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習

爨習

爨習為三國時蜀漢南中(今雲南曲靖人)人。為南中大姓,世為寧州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諸葛亮南征時,收為部屬,官至領軍。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爨習朱提,孟琰被封為地方官,到了東晉時期,中原內亂,地方豪強與晉王朝之間,豪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戰爭使孟氏等豪強大姓相繼滅亡。建寧爨氏崛起,雄踞南中,統治整個雲南以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長達四百多年。當地人們把南盤江和彩色沙林視為爨氏發祥的風水寶地。具有珍貴史料價值和我國書法藝術發展研究價值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就在這一帶出土。

爨習與爨史


爨史浮雕

《爨史》浮雕是用玻璃鋼製成的,全長128米,高5-8米,面積736平方米。是目前全國較大的浮雕。該浮雕以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爨龍顏碑》為歷史依據,由九個部份組成。通過一個歷史故事,反映了一個主題思想:民族團結,就是力量,就是勝利,就是希望;民族分裂,窩裡斗,互相殘殺,就是自取滅亡;民族遷移、交流,實現大融合,就能興旺發達;民族固步自封,封疆鎖國,就不能進步。

原始部落

這只是一個夢幻景象。人們主要是與大自然作鬥爭,共同打獵,採摘食物,吃生食,過著原始生活。

孔雀夢

皇帝的孔雀夢,使他想起了孔雀的故鄉――同樂(陸良),早在三國時期,孔明曾“七擒孟獲”收復南蠻,難道同樂這個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高原平湖還會過著原始生活嗎?於是下決心,再次開發南蠻

爨的產生

派誰去開發呢?皇帝想來想去,只覺得有一個人名叫 班裘的人能當此重任,他是班固的後代,聰明過人,智勇雙全,但其姓名不雅,因而皇帝賜封此人姓爨,名習。意思是:姓爨,就是要他把中原的文明帶進南蠻,名習,就是要他教這裡的民族吃熟食,學習漢文化。關於這個“爨”字,古人這樣記:鍋蓋頭,食物腰,石板下面林火燒。現代“爨“字的記法是“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用火燒”。

出征南蠻

爨習在天子的旨意下,率領數萬爨軍向南蠻遠征。由於皇帝的賜封姓“爨“順應天道,感動了上天。玉帝派出3名白虎將軍,用意念拉著打“爨“字旗號的雷公車出征,這是上帝暗示漢文化和地方文化融為一體,形成“爨文化“的預兆。

戰爭與結盟

爨軍在白虎軍的神威驅使下,從四川.貴州入雲南,以同樂為大本營。一路上,踏平了貴州的夜郎國,征服所有蠻主。爨習威凜凜,指天為父,指地為母,指人姓爨,劃地為爨,一切都是爨,服從者以刺爨為證,不服者殺頭,在爨將軍這種英雄氣概的威懾下,只有少數頑固分子不服,均被殺頭,其餘的都已服了爨習,結盟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大家庭,並和地方民族共同開發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互相通婚,共同勞動,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爨神降臨


人們為了使祖祖輩,世世代代都享受這種幸福美滿的生活,更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們天天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朝拜、許願,日來日久感動了上天,玉帝就命太白金星來點化開通。來到五峰山下,看到湖泊邊有一塊巨大的五彩砂石,便不知不覺念動真決,轟地一聲巨響,砂石崩裂,風沙瀰漫,“爨神“降臨了,待風沙平息后,在這裡出現了一片彩色沙林。“爨神“的形態、面容、姿勢都反映了老百姓的心愿。他頭戴孔雀帽,胸掛日月(日中有朱雀,月中有蟾蜍),手持青龍,白虎,腳踏玄武。

爨的興盛

大批漢軍的到來,特別是爨氏名將,輔國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洲刺史、邱都縣侯――爨龍顏,帶進了中原文化和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生產、生活及文化,風俗習慣都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革。他們學會了採蓮、捕魚、開荒種地、飼養家禽、家畜,發展農為生產;製造勞動工具,出現了手工業生產。更重要的是引進了蠶桑,又一次出現社會大分工:栽桑養蠶,男耕女織,對外貿易,形成南方絲調之路的發源地。人民安居樂業,以同樂為發祥地向周圍擴張統治勢力,從路南石林、昆明滇池睡美人、大理三塔、遠達吐蕃、緬甸、越南、廣西、湖南一部分。歷經東晉、劉宋、蕭齊、蕭梁以至北周、隋、唐初,至唐玄宗天寶五年,稱霸四百餘年頭(公元317――742),達到了鼎盛時期。

民族矛盾

“飢餓生盜,富貴生淫“,爨氏貴族大家庭內,生活逐漸腐化,出現了一個名叫“爨皮羅“的野心家,他想分裂爨氏篡奪王位,建立“南詔國“。但爨統治勢力強盛,無法著手,便想出一條奸計―――向唐朝皇帝施“美人計“。意圖挑拔離間,誣陷爨氏發祥地,背逆朝廷,另立“南越國“。但山高皇帝遠,他根本不知當朝皇帝是個女皇(武則天)。這樣反倒惹怒了武皇,“這個賊子,竟敢侮辱、戲弄本皇“。於是下令剿滅爨氏家族,由於爨氏名將眾多,勇猛善戰,指揮有方,打退了唐軍的數次進攻。皮羅王死於亂軍之中。到了唐天寶五年,唐玄宗貪圖女色,不理朝政。皮羅之後裔不忘祖宗遺志,再次使用“美人計“,正合皇帝心意,唐軍配合南詔國,消滅了爨氏大姓的根據地,他們見爨人就抄殺,最後南詔國也被剿滅了。

民族遷移

由於殘酷的戰爭,爨統治區域內,蚊蟲聚集,叮咬傳播病菌。瘟疫流行,屍骨遍野。大批爨民死於瘟疫,就連神醫扁鵲的在天之靈也無法保佑。為了生存,剩下的爨民流離失所,逃荒避難,爨氏貴族,遠渡重洋,遷居日本,富裕農莊主逃奔東南亞;剩餘百姓,聰明的改名換姓,固執保守的,均被統治者拉去喂蚊蟲。傳說:每年夏季,因為蚊蟲又大、又多、又惡、又帶病菌,人們為了避免叮咬之苦.瘟疫之害,每年要輪流選一對爨氏的童男童女去喂蚊蟲。後來,輪到一家老兩口,只有一獨孫女,老人不舍,哭著送孫女一起去喂蚊蟲,因老弱病殘的老婦怕冷,就找了一些松毛生火取暖。說來也怪,蚊蟲不僅沒有來叮咬他們,反而變小了,老百姓用松毛生火驅趕蚊蟲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