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茶

安徽省祁門縣特產

安茶,安徽省祁門縣特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安茶徠是介於紅茶、綠茶之間後期半發酵緊壓的傳統工藝名茶,用箬葉、竹簍包裝,其外形緊結勻齊,色黑褐尚潤,香氣高長有檳榔香,湯色橙黃明亮,不僅是飲用佳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2014年1月,安茶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歷史淵源


安茶
安茶
清雍正三年(1725年),安茶始創。
1980年-1990年,安茶恢復生產。

產地環境


安茶
安茶
祁門縣地處皖南山地多雨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徵是氣候溫和,日照較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低山地貌面積70.02萬畝,占土地面積的21.3%。主要分佈中山區外圍,遍及全縣各鄉。山體較緩,坡度一般為20°至35°不等。有較為稀疏的次生林及人工林分佈,水土流失嚴重,本縣地帶性土壤紅壤主要分佈於此,適宜茶樹生長。

生產情況


安茶
安茶
截至2016年,安茶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200噸,產值1500萬元。

產品榮譽


2014年1月,五城米酒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2014年,榮獲全國茶葉博覽會黑茶類金獎。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安茶
安茶
安茶產地範圍為安徽省祁門縣蘆溪鄉、溶口鄉、平里鎮、祁紅鄉、塔坊鄉、祁山鎮金字牌鎮、大坦鄉、小路口鎮、徠渚口鄉、歷口鎮、古溪鄉、閃里鎮、新安鄉、箬坑鄉共15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品種
祁門櫧葉群體種及以此為母本選育的“安徽1號”、“安徽3號”等無性系良種。
立地條件
海拔800米以下。土壤為紅壤、黃壤、黃棕壤,pH值4.5-5.5,有機質≥1.0%。
栽培管理
苗木繁殖:採用扦插或實生繁殖。
栽植:無性系茶苗栽植9月-11月或2月-3月,每667平方米(畝)栽植4000株-5000株;有性繁殖11月-12月或2月-3月
播種,每667平方米(畝)播種茶籽400千克-500千克。
栽培管理:
修剪:生產茶園,每年春茶結束后輕修剪1次;3年-5年中修剪或深修剪1次,時間在夏茶結束后。
中耕:春分和立秋前後各一次。
施肥:新茶園每667平方米(畝)施用腐熟有機肥1500千克-2500千克,餅肥100千克-150千克,磷肥15千克-25千克。成年茶園
每年每667平方米(畝)施專用肥100千克-150千克。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採摘
4月下旬-5月中旬採摘。采一芽二葉、一芽三葉或對夾葉。
加工工藝
加工:
初制:攤青→殺青→揉捻→乾燥。
精製:篩分→風選→揀剔→拼配→高火→露茶→蒸茶→裝簍→乾燥→打圍。
初制加工要點:
攤青:攤開厚度3厘米-5厘米,每隔30分鐘翻動一次。
殺青:溫度120℃-60℃,先高后低,時間15分鐘-20分鐘。
揉捻:時間42分鐘-47分鐘。
乾燥:烘籠烘,毛火溫度90℃-100℃,足火溫度70℃-80℃;或烘乾機烘,毛火溫度100℃-110℃,攤葉厚度1厘米-2厘米,下機攤涼50分鐘-70分鐘,再足火80℃-90℃烘乾,上葉厚度3厘米-4厘米。
精製加工要點:
高火:烘籠烘,投料3千克/籠,溫度100℃-110℃,時間5分鐘-8分鐘,翻動4次。
露茶:夜置室外,攤葉厚度8厘米-10厘米,次日晨收。
蒸茶:攤放於墊棉布的竹簾上,厚度3厘米-4厘米,籠罩氣蒸。
裝簍:蒸茶后裝入用箬葉作內襯的篾簍中,壓緊壓實。
乾燥:6簍或8簍紮成1條,置於烘架上,覆棉絮,木炭烘乾。
打圍:用內襯箬葉的篾包紮成大件,置於通風、避光、陰涼、乾燥處自然陳化。
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
級別外形色澤香氣滋味湯色葉底
特貢條索緊細、勻整黑褐油潤顯毫高長醇甜澄黃明亮嫩勻、黃褐明亮
貢尖條索緊結、勻整黑褐油潤有毫高純醇爽澄黃明亮嫩勻、黃褐明亮
毛尖條索較緊結、較勻整黑褐尚潤純較高醇厚澄黃較亮尚嫩、黃褐較亮
一級條索較緊、尚勻,有嫩莖梗黑褐純尚高醇濃澄明較勻、黃褐
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
水分(質量分數)/% ≤13.0(計重水分11.0%。)
總灰分(質量分數)/% ≤8.0
水溶性灰分佔總灰分(質量分數)/% ≥45.0
水浸出物(質量分數)/% ≥34.0
粗纖維(質量分數)/% ≤16.0

專用標誌使用

安茶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安徽省祁門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安茶的檢測機構由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2020年3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准祁門縣蘆溪鄉廣豐隆安茶廠使用“安茶”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