很機警地發覺尤麗迪茜被藏在這裡,依舊逼問普魯東人在那裡?普魯東辯解說:“不是我誘拐她的”,然後急著想把他帶到宴會的大廳,兩人一起離去。
過一會兒,朱彼特帶著警官回來搜查。由於房門緊鎖,這一次他就化成蒼蠅,從鑰匙孔飛進尤麗迪茜的房間。這時很無聊又寂寞的她,一邊追拍漂亮的金蒼蠅唱出詠嘆調:《多麼可愛的蒼蠅》,然後變成和蒼蠅的二重唱。這隻蒼蠅居然也會誘惑她,情調極為愉快又幽默,有時還會插入蒼蠅的芭蕾舞。
這時朱彼特表白了自己的身份,告訴尤麗迪茜要把她帶到奧林帕斯山,她立刻欣然答應,而且喬裝成巫女,和大神一起參加宴會,並決定一起逃走。在這段二重唱中加入花腔的模仿,取用法國民謠《傑克兄弟》的曲調。
第二場:地獄的大宴會。
這時天地間的眾神都被邀參加這個酒池肉林的盛會。喬裝成酒神巴卡斯巫女的尤麗迪茜唱出詠嘆調后,是諸神精神抖擻的合唱。大家愉快地享用美酒佳釀,進入舞蹈的場面。小步舞曲和嘉洛普舞曲接連搖曳著,尤麗迪茜和朱彼特也夾在人群中擁舞。
當他們伺機要逃離現場時,普魯東前來加以阻攔,並規勸大神因和奧菲歐有約在先,不該把尤麗迪茜拐跑。這時奧菲歐拉著小提琴,坐在輿論所划的小船,順三途河逆流而上,一起抵達地獄宴會的現場,他請求朱彼特照約定把妻子還給他。朱彼特把尤麗迪茜還給他,但警告他在渡過三途河之前不能回頭看妻子。奧菲歐拉著妻子的手乘小船要回到人間,輿論從旁為他打氣,要他務必忍耐,而奧菲歐確實不曾好奇地回頭看尤麗迪茜。朱彼特看到這情景勃然大怒,於是突然轟隆作響,隨即雷電交加,奧菲歐驚恐地回頭看個究竟。儘管輿論為這意外感到困惑,但奧菲歐反而高興起來,因為他終於能夠回到地上和牧羊女相會了。普魯東則高喊說,這下子尤麗迪茜必須留在黃泉之國,但大神朱彼特卻宣布,他決定讓她成為酒神的巫女,接著酒神巴卡斯便坐在用葡萄藤織成的轎子登場,帶領大家隨著快活的嘉洛普舞狂歡作樂。幕落。
這部歌劇本身並不太出名,但這首序曲卻成為世人十分喜聞樂見的作品,經常單獨演出,還常常被引用到影視作品中。序曲自始至終貫穿著歡樂的喜劇氣氛,節奏明快、流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作者對整個歌劇作品的調侃色彩。
奧菲歐是希臘神話中有名的詩人和歌手,其歌聲能使猛獸俯首、頑石點頭。他在去地獄尋找死去的妻子歐律狄刻時一路歌唱,感動了冥王、冥后,答應讓歐律狄刻返回人間。但奧菲歐在將近地面時忘記冥王的叮囑,回顧其妻,導致她重回陰間。奧菲歐悲痛之極,決心終身不娶。
希臘神話里極為膾炙人口的奧菲歐與尤麗迪茜的故事,較早時已經有蒙特威爾第和格魯克把它寫成歌劇,接著奧芬巴赫又為這個充滿機智與織入社會諷刺的劇本,附加了極為輕巧快活的音樂。但最為有趣的是,此劇中還借用了格魯克歌劇《奧菲歐》等作品中的旋律,做出各種玩笑般的“歪改”,通常在上演此劇時,都習慣植入諷刺時代的對白。這部輕歌劇是奧芬巴赫所寫最早的兩幕作品,因此具有特殊意義,但某種版本則改成四幕的結構。
1849年,奧芬巴赫在巴黎擔任法國歌劇院領導者,1855年擁有自己的小劇院Bouffes -Parisiens,於是得以在那兒接連上演他最喜歡的輕歌劇。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這部《地獄中的奧菲歐》,該劇於1858年寫作,同年10月21曰在這個巴黎Bouffes Parisiens劇院首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