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尼克區

韋尼克區

1874年德國醫生韋尼克發現左半球有一個不同於布洛卡區的重要的語言區域,可以控制語言理解的技能。韋尼克區(又稱威尼克區、沃尼克區)是大腦書寫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是神經心理學重要學術名詞。在心理語言學領域也多有提及。

簡介


In 1874, a young German Carl Wernicke found another different area of the left hemisphere now known as Wernicke’s area. The damage to Wernick’s area will result in speech comprehension deficit.1874年,一個叫韋尼克的年輕德國人發現了左半球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語言區域,有著控制語言理解的技能。現在該區域就叫做韋尼克區。大腦中韋尼克區受傷會產生嚴重的理解力缺失。
韋尼克區包括顳上回、顳中回後部、緣上回以及角回。韋尼克區的損傷將產生嚴重的感覺性失語症
韋尼克區失語症的通俗的概括:
韋尼克區
韋尼克區
Wernick's aphasia is a disorder named for Carl Wernicke, who identified it in the 1870s. Wernick's aphasia produces difficulties both in understanding others' speech and in the production of language. The disorder is characterized by speech that sounds fluent but makes no sense. For instance, one patient, asked what brought him to a hospital, gave this rambling reply: "Boy, I'm sweating, I'm awful nervous, you know, once in a while I get caught up, I can't mention the tarripoi, a month ago, quite a little, I've done a lot well, I impose a lot,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you know what I mean, I have to run around, look it over, trebbin an d all that sort of stuff" (Gardner, 1975, p.68).
——以上內容摘自《Essentials of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普通心理學)
翻譯:
韋尼克失語症是由德國神經學家卡爾·韋尼克在19世紀70年代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種疾病。韋尼克失語症造成了患者理解和產生語言的雙重困難。這個疾病的典型癥狀就是患者說的話聽起來很流利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意思。舉例說明:當一個韋尼克區失語症病人被問及為什麼送他來醫院時,他給出了如下的回答:“孩子,他在出汗,他非常緊張,你知道,有一次他被抓了起來,他不能提及那個tarripoi,一個月以前,只有一點點,他很好地完成了很多事情,他強加了很多,然而,在另一方面,你知道他的意思,他不得不逃來逃去,仔細檢查,trebbin和其他類似的材料。

最新研究


2012年1月30日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人腦語言處理中樞並不位於大腦皮層後部,科學界關於這一問題的認識長期以來是“錯誤”的。
論文作者、美國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教授約瑟夫·勞施埃克當天在一份新聞公報中說,100多年的舊理論被推翻,“教科書將需要改寫”。
19世紀末,研究腦損傷和中風的德國醫生韋尼克提出,人腦語言處理中樞在大腦皮層後部,位於感知聲音的聽覺皮層之後。這一觀點已被科學界廣泛接受,人腦語言處理中樞也因此被稱為韋尼克區。
但勞施埃克和其同事對使用多種腦成像技術的115項語言感知研究進行評估后認為,真正的韋尼克區位於聽覺皮層之前,與前腦僅有3厘米左右的距離。他們的論文本周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網路版上。
研究人員介紹說,自20世紀90年代認識神經科學興起以來,科學家發現了有關韋尼克區的不少矛盾之處,但多數人還是不願否認已有100多年歷史的舊理論,而這篇“論文就是要讓數據和理論之間形成一致”。
確定人腦語言處理中樞真正所在將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勞施埃克說:“當有病人說不了話或發生語言理解困難時,現在將能很好地知道哪裡受到了傷害”。
此外這項新發現也表明,人類與非人靈長類動物在語言方面的關係比此前認為的更親密,因為兩者的語言處理中樞實際上位於大腦的同一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