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鱘魚的結果 展開
- 硬骨魚綱鱘形目動物
- 水中大熊貓
- 達氏鱘
- 龍鯊
- 中藥
- 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的動物
鱘魚
硬骨魚綱鱘形目動物
大家通常所說的鱘魚(Sturgeon)就是指鱘形目的魚類,鱘魚隸屬於硬骨魚綱、輻鰭亞綱、硬鱗總目、鱘形目。
鱘魚是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因地域或品種不同,有中華鱘、中國鱘、鰉魚、苦臘子、鱣等名稱,體重:68-250公斤。我國是世界上鱘魚品種最多、分佈最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迄今為止,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俄羅斯鱘、歐洲鰉、小體鱘徠、匙吻鱘等十幾個品種作為研究或者是人工養殖。
鱘魚
中華鱘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縱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每行有棘狀突起。
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鱘魚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於水溫範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後,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體重下降的現象。立春前後,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後,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常活動。
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后,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殖水池上方要設置遮陽設施。
它們全部分佈於北半球,現存9個自然分佈區為:太平洋東岸、北美大湖地區、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灣、大西洋東北部、裏海地區、西伯利亞及北冰洋流域、黑龍江和日本海、長江和珠江。
現在鱘魚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國外見於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
中華鱘
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22歲,雌魚為16-29歲。中華鱘產卵量也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後成魚的仍為少數。產卵以後,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產出的卵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厘米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入海培育生長。中華鱘壽命可達40歲。
設施化養殖模式
鱘魚設施化養殖是指採用工程技術手段,使養殖環境相對可控,進行高效生產的一種現代養殖方式。設施化養殖模式主要包括流水養殖、網箱養殖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苗種生產主要以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式為主,成魚養殖則以池塘和網箱養殖方式為主。
鱘魚養殖
流水養殖
是以優質的泉水或江河水等為水源,通過機械提水或利用地形自然落差,使魚池中水體保持適宜的流速和流量,養殖水不重複使用。該養殖模式的優點是成本低,便於管理;缺點是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可控性較差,養殖外排水易污染環境。
網箱養殖
是利用水庫、大型河道等大水體等生態水域,結合網箱內小水體密集養殖的一種養殖方式,優點是收穫方便、產量高,缺點是受外界環境影響大,且易污染水體環境。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是集成眾多設施和設備,採用水溫調控、生物凈化和殺菌消毒等多種技術手段,使養殖對象生長環境相對穩定。該養殖模式優點是養殖水質高效可控,可實現養殖對象的健康生長及低廢排放,缺點是運行成本相對較高。
養殖要點
養殖密度
不同的鱘魚養殖模式或同一養殖模式下不同規格的鱘魚,養殖密度均有所差別。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密度最高,網箱養殖密度次之,流水養殖密度最低。養殖密度對鱘魚的生長影響較大,密度過高對鱘魚的生長具有消極作用,特定生長率和日增重及攝食率顯著降低。
鱘魚養殖
投飼策略
投徠飼策略主要包括投飼率和投飼頻率。不同規格的鱘魚,在不同養殖模式及環境下,投飼策略有差異,不同的水溫條件下,投飼策略也有所變化,確定適宜的投飼策略有助於提高鱘魚的養殖產量及飼料利用率,減少對養殖環境的污染。一般來說,隨著鱘魚規格增大,其投飼率逐漸降低。
疾病防控
鱘魚病害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病原體、水環境和鱘魚機體抵抗力等因素,若水環境發生變化時(如溫度突變、水質惡化、有毒物質、致病生物侵襲等),或機體因其他原因(如機械損傷、飢餓等)不能適應環境條件時,都會引起病害的發生。鱘魚設施化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病害可以分為病毒性、細菌性、真菌性及寄生蟲等,以細菌性疾病為主。鱘魚人工養殖的病害風險防控應重點從機體抵抗力和環境等方面入手,以預防為主,建立免疫防控、藥物防控和生態防控的綜合防控規程,加強飼養管理,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鱘魚
中文名 | 學名 |
鈍吻鱘 | 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 baeri Brandt |
短吻鱘 | Shortnose sturgeon Acipenser brevirostrum Lesueur |
達氏鱘 | River sturgeon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
黃鱘 | Lake sturgeon 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 |
俄羅斯鱘 | Russian sturgeon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 |
中吻鱘 | Green sturgeon Acipenser medirostris Ayres |
裸腹鱘 | Ship sturgeon Acipenser nudiventris Lovetzky |
尖吻鱘 | Atlantic sturgeon Acipenser oxyrhynchu s Mitchill |
小體鱘 | Sterlet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
史氏鱘 |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 |
中華鱘 |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
閃光鱘 | Stellate sturgeon Acipenser stellatus Pallas Common sturgeon 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 |
高首鱘 |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ichardson |
匙吻鱘 | Paddlefish Polyodon spathula |
白鱘 |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
擬鏟鱘 | Asiatic shovelnose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 |
短尾擬鏟鱘 | Pygmy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 |
絲尾擬鏟鱘 | Threadtail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 |
蒼鏟鱘 | Pallid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albus |
鏟鱘 | Shovelnose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platorhynchus |
學名:Acipenser baeriBrandt,1869。
西伯利亞鱘分佈極廣,從西部的鄂畢河,到東部的科累馬河之間的西伯利亞各河流之中均有分佈。適溫範圍也較廣,適宜生長溫度15-25℃,冬季冰下也能攝食生長,夏季可耐受30℃水溫;在天然水體中生長較慢,而在溫水人工養殖條件下生長快;最小性成熟年齡,雌魚17-18齡,雄魚11-13齡,溫水養殖條件下性成熟提早,雄魚3-4齡,雌魚6-7齡。西伯利亞鱘食譜廣,對人工飼料的接受能力強,具有易馴養、生長快、體形大、肉質好等優良養殖性狀,是前蘇聯、德國、日本、法國、匈牙利等國家廣泛養殖的鱘魚種類。
學名:Acipenser dabryanus Duméril,1868
達氏鱘喜群集於水流緩慢、泥沙底質、富有腐植質及底棲動物的近岸淺水河段活動,為純淡水定居性魚類。食物種類完全是淡水類型,為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有蜻蜓目、蜉蝣目、搖蚊科、寡毛類等昆蟲幼蟲及底棲無脊椎動物,其次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藻類等。
現今天然產量不多,分佈範圍又逐漸縮小,已被列為我國2類野生保護動物。1976年3月在長江宜賓段用人工拴養催產及仔幼魚培育已獲得成功。由於達氏鱘為淡水定居魚類,底棲、雜食性,個體小,性成熟早,能適應大、中、小各類水庫及溪河、山塘等水體,並能和鰱、鱅、草魚等混養,是一種理想的養殖對象。
學名: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1758
下唇中間中斷。吻須較長,其突起發達。為淡水魚,經常生活在河流中,最大體長達800mm。以水生昆蟲為主要食物。雄魚4-5齡性成熟,雌魚5-9齡性成熟,在伏爾加河5-6月在礫水底產卵,產卵11000-137600粒之間。孵化期約4-5日。雄魚和雌魚的生長差別不大。
小體鱘在歐洲分佈廣泛,主要分佈於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和鄂畢河等水域,有洄遊和定棲兩種類型。小體鱘適溫範圍較廣,生存水溫1-33℃;是養殖鱘魚中個體最小、生長速度最慢的種類;小體鱘食物較雜,在河流中以底棲生物為食,主要食水生昆蟲幼蟲、甲殼類和小型軟體動物;最小性成熟年齡,雌魚4-7齡,雄魚3-5齡。與其它鱘魚比較,生長速度慢。
學名:Acipenser sinensis Gray,1834
鱘魚
生活在大江和近海中,為底性、洄遊或半洄遊性魚類。5-6月群集於河口,秋季上溯到江的上游。以搖蚊和水生昆蟲幼蟲、軟體動物、小魚等為主要食物。常見個體50-300kg,最大個體可達600kg。生長較快,但性成熟較晚。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懷卵量大,個體絕對懷卵量達30.6萬-130.3萬粒,平均為64.5萬粒。9-11月份至江上游產卵。在長江比較集中的產卵場是在金沙江的宜賓-屏山地段。屬一次排卵類型。產粘著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礫上孵化。成熟卵橢圓形、綠褐色。產卵后親魚多數迅速離開產卵場至下游和河口區棲息。
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為我國特有種,已被我國列為一類野生動物保護物種。為了保護此物種,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現已可以養到池塘、水庫中,生長良好,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淡水養殖魚類。放流成績也很可觀。
學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1861
為海、淡水洄遊的魚類,但主要棲息於長江流域的中下層,有時也進入沿江大型湖泊。肉食性魚類。體長80mm以上以魚、蝦、蟹、等動物為食。性成熟遲。雌魚最小成熟年齡為7-8齡、體重25-30kg;雄性成熟較雌性稍早,體重也相應小些。體重30-35kg的魚懷卵量約20萬粒。3-4月為生殖季節。在卵石底質的河床上產卵。產卵場可能在長江上游一帶。卵圓形,黑色,沉性。卵徑約2.7mm。生長速度較快,當年出生的個體體長可達530-610mm,體重0.83kg。雌雄魚在成熟前生長無明顯差異,性成熟后,雌魚長度及重量大於相同年齡的雄魚。
白鱘為我國特有的大型瀕危珍貴食用魚類之一,四川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民諺,據記載、最大個體可達7m、體重達908kg。種群數量不大,漁獲物中以小個體佔多數,通常約150kg,為稀有種類。現已被國家列為一類野生保護動物。
2020年1月2日消息,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被宣布滅絕。
施氏鱘是黑龍江特產和重要的經濟魚類,淡水定居種,也是鱘魚中個體較大的種類,捕獲的最大個體長達240cm、體重102kg。施氏鱘生存水溫為1-30℃,最適生長溫度21℃左右;食性依年齡不同而異,幼魚主要以底棲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也食小型魚類;在黑龍江中生長速度較慢,而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生長很快,;野生施氏鱘最小成熟年齡,雌性9-13齡,雄性7-9齡,人工養殖的最小成熟年齡,雌魚8齡,雄魚7齡,適宜產卵水溫17℃。與其它養殖鱘魚比較,人工養殖,特別是用配合飼料馴養幼魚過程中,施氏鱘攝食食物慣性較強,拒食不熟悉的食物,轉食配合飼料要有相當長的馴化時間。20世紀末,施氏鱘已成為國內最主要的鱘魚養殖種類,其產量約佔鱘魚總產量的一半以上。2002年5月,施氏鱘的全人工繁殖試驗首次在中國取得成功。
鱘魚
俄羅斯鱘主要分佈在俄羅斯的伏爾加河和庫拉河。其適宜生長溫度為8-25℃.,最適溫度23℃左右;以底棲軟體動物、蝦、蟹及小型魚類為主要食物;最小性成熟年齡,雌魚12-16齡,雄魚7-9齡;是個體較大,性成熟較早的鱘魚種類。其體色發黃、骨板大,商品魚價格較低。
匙吻鱘是匙吻白鱘科2種鱘魚之一,也是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經濟魚類,分佈於密西西比河和密蘇里河等幾條大河及其毗鄰的海灣流域,遍及美國的26個州。生存水溫1-35℃的,適宜生長水溫25-30℃;匙吻鱘終生以浮遊動物為食,是養殖鱘魚中惟一的濾食性種類;其適溫範圍廣、生長快,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高,養殖方式又與花鰱相似,適合池塘、網箱和大水面增養殖。
此種雜交鱘是歐鰉和小體鱘的雜交後代,也是俄羅斯經幾十年的育種研究選育出的各種性狀最優秀的雜交組合,具有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性成熟早(5-6齡)、後代可育、遺傳性狀較穩定等特點,歐洲許多國家先後引進養殖。
黑龍江雜交鱘是施氏鱘和達氏鰉的雜交後代。施氏鱘和達氏鰉在自然狀態下就有雜交的子代。無論正交還是反交均能獲得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後代的適應能力、抗病力、生長速度以及配合飼料馴養等方面都表現出優勢。
鱘魚
在我國境內野生的鱘魚有8種,它們有分佈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史氏鱘、達氏鰉、和庫頁島鱘;分佈於長江、金沙江流域的中華鱘、達氏鱘和白鱘;分佈於新疆伊寧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鱘;分佈於新疆額爾齊斯河、布倫托海、博斯騰湖的西伯利亞鱘。迄今為止,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俄羅斯鱘、歐洲鰉、小體鱘、匙吻鱘等十幾個品種作為研究或者是人工養殖。
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培育技術和養殖規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長度為8~10厘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
目前,我國已建成東台中華鱘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是江蘇省級保護區。東台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經國家、省專家和高官論證后,於2000年創辦的,設有中華鱘繁育研究中心,從2002年開始,逐年實行了放流。省級東台中華鱘自然保護區,位於東經120°50ˊ、北緯32°40ˊ至33°15ˊ。保護區面積35.9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5.38平方公里,緩衝區10.2平方公里,實驗區20.36平方公里。這裡灘青水秀,環境優美,氣候溫和,資源豐饒。據統計,這一區域現有野生動物701種,其中無脊椎動物220種,脊椎動物481種。遠古以來,中華鱘作為我國特有物種,一到春、夏季節,就游集在這塊水域,棲息育肥。
全球的27種鱘魚中,有23種瀕臨滅絕,17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代表著以鱘魚為旗艦物種的淡水生態系統在衰退。“這也在我們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報告中得到印證,2018年的報告顯示:淡水生態系統的生命力指數下降82%,是所有生態系統中下降速率最快的。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為淡水定居性魚類,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長江鱘出生和成長都在長江上游至金沙江下游江段。受人類活動影響,從20世紀後期開始,長江鱘自然種群資源規模急劇縮小,至2000年左右自然繁殖活動停止,自然種群已無法自我維持,面臨野外絕跡風險。201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升級為極危級(GR)保護物種。
化石起自賓夕法尼亞至白堊紀,包括幾個已絕滅的科,現生2科6屬26種和亞種,均分佈於北半球北部,為一類大中型經濟魚類。
我國有現生種2科4屬9種。如下所示。
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
鱘科:Acipenseridae鱘屬:Acipenser
西伯利亞鱘:Acipenser baeriBrandt,1869
達氏鱘:Acipenser dabryanusDuméril,1868
裸腹鱘:Acipenser nudiventris(Lilljeborg,1861)
小體鱘:Acipenser ruthenusLinnaeus,1758
史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1869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Gray,1834
鰉屬:Huso
鰉:Huso dauricusGeorgi,1775
長吻鱘科:Polyodontidae長吻鱘屬:Polyodon
長吻鱘:Polyodon spathulaWalbaum,1792
白鱘屬:Psephurus
白鱘:Psephurus gladiusMartens,1861(已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