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城菊花島
俗稱大海山
菊花島,俗稱大海山,在唐宋時代稱桃花島,遼金時代稱覺華島。因島上盛開野菊花,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稱菊花島(先又更名為覺華島),與古城、溫泉並稱“興城三寶”。
菊花島,長葫蘆形,兩頭寬闊,中間窄細,斜卧海中。面積13.5平方公里,是遼東灣中最大的島嶼。東北至西南走向,長六公里,南北寬一至四公里之間。中間有一細谷,南北長一公里,東西寬半公里,將島分成東西兩半部,東大西小。
在戰國時期,菊花島名叫桃花島。漢代時,桃花島被稱為桃花浦。到了唐代,菊花島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島上經濟繁榮,為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地。遼金時期,菊花島為覺華島,島上廟宇香火旺盛,成為遼國東部的佛教中心。菊花島東南部現存一座遼代古城遺址,據考古專家考證,是遼代的興城縣所在地,可見當時菊花島的繁華。
然而,元朝時的一場戰火,讓菊花島上的居民大部分遷徙他方。明朝時,菊花島成為明軍的軍事基地,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進攻寧遠城受阻后,派將領武訥格攻打菊花島,島上水師猝不及防,約15000人遭到殺戮,菊花島上一片荒涼。清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解決遼西因為戰亂而人口銳減、土地無人耕種的局面,清朝廷頒布《招民墾荒條例》,幾百名來自山東沿海地區的農民遷居到菊花島上,現在,菊花島上的居民基本上都是他們的後代。
菊花島南端有張家山島和楊家山島,北端還有狀如磨盤的磨盤山島。三島如影相隨,島上煙波浩渺,雲霧繚繞,像仙女籠罩著面紗,使人情不自禁地想靠近她,揭開她的神秘,領略她的綽約風姿。
島上東側是一座海拔198米的峰巒,山古嵯峨,千姿百態,沿著羊腸小道登山遠眺:水天一色,蒼茫無際,望見天地根"。還有企鵝石,狀若企鵝昂首翹足,凝視遠方,彷彿企盼遊人到此觀光;而獅石頗似勇猛沉雄的獅子在俯瞰大海,為遊船保駕護航……
菊花島古迹眾多,人文景觀耐人尋味。從現存的龍宮寺、大悲閣遺址,可以想見當初的龍宮寺必定氣勢恢宏、景觀肅穆;大悲閣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登島沿環山公路可遊覽唐王洞、八角琉璃井、九頂石、菩提樹等名勝,是旅遊觀光、避暑的好去處。
興城菊花島風光圖冊
螺髻";"夜涼海月耿不寐,幾欲舉手捫天星"和清代詩人和瑛的"碧海真如畫,蓬壺隔水崖,波瀾成雉蝶,精鑿隱人家。時放桃花棹,堪尋菊谷花,何當乘躋往,絕頂隱流霞"都是讚美菊花島的,其迷人的自然風光便可見一斑。
菊花島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人居住,對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來說一直是個謎。
出土石器證明:4000多年前,興城菊花島就已經有人居住了,當時島上已是人來人往。不過,現在島上的居民並不是他們的後代,而是來自山東沿海地區的移民後代。
近幾年,考古人員在菊花島東南的風涼山上,先後發現過多件石器,經研究認定:它們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磨製石器,其中比較珍貴的有兩件:一件是半截石磨棒,發現時截面略呈三棱形,兩端稍細。這根石磨棒殘件存長12.5厘米,最大直徑6.5厘米,是古時候人類的生活、勞動用具。同時,在風涼山陰坡發現的一把石斧也比較珍貴,這把斧子雖然經歷4000多年的滄桑,斧子的刃部在出土時仍顯得很鋒利。遺憾的是,這把石斧也殘缺一部分,存長6.5厘米,截面呈橢圓形。
在菊花島上出土的石器均有明顯的使用痕迹,材質在島上都能找到,很可能是就近、就地選取石材磨製的,是當時人類在菊花島上勞動、生存、繁衍的有力證據,也將一些人認為的“菊花島從遼聖宗時期開始有人居住”的歷史推前了3000多年。
那麼在海路交通不發達的4000多年前,人們是怎樣登上菊花島的呢?張愷新說,菊花島距陸地9公里,附近海面每年冬天都要結冰(封海),古人很可能是在冬天踏冰登島的,因為島上有足夠的淡水資源和一定數量的植被,於是他們就在島上落腳了;另一種可能就是古人刻木為舟登上菊花島,後來逐漸在島上繁衍生息。
4000多年前在菊花島上居住的人們是不是現在島上居民的祖先呢?答案是否定的,菊花島上現有的2800多名居民,並不是4000年前“菊花島人”的後代,而是來自山東沿海地區的移民後代。
境內居民飲食習慣,一般是一日三餐,早、午吃乾飯,晚上吃稀飯。副食早晨較為簡單,吃各種小鹹菜,中午和晚上吃炒菜或燉菜。主食:以高粱米、玉米為主,間食地瓜、大米、白面;副食主要有黃瓜、茄子、豆角、辣椒、西紅柿等。冬季多貯存大白菜、蘿蔔、土豆、漬咸、酸菜,有時也食用蛋類、肉類、魚類等,四季都有干、白豆腐。
人民在飲食方面,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改善的。建國前,貧苦人家多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平時一日三餐都是用高粱面或玉米面摻些野菜做餅子或菜糊糊,中等人家才能吃上高粱米飯或玉米麵餅子。只在逢年過節時才吃上幾頓高粱米面的餃子。少數富裕者平時也以高粱米為主,但經常可以吃些大米、白面;副食比較講究,除吃新鮮蔬菜外,魚類、蛋類、肉類經常不斷,遇有年節吃喝更豐盛。
建國后,人民生活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和提高。城鎮人口按品種定量供應口糧,平時細糧約佔30%,主要節日細糧供應數量還略有增加。農村雖然仍以高粱米、玉米為食,但國家在年節都要供應一定數量的細糧。很多人家自己還要買一些大米、白面,以改善生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黨的農村政策得到落實,相當一部分農民經濟上富有,以大米、白面為主食者逐漸增多。不少菜農冬季利用塑料大棚或暖窖種植蔬菜,因此群眾一年四季均可吃到新鮮蔬菜。鮮蛋、鮮魚和各種肉類也成為人民常菜肴。過去農村多數人家飲用石砌大井水,城鎮飲用管井(洋井)水,現在農村也改用管井水,城鎮多數人家用上自來水。
乘火車或者客車到達興城,然後在興城碼頭乘坐直達菊花島的客船,航程40分鐘;
渡船時間表:從興城碼頭出發到菊花島:早班7:00;以後每隔半小時發一趟,到下午5:00末班。
從菊花島返回興城:早班6:00,然後第二班船就是中午12:00啦,以後每隔半小時一趟,到下午5:30末班
夏秋之間,垂釣愛好者來到菊花島,肯定會不虛此行。菊花島周圍礁石林立,海草濃茂,是各種海魚棲息、覓食、繁衍的天然場所。林立的礁石又是阻止網具捕魚的天然屏障。因而,這裡是魚的天堂,也是垂釣者的樂園。菊花島海釣的最佳季節為8月至11月中旬約3個半月。主要魚類有:梭魚、鱸魚、銅鑼魚、海浮(甲脊)、刺毛、小黃魚、扔巴等。既可以進行船釣,也可以進行磯釣。
船釣
如果喜歡更真切地感受大海的磅礴與廣闊,就可以選擇船釣。在蒼茫的大海上,幾葉扁舟,數名釣客,揮竿拋線,一展所長。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或是屏息凝神,一副眾里尋它千百度的執著;或是悠然自得,滿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灑脫。無論以何種心態,都能得到相同的快樂。人因為海而平添了幾分豁達,海因為人而增加了許多生氣。此時的大海會很配合地將驚濤駭浪收斂起來,把文靜而嬌羞的另一面展示給釣客。釣客雖然體會不到乘風破浪,劈波弄潮的激情與豪氣,卻另有一種滄海之中穩坐釣魚船的超然與孤傲。
磯釣
如果喜歡體驗海岸的深沉與厚重,則可以選擇磯釣。島上有機動三輪車,可以往返各個釣點。如去周圍的小島,漁民出海可免費接送。垂釣者可以在雄雞唱曉、朝霞滿天的清晨欣然揮竿,可以在夕陽西下、餘輝脈脈的傍晚怡然垂釣,也可以在夜幕降臨之後、萬籟俱寂之時,披星戴月進行夜釣。藍天之下,滄海之濱,潮來潮去之時,雲捲雲舒之際,身安心靜,氣定神閑,撒下一竿香餌,靜待咬線之魚。既無“獨釣寒江雪”的清高,更無“垂釣渭水河邊”的深意,卻自有一番閑情逸趣縈繞心頭。此中之樂,若非親歷,很難領會得來。
到菊花島來垂釣,不管收穫多少,都是一次難得的經歷,都能留下美好的回憶。
菊花島位於興城海濱碼頭以南9公里的海中,坐船約1小時可到。菊花島內建有環島公路,公路的個另地段為碎石路面,旅遊時節有中巴車環島游,島上最高山約190米。島的東側有一景區,內有八角井、唐王洞等和一些仿古建築,機動車只允許順時針環島游,景區門票5元/人,環島一周約25公里。全島屬菊花島鄉,分北村和南村,下屬8個屯子,全島以打魚、少量農作物和旅遊為主要生活來源,島上居民住家大多打有水井,水質一般。菊花島環島有許多沙灘,但會摻雜有一些碎石和貝殼。
6月底海水溫度適中,環島均能找到野外的游泳場所,但島上淡水不多,住老鄉家均不能洗澡,在菊花島碼頭曾看到有洗浴的牌子,但價格不詳。旅遊時節興城碼頭與菊花島碼頭在周末每天有二至三班船往來,往返船票30至40元/每人。據說冬天時,每天只有一班船來往,最冷的一個月裏海水會結冰,人可以走過9公里的冰面來往於兩地。
興城菊花島家庭賓館是菊花島上成立最早的一家賓館,2007年進行了較大的投資擴建,進一步完善了服務設施。賓館位置優越,與大海只有一路之隔,距離菊花島自然風景區僅十幾分鐘路程。
客房:特設有雙人標準間、普通雙人間、火炕間等多種中高端客房供您選擇。每張床15元,雙人間每間每宿60元。四人間每人20元。。(旅遊旺季和節假日除外)
餐飲:特聘島上特色廚師,這裡的特色燉魚堪稱菊花島一絕
娛樂:提供篝火晚會,煙花爆竹燃放。漁船垂釣體驗漁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