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南大街

天橋南大街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北平地名典》稱“天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稱“天橋南大街”。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馬路時,改為石樑平橋。

正文


天橋南大街是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西南部的一條大街。

簡介


天橋南大街北起天壇路,南到永定門內大街。因位於天橋以南而得名。明朝時,該大街稱“永定門大街”。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時,將西市場南街、西市場東街三巷、西市場東街四巷、公平市場以及平民住宅臨街部分併入,統稱“天橋南大街”。
天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時有一條河,河水自虎坊橋地區流來,到此穿過一座拱弧非常陡的石橋,再往東經金魚池、狀元橋、龍潭湖等等,出北京外城流向通縣張家灣。明朝建壇時,此地東面為天壇圍牆,西面為先農壇圍牆。明清時期,此地是皇帝赴天壇祭天的必經之道,也是北京人騎射、乘船的場所。舊日,在天壇、先農壇之間,有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修的供皇帝祭天用的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御路。御路北端的橋即名“天橋”,意為此橋是天子專用。橋上設有轄管木,禁止平民通行,平民只能繞行該橋兩側的橋樑。此橋原來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拱弧非常陡。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馬路時,改為石樑平橋。民國十六年(1927年)修築有軌電車時,此橋再度降平,但石欄桿獲得保留。中華民國初年的《順天時報叢談》記載,天橋為“橋僅三梁,石欄四”,即光緒三十二年整修后的樣貌。1934年拓寬道路后,將天橋全部拆除。
1913年,北洋政府拆除了前門外荷包巷的集市,荷包巷的商販們便在天橋兩側的空地上集資闢建了多條街巷,以開設店鋪。後來,一些闖江湖的外地人集中至此地賣藝,比如變戲法、唱大鼓、賣野葯、賣估衣、耍猴子、摔跤、練把式,等等。此外,這裡還陸續興建了萬盛軒、歌舞台、天樂家、小桃園、丹桂等十多家戲園。天橋從而成為“平民化之娛樂場所”,繁華異常。當時北京知名的天橋八大怪——雲里飛、管兒張、花狗熊、王小辮兒、大洋鐵壺、大黃兵、大金牙、蹭油的,都是在這裡賣藝而聞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橋南大街兩側店鋪林立,既有新建的劇場及影劇院,又有1959年建成的北京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