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鱘

西伯利亞鱘

西伯利亞鱘(學名:Acipenser baerii)是鱘科、鱘屬魚類。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佔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無背鰭后骨板和臀后骨板;側骨板通常與軀幹部顏色相似。鰓耙有幾個結節(一般為3個)。西伯利亞鱘體色變化較大,背部和體側淺灰色至暗褐色,腹部白色至黃色。西伯利亞鱘骨板行間的體表分佈有許多小骨片和微小顆粒,幼魚骨板尖利,成魚骨板磨損變鈍。口較小,下唇中部裂開。吻須光滑或著生少許纖毛。鰓耙扇形。

西伯利亞鱘多棲息在河流的中、下游,可以進入半鹹水水域,棲息到北冰洋的海灣,但極少進入海水水域。西伯利亞鱘由於生活在淡水中,適應性強,耐低溫,形態和生物學特性變異大,食性廣,生長潛能大。主要以底棲動物為食,其中主要是搖蚊幼蟲。西伯利亞鱘主要分佈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中,自西部的鄂畢河,經葉尼塞河、帕亞希納河、哈坦加河、阿納巴爾河、奧列內克河、勒拿河河、因迪吉爾卡河,至東部的科雷馬河的所有西伯利亞大河中均有分佈。此外,在貝加爾湖也有西伯利亞鱘的分佈,形成西伯利亞鱘的陸封種群。

形態特徵


西伯利亞鱘頭長為全長的16.7-27%,體高為全長的9-16.6%。和小體鱘一樣,吻長變異最大,吻長為頭長的33.3-61%。吻長與頭長之比值以鄂畢河和額爾齊斯河的西伯利亞鱘最小,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的西伯利亞鱘最大,貝加爾湖的西伯利亞鱘居中。西伯利亞鱘背骨板10-20枚,側骨板32-62枚,腹骨板7-16枚,背鰭條數30-56,臀鰭條數17-33,鰓耙數20-49。
西伯利亞鱘
西伯利亞鱘
西伯利亞鱘體色變化較大,背部和體側淺灰色至暗褐色,腹部白色至黃色。西伯利亞鱘骨板行間的體表分佈有許多小骨片和微小顆粒,幼魚骨板尖利,成魚骨板磨損變鈍。口較小,下唇中部裂開。吻須光滑或著生少許纖毛。鰓耙扇形。

近種區別


西伯利亞鱘的外形和生物學特性與小體鱘(Acipenser ruthenus)相似,在鄂畢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的支流)和葉尼塞河,西伯利亞鱘可以與小體鱘自然雜交。

棲息環境


西伯利亞鱘多棲息在河流的中、下游,可以進入半鹹水水域,棲息到北冰洋的海灣,但極少進入海水水域。它們一般整天停留在河床較深的地方。貝加爾湖亞種營純淡水生活,一般棲息在20-50米深的區域,也可棲息到100-150米深處。

生活習性


社會行為

西伯利亞鱘由於生活在淡水中,適應性強,耐低溫,形態和生物學特性變異大,食性廣,生長潛能大。西伯利亞鱘主要有兩種生態類型,即半洄遊型和定居型。半洄遊型種群平時棲息在河口或河口三角洲水域,性成熟后沿河流上溯較長的距離(1600-3000千米)去產卵,洄遊過程中在河床低洼處越冬(稱為“冬季型鱘魚”)。定居型種群主要棲息在河流中游和上游的河汊處,沒有明顯的洄遊現象。定棲性種群的數量明顯少於半洄遊型種群的數量。貝加爾湖的西伯利亞鱘是一種特殊的生態類型:湖泊——河流型。它們平日棲息在湖泊之中,到繁殖季節,則洄遊約1000千米到河道中(色楞格河)產卵。

攝食習性

西伯利亞鱘主要以底棲動物為食,其中主要是搖蚊幼蟲。在河口和三角洲,食物中主要有端腳類等腳類和多毛類。在攝食動物性食物的同時,也攝食有機碎屑和沉渣,這些碎屑和沉渣有時佔到胃中內含物的90%以上。引種到波羅的海的西伯利亞鱘,其胃內含物中有時可見有小魚。

生長規律

西伯利亞鱘的生長速度因棲息的水域地區而不同,一般生長速度由西向東逐漸下降,移入歐洲水域的個體西伯利亞鱘生長要快一些。1964年,貝加爾湖的魚種移入波羅的海后,於第二年底體長達46--50cm,體重415--500g,第三年體長69cm,體重1690g。1965年,貝加爾湖的魚種移到拉多加湖,第二年秋季,體重達200--350g。原棲息於貝加爾湖的個體,1齡魚體長22.7cm,體重40g;2齡魚體長30.7cm,體重230g;3齡魚體長50.4cm,體重575g。在鄂畢河,5齡魚長64cm,7齡魚長97cm,18齡魚長122。葉尼塞河的鱘生長速度更慢。在溫水中,西伯利亞鱘生長較快。
研究發現,西伯利亞鱘的生長速度沒有性別差異。西伯利亞鱘移植到歐洲水域后,生長速度明顯加快。1964年把貝加爾湖中的西伯利亞鱘幼鱘移植到波羅的海后的第二年底,全長和體重分別達46-50厘米和0.415-0.500千克;第三年達60厘米、1.0-1.2千克,在第三年的8月份和9月份還分別捕得一尾長69厘米、重1.69千克和長78厘米、重2.65千克的個體。貝加爾湖中的西伯利亞鱘幼鱘放流到拉多加湖一年後。體重達0.20-0.35千克。在溫水養殖條件(冬季10℃,夏季25-30℃)下,西伯利亞鱘的生長速度可以達到在天然條件下生長速度的10倍。

分佈範圍


原產水域:西伯利亞鱘主要分佈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中,自西部的鄂畢河,經葉尼塞河、帕亞希納河、哈坦加河、阿納巴爾河、奧列內克河、勒拿河河、因迪吉爾卡河,至東部的科雷馬河的所有西伯利亞大河中均有分佈。此外,在貝加爾湖也有西伯利亞鱘的分佈,形成西伯利亞鱘的陸封種群。
引種地:20世紀50年代後期人們將勒拿河和貝加爾湖等水域的西伯利亞鱘幼鱘放流至波羅的海、伏爾加河及拉多加湖等水域,雖然觀察到西伯利亞鱘在這些水域中的生長和分佈,但由於西伯利亞鱘在這些水域中很容易被捕撈,特別是這些水域不具備誘發西伯利亞鱘產卵的自然條件,因此西伯利亞鱘最終未能在歐洲這些水域中形成穩定的自然群體。20世紀70年代,西伯利亞鱘成魚引入到法國和匈牙利,80年代初期,這些引進的西伯利亞鱘即實現了人工繁殖。到80年代末期,西伯利亞鱘又從匈牙利引入到德國、義大利和奧地利。中國、日本等國也引進了西伯利亞鱘進行養殖。

繁殖方式


西伯利亞鱘性成熟比那些分佈靠南的鱘魚要遲,雌鱘初次性成熟年齡在19-20年以上,雄鱘17-18年以上。雌鱘多數在25-30年成熟,雄鱘多數在20-24年成熟。勒拿河中的西伯利亞鱘性成熟相對較早,雌鱘11-12年成熟,雄鱘9-10年成熟。在西伯利亞各水域,西伯利亞鱘雌鱘繁殖周期至少為3-5年,雄鱘一般為2-3年。
在人工溫水條件下,西伯利亞鱘性成熟年齡可提早,繁殖周期也可縮短。在前蘇聯和法國的溫水養殖基地,來自勒拿河的西伯利亞鱘雌鱘7-8年成熟,繁殖周期1.5-2年;雄鱘3-4年成熟,然後每年都可繁殖。
西伯利亞鱘的成熟係數雌性為8.9-50%,有時超過50%;雄性為3.9-9.1%,有時高達20.3%。雌陛絕對懷卵量以勒拿河中的西伯利亞鱘最小,為1.65-14.4萬粒;而貝加爾湖雌性西伯利亞鱘的絕對懷卵量最大,達到21.1-83.2萬粒。西伯利亞鱘卵呈淺褐色或灰色至深黑色,卵粒重10.8-25毫克,卵徑2.37-2.92毫米。
在西伯利亞各水域中,西伯利亞鱘產卵繁殖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水溫跨度較大,9-18℃。在西部地區(鄂畢-額爾齊斯河),西伯利亞鱘產卵比東部的(勒拿河)要早,產卵的最適水溫11-16℃。在歐洲的溫水養殖中,產卵所需的水溫來得比較早,獲得卵子的時間是l-4月。西伯利亞鱘移植到歐洲自然水域中后,沒有關於其自然產卵的報道。
西伯利亞鱘在主河道上水流較急(流速1.4米/秒)、具有沙礫底質的河床處產卵。定居型西伯利亞鱘種群在離越冬場所(低凹處)不遠處產卵(這種情況與小體鱘相似)。在勒拿河,西伯利亞鱘產卵時,雄鱘先於雌鱘達到產卵場,此時水溫8-9℃。與其他許多鱘魚不同的是,西伯利亞鱘在產卵洄遊期間和產卵期間並不停止攝食。在產卵場,既有達到完全成熟、參與繁殖的個體,也有達到了性成熟年齡但不參與繁殖的個體。
西伯利亞鱘存在一步產卵洄遊和二步產卵洄遊兩種類型。與其他多數鱘種不同的是,產卵場中西伯利亞鱘的雌雄性比接近1:1。已知在鄂畢-額爾齊斯河中,在平均水溫13.4℃和20.7℃時,西伯利亞鱘胚胎孵化所需要的積溫分別為2345℃·小時和1697℃·小時。剛出膜的仔魚平均長10.5毫米,重13.9毫克。平均水溫17-18℃時,仔魚在出膜后的第4天或第5天開始攝食外源食物,此時它們平均長22毫米,重35.4毫克。
在人工溫水條件(莫斯科附近的繁育基地)下,平均水溫14.5℃,西伯利亞鱘的出膜時間為10-11天,主動攝食時間是出膜后15天。在法國頓扎克養殖基地,置西伯利亞鱘卵於楚格(瑞士中北部一城市)孵化罐中,水溫從8-11℃逐漸上升到14-16℃,胚胎孵化所需要的積溫為3840℃·小時。

養殖技術


仔魚培育

苗種引進:由於本地沒有該魚種的繁育基地,因此需要從外地引進。剛引進來的水花苗經長途空運后,在溫差和水質的適應上與原產地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並不能立即放入培育池,必須將其連同氧氣袋一起放到池裡,使袋內的水溫和池內的水溫基本一致再緩緩地將袋子解開,將水花苗暫養在培育池內。這時的仔魚靠自身的卵黃囊提供營養需求,其在進入底棲生活之前對外界環境反應異常敏感,主要表現在光線、水流和溶解氧等方面上。因此,要注意採取遮蔭和水流速、流量的控制。水深應掌握在30-40厘米,密度在3000-5000尾/平方米之間。
仔魚開口:自魚卵孵化后7天左右的時間,仔魚體內的卵黃基本消化完了,這時就需要人工投食,為其提供餌料。仔魚的開口成功與否是影響成活率的一個關鍵環節,要做到及時投鉺、勤投餌。水蚯蚓又名紅絲蟲、赤線蟲,營養價值極高,是仔魚很好的開口料。將鮮活的水蚯蚓洗凈,切成0.5-1.0毫米的小段,盛入盆內加入少量的鹽(主要用於消毒),加入清水浸泡5分鐘,然後沖洗2-3次,濾掉臟物,用小瓢對水一起潑灑投喂,投喂量以30分鐘內食完且略有剩餘為宜。投喂餌料前,先關閉增氧系統和減少進水量,投餌后15分鐘再打開。每份餌料分2次投喂,期間要做好觀察記錄。仔魚階段每隔3小時投喂1次,大概15天後,將投喂的間隔時間延長到4小時,大約15天的時間將投餌次數調整為每天5-6次。同時,要根據情況適時加大投喂量,防止投喂量不足而引起互相殘食或生長差異過大。
仔魚轉口:經30天左右的培育,大部分仔魚長到5厘米以上,便可給仔魚投喂飼料進行馴化。根據魚體的口裂大小,將特種水產全價飼料粉碎成合適大小的顆粒,與切好的水蚯蚓適量混在一起,即作為仔魚的轉口料。投喂方法同上,每日投喂5-6次,經10-15天便可完成馴食,之後即可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了。
日常管理:仔魚的養殖是整個西伯利亞鱘養殖中最繁瑣也是最關鍵的過程,因此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確保水中的溶氧,在水資源不夠充足的條件下要採取微流水加充氣機增氧的養殖方式。二是確保飼料的質量,不得使用發霉變質的飼料進行投喂,水蚯蚓要選用鮮活、無污染的個體。三是確保養殖池內的環境衛生,特別是在轉料過程中,應及時做好殘餌清除、排污及換水等工作,每天應清洗養殖池1次。四是定時消毒殺菌,消毒前先關閉進排水口,打開充氣增氧機,用工業用鹽對水均勻潑灑,使池水鹽的濃度在5%左右,保持1小時再打開進排水開關,期間每隔15分鐘要巡察1次,防止魚苗缺氧死亡。五是根據攝食和生長情況及時分疏仔魚,將規格和大小相當的放養在一起;平時做好巡察工作,一經發現病魚和死魚要及時分離和撈出,避免出現感染。

成魚養殖

轉塘:經過2個月左右的培養,當仔魚的規格達12-15厘米時就要將其轉入成魚池飼養。剛轉入仔魚養殖的水深應控制在0.6-0.8米,密度為300尾/平方米左右,在排水口處設置好隔離網,防止仔魚逃離。轉塘時要選個體大、健康的仔魚,認真清點數目並做好記錄,用盆或者桶連魚帶水一同轉移到水泥池中。
飼養:剛轉塘的仔魚每天投餌4次,之後隨著魚個體的生長,投餌次數減少為每天2-3次。餌料要均勻地撒到池中,注意不要將飼料投到離池壁和排水口很近的地方,以免造成浪費。根據鱘魚口裂大小選擇合適粒徑的飼料,有時可將粒徑大小比較相近的飼料混合投喂。所選擇的飼料為沉性料,不僅硬度大還很乾燥,因此在投喂前可往飼料上灑適量的水。景谷縣西伯利亞鱘試驗示範養殖場採用的是流水養殖的方式,餌料採用人工投喂,投喂飼料時要減小或關閉進水閥,既可以防止飼料隨水排出同時還能使鱘魚形成條件反射。投餌后要注意觀察魚,當魚攝食完后及時打開進水閥,防止缺氧。
日常管理:轉塘后,仔魚正式步入商品化養殖模式,日常的管理雖然不需要像仔魚階段的管理那麼精細,但也不能鬆懈。一是在保證充足的溶氧前提下適當減小水流速,因為池內的水流速太快會增大魚本身的能量消耗,影響魚的生長育肥。二是做好巡察工作,早、中、晚各巡察1次,觀察魚的生長情況,發現死魚、病魚或雜物及時打撈,並做好相關記錄。三是確保養殖環境衛生,每個月至少做1次魚池的清潔,去除殘留的餌料和其他雜物,減少病菌產生。四是剛轉塘的魚密度比較大並且生長速度也很快,及時分塘使其達到合理的密度。視魚的生長情況而定,每1~2個月分塘1次,將規格相當的魚放養在一起,使養殖密度為20-30千克/平方米。

病害防治

隨著鱘魚養殖的種類和規模越來越大,鱘魚病害也不斷增加,嚴重影響著產業的發展。鱘魚病害主要有細菌性敗血病、細菌性腸炎病、腫嘴病、爛鰓病、卵霉病、膚霉病、車輪蟲病、小瓜蟲病氣泡病、肝性腦病、心外膜膿腫、大肚子病、蛀鰭病等。在景谷縣西伯利亞鱘試驗示範養殖場里經常遇到的是細菌性腸炎和爛鰓2種疾病,下面主要介紹此2種疾病簡單的防治方法。
● 細菌性腸炎病
癥狀及危害:病魚遊動緩慢,食慾減退,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流出;解剖可見腸壁局部充血發炎或者全腸呈紅色,腸內無食物且積黃色黏液。此病在水溫高於20℃時,因養殖水體水質變差或鱘魚攝食變質飼料容易暴發,多半是鱘魚的幼苗較為容易感染,常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此病的預防,保持乾淨的養殖環境和充足的水源以及安全的飼料是關鍵。飼料選擇粒徑大小要合適,做到定時定量,定期投喂藥餌(10千克飼料中添加大蒜素2克)。如果鱘魚已感染此病,則要及時治療。方法是:外用土霉素合劑對水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量為2-6克;內服用大蒜素或痢特靈拌餌投喂,1千克魚每天用0.02-0.04克,連服7天左右,並經常更換池水。
● 爛鰓病
癥狀及危害:染病的魚的體色較淡,遊動緩慢,離群獨游或沉底不動;鰓絲髮白,呈斑塊狀腐爛,覆蓋帶水中泥土雜物的膠混黏液。該病主要危害鱘魚的幼苗,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預防此病關鍵要保持養殖環境的清潔,及時換水,降低養殖密度,每隔14天潑灑1次生石灰,使池水濃度為40毫克/千克。此病的治療也可採用內服加外用的方法,用土霉素拌餌投喂,1千克魚用藥量為50毫克/天,連續投喂3-5天;外用二氧化氯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3克,連續潑灑2-3天。
● 其他疾病
由於景谷縣西伯利亞鱘試驗示範養殖場水源充足、水質優良,只要保持好環境的清潔,及時更換水源,定期投喂藥餌和潑灑消毒殺菌藥物,做好疾病的預防,則其他疾病很少發生。藥餌按1千克飼料加水產電解多維1.0-1.5克、肝膽康2克拌勻,每周投喂1次。消毒殺菌藥物主要以生石灰為主,每月全池潑灑1-2次。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中國農業農村部2019年7月29日發布的《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二批)》。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群)

種群現狀

20世紀80年代起,由於受河流調水影響,西伯利亞鱘繁殖群體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繁殖群體高齡化、雌雄性比升高的現象。此外,產卵場中尚未成熟的個體數量增加。
西伯利亞鱘是西伯利亞地區最有經濟價值的魚類之一,最高產量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年捕撈產量達1280-1770噸,其中鄂畢河捕撈產量佔80%以上。此後,西伯利亞鱘產量大幅度下降,在鄂畢河,1932-1938年最高年捕撈量曾達到1401.1噸,1979年下降到152.7噸,1994年許可捕撈的只有約9.2噸。

瀕危原因

導致西伯利亞鱘資源狀況日益惡化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建壩引起的產卵場縮減、過度捕撈(主要是偷捕)和環境污染。
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西伯利亞地區的許多河流都已建壩,導致西伯利亞鱘的許多棲息地消失,特別是切斷了半洄遊型西伯利亞鱘原有的洄遊路線。由於河流建壩,西伯利亞鱘在鄂畢-額爾齊斯河失去了約40%的產卵場,在葉尼塞河失去了約500-600千克的棲息地。近150年以來,西伯利亞鱘在勒拿河上游也失去了約300千克的棲息範圍。
偷捕西伯利亞鱘的現象十分嚴重,偷捕量遠遠超過合法捕撈量,1994年,僅鄂畢河就偷捕了約250-300噸。西伯利亞鱘的非法捕撈主要是由國際市場上俄羅斯鱘、閃光鱘和歐洲鰉魚子醬產品的短缺刺激的。1995年在紐約市場上出現了歐洲鰉魚子醬的假冒產品(實際上是西伯利亞鱘魚子醬)。自1998年起,在葉尼塞河禁止了西伯利亞鱘的商業捕撈,但偷捕現象依然十分嚴重。
西伯利亞各河流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包括城市污染、造紙工業污染、採礦污染、石油工業污染。1990年測得鄂畢河中石油產品的含量達到了0.54毫克/升。環境污染已造成西伯利亞鱘體內生殖細胞的異常。

保護措施

1976-1981年,39萬尾人工繁殖和養殖的西伯利亞鱘幼鱘放流到西伯利亞中南部安加拉河的布拉茨克水庫。但直到現在,西伯利亞鱘的人工增殖放流對西伯利亞鱘的資源恢復並沒有起多大的作用,除貝加爾湖實施人工增殖放流外,來自勒拿河等水系的西伯利亞鱘主要用做商業養殖。
實際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伯利亞鱘的人工養殖就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西伯利亞鱘可以在池塘和水泥池中養殖,但以工廠化的溫水養殖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