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魚

鱸形目魣科動物

梭魚體被圓鱗。背側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為近海魚類,棲息於江河口和海灣內,亦進入淡水。性活潑,善跳躍,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體型較大,我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梭魚身體細長,最大的梭魚可以長到1.8米長。梭魚的頭短而寬,鱗片很大。梭魚的背側呈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

梭魚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鹹水中。梭魚喜愛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

物種簡介


動物趣聞

它們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大海洋,人類卻對其知之甚少;它們是孤獨的獵手,卻靠著聯合的力量抵禦外敵;它們兇猛如同鯊魚,卻對人類充滿戒備與好奇。它們就是梭魚。
紐西蘭海洋生物學家謝恩·帕特森,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研究梭魚類的學者之一。儘管梭魚在全球各地海域均有分佈,但與其他大型海洋肉食魚類,例如鯊魚、食人鯨相比,人類對於梭魚的研究還十分有限。謝恩·帕特森是梭魚研究的先驅。在他之前,幾乎所有有關梭魚的信息都來自民間傳說。
由漁民們口口傳述的梭魚故事,真假參半,有時反而讓人們產生誤解。或許是出於“一山難容二虎”的觀念,民間的說法認為梭魚和它們的主要競爭者是鯊魚,不可能同時生活在同一片海域。謝恩·帕特森的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在大西洋以及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域,他拍攝到了這兩種生物共存的情景。
迄今發現的梭魚有20種,謝恩·帕特森發現,不同海域的梭魚有著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當然,它們的最大共同點是:獨居。
成年梭魚幾乎沒有天敵。北美墨西哥灣的梭魚,似乎特別好奇與機警,對於潛水員的出現,它們能很快意識到,並作出反應。相形之下,鯊魚的反應就遲鈍得多。其實這是因為鯊魚視力較弱,觀測周圍的事物變化主要依賴它們敏銳的嗅覺,而梭魚則是仰仗一副好眼力,至於嗅覺,就不怎麼樣了。
富饒迷人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太平洋海域,生活著1000多種魚類,這裡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海洋生物環境,此處也是梭魚的發源地。要在如此錯綜的生物環境中生存下去,這一水域的梭魚往往組成魚群作為防禦的手段。
當梭魚群遭受外敵入侵襲擊時,魚群中所有的魚都會齊心協力地用自己的身體反射光線棗閃閃的鱗光令侵略者陷入迷惑,魚群伺機逃跑。梭魚群還可以排列成壯觀的的隊形,對於兩眼昏花的鯊魚來說,一隊由上百隻梭魚組成的龐大“軀體”可能被錯認為是一條危險的“超級大魚”。
梭魚只成群地抵禦和擊退潛在的敵人,到了夜晚,它們就會分道揚鑣,獨自上路捕獵去。成年的梭魚可以長到2米長。梭魚捕獵時,出擊迅猛,能一下將獵物斬首,不過它們只吃獵物身體上柔軟的部分。由於梭魚慣於在遠海獨自捕獵,因此科學家很難觀測到其捕獵的完整過程。曾有研究人員嘗試將這種生物捕獲后圈養,但其結果總是以梭魚死去而告失敗。
儘管有少數梭魚襲擊人類的事件發生,但通常來說,梭魚對人類是沒有威脅的。不過,如果把它們擺上餐桌,可真要小心,因為梭魚會從它們的某些獵物身上繼承其中的毒素,食用梭魚肉可能引起一種叫ciguatera的疾病,該疾病對人類非常危險,有時甚至是致命的。

形態特徵


1.梭魚,又譯金梭魚或梭子魚,俗稱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錦,是一種金梭魚科魣屬的條鰭魚。個性兇狠且具侵襲性,愛聯群出動,因其較大的體積(可長達1.8米)和兇猛的外形而廣為人知。梭魚身體屬長圓柱形,嘴巴尖,下巴闊大,頭如梭,長有突出的犬牙狀牙齒。兩邊背鰭分開,一邊有五條刺針,另一邊則有一條刺針和九條放射狀線條,全身橫線明顯。梭魚主要是用來作觀賞用途,但亦可作食用,產於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處,肉質鮮美,不過卻含有珊瑚礁魚毒素。
上下頜上長著尖銳的牙齒。兩隻寬大的背鰭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給梭魚提供足夠的前進動力。梭魚喜歡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們常常躍出水面,連續不斷地做跳躍動作。識別梭魚並不困難。梭魚的眼睛周圍的顏色是略帶紅色的黃色。
2.梭魚(灣海產),北方叫紅眼魚、肉棍子;棱梭,又稱犬魚、尖頭西;鯔魚,俗稱烏鯔、白眼。其共同特徵是體呈紡錘形,性活潑,常跳躍。
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對梭魚有了較多的認識。屠本峻在《海味索隱》中說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魚常常用下頜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類和有機碎屑。梭魚的鰓耙密集,牙齒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狀。梭魚幽門胃的肌肉很發達,像一個沙囊,非常適合研磨和壓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魚在開闊的溫暖海域產卵。每到產卵季節,梭魚將卵子和精子直接釋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來的幼魚靠浮游生物為食。梭魚有一個長長的流線型的身體。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遊動。梭魚有一個向前延伸的下頜。
梭魚屬於鯔形目的鯔科。體紡錘形,細長,頭短而寬,有大鱗。脂眼瞼不甚發達,僅遮蓋眼邊緣。
體細長,前部圓筒狀,後部側扁。頭短小而寬,背面扁平,吻端鈍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頜中央有1缺刻,可與下頜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頜稍長於下頜。上頜齒細弱,下頜無齒。眼睛較小,側上位眼睛眼睛間隔寬平,寬約為眼徑的1.9倍之內;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處稍下彎,邊緣有鋸齒。前鰓蓋骨和鰓蓋骨邊緣平滑。
鰓孔大。尾柄粗,長為高的1.8-2.2倍。背鰭2個,分離。第1背鰭位於體背中間稍偏前,由4根鰭棘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長;第2背鰭位於第1背鰭末基與尾鰭基之間中央稍偏後,前緣有1棘,后緣微凹。胸鰭較寬長,側中位,鰭條向下漸短。腹鰭較小,位於胸鰭起點與第1背鰭起點之間近中央下方,左右兩鰭靠近,各有1棘。臀鰭始於第2背鰭起點稍前下方,兩鰭近同形,后基近相對,其前緣有3棘。尾鰭淺叉形。體被大櫛鱗,胸鰭基部上緣無長鱗。無側線。
體背灰青色,體側淡黃色,上部具有幾條黑色縱紋和許多斜橫紋,腹部白色。眼睛液體呈紅色。尾鰭、胸鰭淡黃色。其他各鰭均是淺灰色。體長一般為20-40厘米。
吻短,體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眼睛較小致致眼臉不發達,眼旁一圈呈紅色。上頜骨在口角處突然向下彎曲。第一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基近。尾鰭后緣微凹。
梭魚
梭魚

生活習性


生態習性

1、棲息。鱘魚生活在水體的中下層,有海河洄遊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種類,產卵期均向河道上游移動。史氏鱘是淡水定居種類,營底層生活;匙吻鱘也是一種純淡水性魚類,生活在水中層;歐洲鰉、俄羅斯鱘、裸腹鱘、閃光鱘和中華鱘等為洄遊性種類;但部分種類如達氏鰉、小體鱘則有洄遊性種群和定棲性種群。
2、水溫。據報道,鱘形目魚類起源於俄羅斯北部和東西伯利亞一帶的北極淺海區。除中華鱘、達氏鱘長江白鱘外,大
梭魚
梭魚
多魚類為介於溫水性魚類和冷水性魚類之間的亞冷水性魚類,存活水溫為1~30℃,但不同種類的適溫範圍略有差異。如匙吻鱘的適溫範圍極廣,在0~37℃均可生存,最適溫度為20~25℃,。史氏鱘的生存水溫為1~30℃,適宜生長溫度在21℃左右。俄羅斯鱘生長的最適水溫為20~22℃。有資料顯示,水溫在20℃時,鱘魚苗(0.5~0.6g)的生長速度明顯快於15℃時。近期作者的試驗也表明,在水溫為19~20℃時,史氏鱘稚魚生長較佳,而幼魚則在21~22℃時生長速度最快。
3、pH值。鱘魚類對水體的pH值要求在7.0左右。如匙吻鱘對水體的pH值適宜範圍為6.5~8.0;養殖史氏鱘的水體,pH值應在6.5~9.0。
4、溶氧。鱘魚類對水體溶氧要求較高。匙吻鱘要求溶氧在3mg/L以上;史氏鱘的耗氧率、窒息點均高於傳統的養殖家魚;對溶氧的要求不應低於6mg/L,當溶氧低於4mg/L時,其食慾大減,低於2.1mg/L時,則出現昏迷、死亡。閃光鱘的窒息點(1.60mg/L)與史氏鱘接近;而中華鱘的窒息點則更高,為2.8mg/L。所以在進行鱘魚養殖時,應合理安排放養密度,注意池水溶氧狀況,以免池水缺氧造成鱘魚死亡。
5、氨氮。氨氮是非離子氨(NH3-N)和離子氨(NH+4-N)的總和。氨氮的毒性主要為非離子氨,它的毒性隨鹼性的增強而增強。庄平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史氏鱘對非離子氨的敏感性高於一般淡水魚類,其晚期仔魚的96hLC50為0.17mg/L,早期仔魚對非離子氨的敏感性低於晚期仔魚,96hLC50為0.63mg/L。非離子氨對短吻鱘(A.brevirostrum)魚種96hLC50為0.58mg/L。

生長習性

鱘魚生長較快,且有較大的生長潛力。如3~4月孵化的長江白鱘仔魚,長至7月,全長可達33cm,至10月全長可達53~61cm;記錄到的最大長度為7m,體重908kg。匙吻鱘在池養條件下,當年可長至670g;2齡能達3~4kg;5齡7~8kg。在水溫18℃時,用配合飼料飼養平均體重為9.4g的史氏鱘幼魚,1周年平均體重達
615g,最大個體1040g;2周年均重2500g,最大個體4000g;3周年最大個體達到5900g。另外,不同種群、不同性別的鱘魚的生長也存在差異,如俄羅斯鱘,其洄遊性種群生長快於定棲性種群,雌魚生長快於雄魚。
鱘魚是以動物食性為主的魚類。幼魚多以底棲生物、水生昆蟲為主要食物,如甲殼動物、搖蚊類和毛翅目幼蟲及水蚯蚓等;成魚多以小魚、底棲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如中華鱘在生殖期間多停食或僅攝食少量食物;有的種類(如白鱘)為兇猛的食魚、蝦、蟹魚類。匙吻鱘則終生以浮遊動物為食。根據鱘魚類的攝食方式,一般認為它們是依靠觸鬚覓食的。但對中華鱘觸鬚表面結構的電鏡觀察和不同刺激物的反應行為學的研究表明,中華鱘主要依靠吻部腹面靠近中央區域的電覺器官羅倫氏囊來覓食,而中華鱘觸鬚、味覺在覓食中作用不大。
梭魚
梭魚

生長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喜歡攝食比如米糠和豆餅粉與花生餅粉、干水蚤以及人工配合餌料等。梭魚的攝食強度,有晝夜、季節、個體之間的差異。在日周期中,晝、夜均攝食,但通常在黎明前後及日落前後的攝食強度大於夜間;
在生長周期中,體長20-40厘米的梭魚攝食強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攝食強度較大,食道和胃部總是充滿食物。在生殖期和產卵徊游期,則很少攝食和不攝食。
徊游梭魚屬近岸半徊游性魚類,無長距離徊游現象,但可隨季節、水溫和本身的發育狀況,做近距離、小範圍的遷移運動。鯔魚常棲息於淺海或河口水深1-16m處,當天氣變冷,則游至深海越冬。
但個別也在較深的海灣和淺海中越冬。鯔魚在較深的海區產卵,孵化后的小魚苗則隨潮漂游至近岸河口,滯留於鹹淡水交匯處攝食生長。梭魚一般生長在近海,每年定期結成大群到港灣、河口處產卵。6-7月間,黃渤海沿岸出現大量當年生幼魚,並進入江河口處。買寒時則游至較深海區越冬。
每年4月份,梭魚便在各河口區產卵,只做短距離回遊,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翌年開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長育肥,形成漁汛。梭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份,肉質鮮嫩,美味可口,蛋白含量很高,是高級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開凌梭最為名貴。烹制的梭魚,以頭為香,故民間有“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之說。梭魚除禁漁期外,可常年進行捕撈。

生長繁殖


棱梭個體較小,一般體長200毫米左右,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沿海,中國僅產於南海和東海。梭魚、鯔魚體形較大,一般200-500毫米,大者600-800毫米。梭魚為黃渤海主要港養魚種,鯔魚為東海和南海主要港養魚種。梭魚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鯔魚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梭魚、鯔魚在中國南、東、黃、渤四大海域均有產出。
梭魚繁殖方式。梭魚的繁殖季節各地有異,渤海灣為4月底到6月初,浙江為4月初至5月初。性成熟年齡雄魚為2~3齡,雌魚為3~4齡。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食,成魚以硅藻和小型生物為食。人工飼養時可投喂米糠、豆餅及酒糟等飼料。每年定期結群到港灣河口處產卵。
自然繁殖
梭魚,亦稱“肉棍子”、“紅眼鯔”等,是中國沿海珍貴的鹹淡水養殖新品種。近些年來,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利用灘塗港汊及內河池塘等水域,人工養殖梭魚面積已達2000多公頃,平均每0.067公頃產魚750多公斤。現將梭魚的生態習性及人工繁殖技術簡介如下:
梭魚的繁殖季節,中國渤海灣通常為每年4月底到6月初,江蘇、浙江沿海為4月初至5月中旬。性成熟年齡一般為雄魚2-3齡,雌魚3-4齡。一般雌魚懷卵量在150萬-600萬粒之間。野生的梭魚個體重可達10公斤以上。每年4月份,梭魚便在各河口區產卵,只做短距離回遊,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
梭魚每年定期結群到港灣、河口、灘塗港汊等處產卵。在6月初至7月底,黃海、渤海沿岸梭魚幼魚十分豐富,並進入江河入口處成群覓食,此時是人工捕撈野生魚種的最佳時期。
人工繁殖
鱘魚適應性較強,目前主要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和流水養殖三種方式,養殖品種以史氏鱘、雜交鱘、俄羅斯鱘、小體鱘、西北利亞鱘等為主。
1、池塘養殖。由於鱘魚對水質比較敏感,所以池塘應選擇靠近清潔水源的地方,這樣可以保證水質,保障進水需求。面積一般為5~10畝,水深2米左右最為適宜。池底土壤要保持平坦,有一定的通氣性,以便有機物分解。放養魚苗前,須用適量的生石灰前進消毒,並用幾尾魚進行測試,以防水質鹼性過大。池塘放養鱘魚種,最好魚種體重大於100g,放養前魚種用淡食鹽水浸泡5~10分鐘,以殺滅各種病原體及利於受傷魚體恢復。放養密度根據魚種規格而定,一般在500~1000尾。魚種規格大,放養密度則相應減小。魚种放入池塘后,由於爭食不激烈,因此需要馴化,一般需3~5天的時間進行。由於鱘魚對強光有規避性,因此開始馴化時應選擇光線較暗的黎明和黃昏,速度要慢,並定時定量。一般馴化要3~5天。日常要隨時觀察魚的活動及攝食情況,最好每天早、中、晚各一次。特別是夏季高溫和雷雨天氣,要防止魚因缺氧而浮頭,發生死魚情況。及時清理池底的雜物,並監測水質的變化。冬季池水一般保持在2~2.5米,保證水面不能上凍結冰。同時定期施用如過磷酸鈣、尿素等無機肥料,以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給魚群提供足夠的飼料和氧氣。
2、網箱養殖。網箱要求設置在水質清新、無污染且向陽的開闊水面,水深最好在4~6米,水體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以防止水質惡化,從而影響到鱘魚的生長。網箱的規格一般不宜過大,這樣便於管理。網箱四周要固定,以防風浪衝動網箱,造成損壞。網箱底部網眼要密,以防餌料損失。網箱應在放魚前7~10天安裝下水,讓藻類附生,以免魚種進箱后擦傷體表皮膚。鱘魚种放養前用淡鹽水進行浸泡消毒。放養密度根據魚種體重而定,一般在20~80尾之間。魚種入箱2~3天後方可投餌,餌料以全價顆粒料為主,剛開始投喂要少量多次,以進行誘食。隨後根據魚的體重進行適當調整。網箱應當設置專人看護,每天堅持巡箱,仔細觀察鱘魚活動和生長情況,及時處理可能遇到的情況。當魚個體出現兩極分化時,要及時分箱。
3、流水養殖。流水養殖,是目前國內外採用最多的一種養殖方式。流水養殖首先需建立流水池,多以長方形、四角圓鈍、圓形池、近似圓形為多。流水池要設置進排水系統,並要求達到交換水量大且流速較小,這樣即可以保證水持,又能減少水中能量損耗。
一般在5月上旬左右進行放養。放養的鱘魚種須選擇體質較好,並在放養前進行消毒處理,確保魚種無病無傷。放養密度根據魚種體長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在10~50尾之間。放養后投喂與日常管理和池塘養殖相同。

養殖設施及配套

工廠化養殖廠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房頂設彩鋼瓦。房內建有養殖池,養殖池為圓形混凝土結構,內徑4.5m,高1.5m,池底為鍋底形,中間設置排水口,排水口用不鏽鋼網片設置防逃網,排水口利用75mm的PVC管連通池外的水位控制管,通過水位控制管的高度控制池水的深度為0.4~0.6m。養殖池配有獨立的進、排水及增氧設施。養殖期間用1台2.2kW的羅茨鼓風機通過管道及散氣石增氧,每個養殖池放散氣石10個。養殖用水為經曝氣后的地下深井水,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要求,養殖池進水口常年水溫14~18℃。另外,配備10kW柴油發電機、2.2kW羅茨鼓風機、深井泵各1台備用。

放養及管理

1、養殖池消毒。在苗种放養前,應提前做好養殖池消毒工作。可用20~25mg/L漂白粉或100~200mg/L高錳酸鉀浸洗24h,如果是新水泥池應提前30d用50mg/L過磷酸鈣除鹼。
2、苗种放養。放苗時間一般為每年的3—10月,放養規格為10~16cm。2011年放養時間是6月10日,魚種規格為14cm左右,放養密度為70尾/m2,每個養殖池放養1120尾,共放苗11208尾。放養的魚種要求規格整齊,無傷病,活動能力強,攝食正常。魚种放養前用3%食鹽水浸泡5min進行體表消毒。
梭魚
梭魚

飼料與投喂

魚种放養后,第3天開始投餌,投餌按照定時、定點、定量、定質的“四定”原則進行。在養殖初期每日投喂6次,逐漸減少到每日2次。根據鱘魚生長規格使用蛋白質含量為40%~42%的鱘魚全價顆粒飼料,飼料粒徑根據魚的體重,本著“宜小不宜大”的原則靈活掌握,投餌量根據魚體重和水溫調整,每次投餌量以投喂后20min內吃完為宜。

日常管理

在鱘魚養殖生產過程中,除了嚴格按照“四定”原則進行投喂外,還應做好以下5項工作:一是控制水溫、溶解氧。圍繞鱘魚對水質的要求,採取流水養殖的方式,每天24h不間斷地向養殖池注水、增氧,保證水溫和溶氧,使鱘魚處於最佳生長環境中,一般每天進水量在300%~400%。夏季氣溫高於30℃和冬天氣溫低於5℃時應加大流水量,控制水溫在14~25℃,溶解氧在5mg/L以上。二是為了保護養殖環境好的養殖環境,每天早晚各排污1次。早上結合排污刷洗養殖池,清除池內的殘餌和糞便,確保水質清新。三是適時分養。在養殖過程中鱘魚的個體生長差異較大,若不及時分池飼養,會出現大的個體生長更快,小個體的因搶不到飼料生長緩慢甚至死亡的情況。一般每15~20d分池1次,分池操作時一定要輕柔迅速,防止因魚體損傷,造成水霉病的發生。四是每隔10d抽樣檢查1次,測量魚的生長情況並以此為依據調節投餌量。五是每天測量水質、水溫,觀察魚的活動及攝食情況並做好養殖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分析原因、採取措施。

主要價值


梭魚為黃渤海常見經濟食用魚類,主要棲息在海口河川鹹淡水交匯處,以水底泥中微生物為食,春季三四月份於河口附近產卵,幼魚時常隨潮溯河在河口處生存,成為海港主要養魚對象之一。
漁民利用幼魚的溯河性,與5月上旬將幼魚隨潮納入港內放養,幼魚生長很快,秋天就可長到200毫米,10月末即可收穫。根據梭魚的生活習性,其捕撈方法為定置網、鉤釣等。食用梭魚的最佳時期在春季,民間有“食用開凌梭,鮮得沒法說”的說法。開凌梭是指春暖冰開后被捕獲的第一批梭魚。
營養價值
梭魚-營養含量熱量(119.00千卡)尼克酸(2.30毫克)鎂(25.00毫克)
蛋白質(18.90克)維生素E(3.34毫克)鐵(0.50毫克)
脂肪(4.80克)鈣(19.00毫克)鋅(0.82毫克)
膽固醇(99.00毫克)磷(183.00毫克)硒(16.80微克)
硫胺素(0.02毫克)鉀(245.00毫克)銅(0.03毫克)
核黃素(0.13毫克)鈉(71.40毫克)錳(0.02毫克)
兩種梭魚菜品
潮式蒸梭魚豆腐梭魚湯
藥用價值
性質:平
五味:甘
熱量:103.00大卡(430千焦)/100克
功效:有益心血管。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血液循環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護心:保護心臟,保護心肌細胞,預防或是緩解心悸、心率失常等。
食用禁忌:海鮮過敏者禁止食用。

防治方法


病情防治

在工廠化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受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影響偶爾也會發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認真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一般每隔10~20d交替用二氧化氯或聚維酮碘進行養殖池消毒,同時在飼料中定期添加VC、VE,以提高魚體免疫能力,預防病害的發生。
1、水霉病
病因與病症:此病主要是魚體受傷后感染,滋生水霉所致。病魚患處滋生大量灰白色棉絮狀的水黴菌菌絲,嚴重時病魚行動遲緩,魚體瘦弱,不攝食,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用3%食鹽水浸洗20min,有一定的療效。
2、大肚子病
病因與病症:此病為營養不良或氣單孢菌引起,病症為病魚腹腔膨大,腹部向上浮於水面,游泳無力。解剖可見胃中食物較多,有氣泡,腸道內也有氣泡。
防治方法:改善水質條件,降低飼養密度,增加流水量在飼料中添加8%~12%的乾酵母,5d為1個療程。
3、腫嘴病
病因與病症:病症為病魚嘴腫,四周充血,不能活動,有時體表伴有水霉著生。
防治方法:加強管理,不投喂變質飼料,及時清除殘餌,定期換注新水,發現病魚及時撈出,防止其他魚被感染。治療用土霉素拌飼投喂,藥量為每100kg魚拌3g,連喂3d。

注意要點

一是飼養人員要懂技術,會管理,有強烈的責任心,這是養殖成敗的關鍵。在生產中飼養人員應能嚴格按照鱘魚的生長需求,認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確保鱘魚健康、快速生長。
二是適時分池是提高養殖產量、質量及成活率的重要保證,在生產中要做好分池工作。適時分池,一方面可防止體質弱小個體因攝食不足,逐漸瘦弱甚至死亡;另一方面降低養殖密度,減少單位面積負載量(一般控制在
梭魚
梭魚
10kg/m2),進一步加快鱘魚生長速度,縮短養殖時間,促進養殖資金的周轉。
三是要定期檢查柴油發電機、羅茨鼓風機、水泵等備用設備的工況,確保備用設備隨時能夠滿足生產需要,防止因停電、設備損壞而缺氧或缺水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