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泡病

溶氧量過飽和而進入魚體栓塞在組織內的疾病

氣泡病就是養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過飽和而進入魚體栓塞在組織內的疾病。導致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過飽和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地下水含有過和氮氣,沒有經過充分曝氣,立即導入池中,或者是池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過多,經日光照射,產生大量氧氣使得溶氧過高。這些氣體一旦進入魚只組織中,會因栓塞徠位置的不同而引起各種癥狀與病變,如呼吸困難,突眼、貧血,甚至死亡。氣泡病易發生於夏季高水溫期,死亡率一般低於5%,但急性病例可造成魚苗100%的死亡率。

簡介


氣泡病
氣泡病
由於水中某種氣體過飽和,魚的腸道出現氣泡,或體表、鰓上附著著許多小氣泡,使魚體上浮或遊動失去平衡,嚴重時可引起大量死亡,這種病主要危害魚苗,其原因:一是池塘中施放過多未經發酵的有機肥料,生肥在池塘底部分解放出很細小的甲烷和硫化氫的小氣泡,魚苗誤當食物吞入。氣泡在腸內積累較多時,加之硫化氫等對魚苗有毒,使魚體上浮,失去下沉的控制力。二是水體中某些氣體的含量達到過飽和而引起,如水中含氧量達14.4毫克/升,即飽和度為192%時,體長1厘米的魚苗便可發生氣泡病。水中的氮飽和度達到153%~161%時,也會產生氣泡病。病魚的腸道中有白色氣泡,或魚的體表、鰭條、鰓絲上附有較多的氣泡,魚體漂 浮水面沉不下去。此病多發生在春末和夏初,魚苗和魚種都能發生此病,特別對魚苗的危害性較大,能引起魚苗大批死亡。用浮游植物異常增殖的水進行人工孵化時,剛孵出的魚苗常發生氣泡病。鯿魚對氧飽和度最敏感,草魚次之,鰱、鱅、鯉、鯽魚敏感性較差。魚塘中不施放未發酵肥料,要求全部施用發酵過的肥料。掌握投餌施肥量,不讓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人工孵化的水源不用浮游植物異常增殖的池塘水。在運輸魚苗的過程中,要注意水源的含氧量,勿進行急劇的送氧;用地下水時應先經過充分曝氣。魚池中發現氣泡病時應迅速注入清水。同時排出部分老化池水,病情輕的能在清水中排出氣泡,恢復正常;每畝用4~6kg的食鹽,向有氣泡病病魚的水面均勻潑灑,一般在數小時內便可見效果。

病因


過飽和的氮氣與氧氣是引起氣池病的主因,其他溶於水中的氣體尚有氫氣與二氧化碳等,但是含量較少,且二氧化碳進入血中之後多數會與鈣鹽等結合,因此不易形成氣泡阻塞血管。在台灣多數水產養殖的水源是地下水,若將地下水(尤其是深度超過90公尺)抽出后直接導入魚池中,而沒有經過減壓是曝氣處理,會使地下水中的氮氣迅速被釋出,進入魚體組織內而發病。這時地下水中含氮量不一定過飽和,而是因為沒有曝氣或減壓所造成。另外,有些地區的土壤就含有多量硝酸鹽化合物,使該地區之地下水就含有過飽和氮氣,以這種地下水為魚池水源也易引起氣泡病。春季時,在自然情況下池水中也較易累積大量氮氣,這些氮氣的來源是水中有機物被分解成遊離氨,之後轉換成硝酸,再經去硝化作用成亞硝酸,最後亞硝酸再被分解所產生(Warren,1981)。觀賞魚發生本病的原因大多是加壓幫浦的使用不當,送入過量的氣體入水中,使水中氣體達到飽和狀態而造成。
溶氧量過飽和常見於夏季高水溫期,再加上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太多,經日光照射下,這些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而產生本病。一般溶氧之飽和度高於125%被認為是有危險性(但不得低於70%),若高於300%則有致死性。

癥狀


氣泡病
氣泡病
氣泡病的外觀癥狀是在體表隆起大小不一之氣泡,常見於頭部皮膚(尤其是鰓蓋),眼球四周及角膜,對光檢查上述部位不難發現氣泡的存在。若氣泡蓄積在眼球內或眼球後方,會引起眼球腫脹,嚴重時可將眼球向外推擠而突出,所以本病亦為突眼症原因之一。若氣泡栓塞而鰓絲血管則會引起病魚呼吸困難,而浮遊水面,可取病魚之鰓絲進行鰓壓片鏡檢,而鰓絲血管中很容易看到氣體栓子。急性病例(過飽和氣體壓力小於50mmHg到200mmHg之間)易發生於魚卵孵化期或魚苗期,病程往往只有幾分鐘,卻可造成100%死亡率。主要癥狀為腹部膨大、突眼、鰓絲腫大及卵黃囊異常膨大,養殖業者發現時往往只見到腹部膨大已經死亡之魚苗。但是絕大多數病例屬於慢性(過飽和氣體壓力小於77mmHg,或氣體飽和度低於100%),死亡率低於5%,但是所產生的癥狀與病變則較多與明顯。春節后,水淺、冰透明度好,水生植物多,春節前一直不缺氧的越冬池,一定要注重氧氣的過飽和,當水體溶氧量大於每毫升20毫克時,應向池中注水,以降低水中溶氧量,預防魚類氣泡病的發生。在沒有測氧條件的越冬池,只觀察水中各種生物活動情況也不易發現此病,往往死魚后才發現得了氣泡病。所以,要以防為主,一旦發現死魚,要立即注水,可起到應急效果。

診斷


在臨床上要診斷氣泡病並不太困難,仔細檢查病魚之外觀,特別是鰓蓋皮膚及眼睛的角膜有無氣泡,或是眼球向外突出。另外,取病魚鰓絲作成鰓壓片鏡檢,在血管中可看到氣體栓子,鰓絲可能會呈現腫脹或是鬱血。接著了解養殖池的管理情況,池中植物性浮游生物是否過多?業者是否將抽出之地下水直接導入池中?如此便可判定引發氣泡病的原因,由病源著手改善,方可杜絕本病再發生。
如果想要知道養殖池中氣體是否過飽和?則必須經過檢測與換算。公式如下:
水中總氣體飽徠和度=〔(大氣壓+氣體飽和度)/大氣壓〕×100
通常水中總氣體飽和度超過110%,被認為對魚只有害,但亦須視魚只種類、性別及年齡而定。這項檢測過程繁雜,一般除了學術研究外,均不需檢測,養殖業者只需做好預防措施即可。

防治


1.一旦發現氣泡病,魚池應立即注水,加強曝氣,同時打開池中水車,藉由水車之運轉增加大氣中與水中氣體交換速率(運轉之水車數量須控制,以免同時注入過多氣體入池中),將過飽和氣體迅速帶離池水。
2.在預防上,避免將抽出之地下水直接注入魚池中,須經過曝氣處理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把地下水注入一空池中,經過1~2天曝氣后再注入魚池,可防止本病發生。若無空池,則可將入水中處之水管架高,讓地下水呈瀑布狀宣洩入池中,用這種方式增加地下水與大氣接觸面,藉以排出多餘氣體。
3.若養殖池中植物生浮游生物過多,且正值夏季高水溫期,則有必要使用藥物去除部份植物性浮游生物,以防止溶氧量過高。在白天,最好停止部份水車運轉,避免送入過多氣體,增加氣體飽和度,但在夜間,不可停止水車運轉,因為水中綠色植物在夜間是行呼吸作用,與魚只同時競爭氧氣,此時若無水車輔助,恐怕水中溶氧過低,對魚只有危險性。

典型病例


介紹

腸內充滿氣泡,身體膨脹,失去平衡仰浮在水面上。病因是水中溶解氧氣達到飽和狀態,氣體以氣池形式吸附在水草或池壁上,投餌過遲或不足引起蝌蚪四處覓食所致。夏秋兩季為此病的流行季節。有時成蛙也得此病。對水生植物過於繁盛的池,在高溫期間每2~3天沖新水一次,並搭棚遮陰。對已發病的蛙池及時加註清水,抑制病情擴展。並將患病蝌蚪撈出,置於新鮮水中暫養1~2天,一般不投餌料。投少量穀物或穀物副產品餌料時,先煮熟后投喂。氣泡病因水中溶解氣體過飽和,產生氣泡,蝌蚪吞食小氣泡而致。患病蝌蚪身體膨脹,仰游在水面,腸內充滿氣體,嚴重時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

注意檢查池中水質,凡水生植物過於繁茂的池,應經常注入新水;發病後,將病蝌蚪撈出置於新鮮水中暫養1~2天,不投飼料,可使氣泡消失。氣泡病氣泡病為蝌蚪常見病,及時診治很容易治癒,但是如果診治不及時也會造成大量死亡。病因:水中浮游植物多,強烈光照條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引起水中溶氧量過分飽和;用土池時,地下水含氮過分飽和,或地下有沼氣;溫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氣體過飽和;這些過飽和的氣體形成氣泡,蝌蚪取食過程中不斷吞食氣泡,氣泡在蝌蚪消化管內聚集過多便引發氣泡病。
癥狀
蝌蚪腸道充滿氣體,腹部膨脹,身體失去平衡仰浮於水面,嚴重時,膨脹的氣泡阻礙正常血液循環,破壞心臟。解剖后可見腸壁充血。防治措施:投喂乾粉餌料先用水稍加浸濕,植物性餌料煮熟以後投喂。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數量。發現氣泡病可以將發病個體分離出來,放到清水中,2天不餵食物,以後少喂一點煮熟的發酵玉米粉,幾天後就會痊癒,另外可以向養殖池加入食鹽進行治療,每立方米水體加食鹽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