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手巾魚

花手巾魚

花手巾魚,又名:叉尾鬥魚兔子魚、天堂魚等等,龍岩人叫“呯朋”,也叫“三斑”,客家話叫“龐皮婆”、“龐皮虎”、“龐皮石”。隸屬鬥魚一科。是一種略為兇猛,膽大,生命力頑強的觀賞魚種。在我國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溝、稻田到處可見,因為它的分佈地帶屬於亞熱帶地區,因而中國鬥魚可徠以0℃以上的低水溫環境中良好生存,在14℃以上的水溫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長。現在在水質受到污染的水源中已經滅絕,在水質較為優良的水源中隨處可見。

德國著名的觀賞魚專家弗蘭克·舍費爾在《迷鰓魚大全》一書中對叉尾鬥魚的評價是:“最早的熱帶觀賞魚,也是迄今為止最美麗的魚種之一。”在西方國家,中國鬥魚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魚種之一,被稱為天堂魚。

體形特徵


野生的中國鬥魚體呈長圓形,稍側扁,眼眶為金黃色,體色呈咖啡色夾雜部份紅色豎條紋,額頭部分有黑色條紋,兩側鰓蓋後方邊緣各有一塊綠色斑塊。背鰭和臀鰭都有藍色鑲邊,鰭上有深色斑點,背鰭、臀鰭均呈尖形,雄性尾鰭基本呈紅色深叉形,雌性花手巾身體顏色為灰色會褐色,較為暗淡,尾部成淡紅色,比雄性要短些。
花手巾魚
花手巾魚

習性


和其他鬥魚科的魚類一樣,中國鬥魚除正常呼吸器官之外,還長有褶鰓,可以直接從水面以上的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鬥魚以其艷麗的體色和好鬥而為人們所喜愛。中國鬥魚生性好鬥,而且偶爾會攻擊其他的小型魚類,因此建議不要將中國鬥魚與體型較小而遊動緩慢的魚類飼養在一起,當然為了避免成為大型食肉性魚類的“點心”,也不可以將中國鬥魚和這些過於兇猛的魚類共同飼養。
鬥魚比較不怕生疏,生性兇猛,對於蚯蚓、蚊子的幼蟲等帶有活躍性的生物非常感興趣,一條5厘米長的蚯蚓,對於一條只有拇指大小的花手巾來說,可以整條生吞,毫無壓力。即便對方體型比自身大上好幾倍,也無所畏懼。如若在花手巾魚缸或野外生活水域放入異類魚種,它們即使是單打獨鬥也會對“異類”進行撕咬等攻擊行為,直到自身死亡或將對方咬死、擊退。鬥魚同樣也對投食的飯粒等食物感興趣。但要保證其生猛習性和身體鮮艷,投食昆蟲,諸如蚊子、蒼蠅、蚯蚓等較佳。
花手巾更喜歡棲息在水草中,任何有遮掩的水域它們都願意呆著。如果有條件,在飼養的時候,可以適當種上些水草,這樣既可以讓花手巾藏匿在草叢中,又可以更細微地觀察它們的習性。但春季野外的花手巾魚,尤其是水質受到輕微或中度污染的地方,花手巾大多數會染上水霉病,在魚鰭、魚鱗、魚尾等部位長有類似棉花球、絨絲附著物,這是由於天氣和水質污染導致的魚類疾病,這類疾病極其容易傳染,一旦發現購買時或者捕撈時魚身有此類病症,因放棄捕撈和飼養,極其容易傳染到其他健康的魚群,而且較難治癒,1~3周內便死亡。
中國鬥魚的體質強健,不擇食,偏愛肉食性的餌料,它們對飼養環境要求不高,對水質也沒有特殊要求,可以說飼養很容易,因而受到大部分寵物魚愛好者的喜愛。性喜陰,喜隱匿,身體顏色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深或變淺。所以捕捉到的鬥魚長期在光亮的環境中飼養,身體的顏色會變得暗淡,而野生的鬥魚顏色卻異常鮮艷。在家飼養的朋友可以通過調節光的強度或營造隱蔽環境,使鬥魚恢復原本美麗的顏色。
在飼養花手巾的時候,建議在魚缸里種上水草。因為花手巾喜歡在水草中藏匿。且喜歡呆在相對一個條件內比較溫暖的地方。
早上吃飽后的花手巾,會使花手巾一天都呆在魚缸底下,一動不動。建議晚上臨睡前餵養。
不要給一開始花手巾餵養昂貴的飼料,否則以後買來較便宜的飼料會不吃,要很長一段時間花手巾才能適應這種新飼料。

餵養事宜


水質

自來水在使用前,應先氣曝,或停放2~3天,以去除水中的氯化物和有害物質。酸性較高會影響魚的成長速度,較理想保持pH值在6.3~8.1度。
水溫一般在18~29度為花手巾的活躍狀態,低於15度會使魚活躍大減,到5度以下水溫魚需要找泥漿鑽,否則凍死。高於35度水溫會致使魚翻白。換水的時候水溫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

餵食

花手巾胃口很大,可以一次進食吃相當於自身的1/5的食物。但並不代表可以長期如此進食大量食物,否則可能造成撐死。但,很多時候花手巾吃飽了就會對眼前任何美食都不感興趣。所以不會像其他觀賞魚那樣會撐死的結果。(注意:部分仍會有撐死的趨向,小心投食)。如果花手巾一次進食太多時,可以考慮空1~3天再進行餵食。不影響它的健康。花手巾有耐餓的能力,可以3~6天左右不進食,也不會死。
食料不能太大,但可以適當的長度,比如4cm以內的小蚯蚓。直徑不宜超過魚嘴的大小。
食物不能太單一,只餵食飯粒或饅頭碎。這樣會造成花手巾營養不良,體色慘白,久之易得病死去。所以需要配合熱帶魚觀賞飼料和隔三差四地補充活昆蟲。以增加營養,使得花手巾顏色鮮艷。

魚缸

花手巾生活習性複雜,既可以群養,也可以獨養,但不建議混養其他魚類。可以放在酒瓶里餵養,也可以放在任何尺寸的魚缸里餵養(只要大於它身長一倍以上即可)。如果群養,建議每3升水放2條魚的(最大)比例增減數量放養,和需要水草或其它飾物供藏匿。
由於花手巾要吃活昆蟲,所以會有硝化菌等細菌消化不了的昆蟲殼殘餘。建議魚缸用底部過濾水的方法過濾殘渣,每3~8天清理一次過濾棉。如果沒有過濾系統,每4~8天換一次水,可以不全部水換掉,換1/2~1/4,主要是抽走底部垃圾。
魚缸應該設有缸蓋,否則魚會躍出魚缸,擱淺掉。花手巾可以躍出水面10~30cm左右(野生的花手巾靠躍水,吃水面上植物葉底下的昆蟲)。如果發生躍水擱淺,超過1分鐘的應該單獨曝氧救治,待恢復正常活躍可放回缸內。一般花手巾可以擱淺3~8分鐘不死。
魚缸可以有光照。如果光照太強,應該有讓魚庇護的地方,比如水草、洞之類的地方。如果光照太弱,會使魚顏色暗黑無鮮艷。
魚缸應該有遮蔽物,供魚藏匿,讓打鬥不贏的魚可以藏匿。一般贏的那一條魚不會對輸跑了的魚窮追猛打,輸的一方乖乖的表示服從,贏的魚可以允許與它共存。
繁徠殖期,盡量不要群養,因為好鬥。

繁殖

花手巾繁殖期在初夏,夏天剛穿單衣的時候,就是它們的發情期。花手巾的雄性魚顏色鮮艷、分明、深刻,魚鰭長而鮮紅,尾鰭分叉長,下巴如大理石顏色一樣灰。雌性魚即顏色淡一點,條紋比較模糊,魚鰭和尾鰭短而顏色淡,下巴顏色比較白,體型明顯嬌小。
繁殖期在初夏晴天,由雄性築巢。雄性會在露出水面的水草或石頭邊吐出很多泡泡,成堆(所以圈養的要有類似設施,供魚吐泡泡附著),所以築巢區不宜在有水流動的地方,盡量是靜水。由於氣泡會向水下折射陽光,可以吸引其它異性過來,然後雄性會張開所有鮮艷的魚鰭來示愛,如果示愛成功,則成為繁殖期伴侶,也可能會出現“一夫多妻”的現象。成伴侶后,雌性會加入築巢行列,和雄性一起築巢,雄魚也很樂意分享食物給雌魚。一般會邊築巢邊交配,交配方式是雌雄錯位纏繞對合生殖孔。每交配一次可產10粒左右,約1mm大小的受精卵,一次繁殖期可產下100~500粒的受精卵。每次產下的受精卵,由雄性會放入口中吐到巢的泡泡底下,由雄魚保護。產完卵后雌魚會離開,結束跟雄性的伴侶關係。如果還不走開,雄性魚會為保護受精卵對雌魚攻擊,直至對方死去,雄性也會攻擊其他來犯的任何魚,包括其他東西。受精卵孵化後幾天,雄性魚會離開,結束保護後代的任務。受精卵在24~48小時內孵化,孵化水溫在23~28度左右,孵化出1mm多點的幼魚。一周后可長到3mm以上,一個月後超過1cm,二個月左右進入成魚。一般花手巾的壽命可以達到3年以上。最大可以長到3~4cm寬7~9cm長大小,一般只有2cm寬4~5cm長。
如果圈養的,如果發現雄魚有發情的現象(靠近水面吐泡泡、顏色比任何時候都鮮艷),應該單獨放小缸養。再選一個比較活躍的雌魚放進去,看雄魚對雌魚是攻擊還是接受,如果是攻擊,就換另一條雌魚。如果接受了雌魚,它們就可以建立成伴侶關係。期間,不換水,減少食量。雌魚產完卵后,應該離開雄魚,否則雌魚有殺身之禍。孵化后,建議速度移開雄魚。雖然野生的雄魚會繼續保護幼魚一段時間,但因為有雄魚吃孵化幼魚的記錄,還是隔離開雄魚吧。孵化的幼魚第二天開始,可以餵食。用煮熟的雞蛋蛋黃,取適量,拌水攪均勻,用針筒慢慢注入水中餵食。不宜過量,因為蛋黃變質很快。因為幼魚要保持水質的乾淨,所以建議隔離開雄魚后,就抽走一部分底部的水(幼魚都浮水面上的),建議水高5cm左右。如果水底部有不幹凈的沉積物,可用針筒插入底部抽走。如果水面漂浮有不幹凈的漂浮物,可以用質量過關的紙巾吸走。幼魚的密度是剛孵出一周的應每10平方厘米20~30條左右,為宜。一周后加倍,一個月後水高加到10cm以上,每10平方厘米8條內為宜。一個月後,可以餵食熱帶魚那種細飼料,也可訓練吃活昆蟲了。

常見病防治

花手巾體格強健,複雜水系統也可以存活,抵抗疾病能力強。但並不代表不患病。
一般患病跟水質和病原有關。花手巾因為好鬥,常常身上會有傷口,易患水霉病。所以要加強水霉病的防治。一旦魚出現水霉病,應及時進行隔離,和換水、消毒燈措施。患病魚一般在1~3周內病重死去,如果救治一個星期後沒有好轉,應該捨去,基本……沒得救治了。水霉病的醫治可以參考其他觀賞魚的方法。
所以,一旦花手巾出現打鬥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傷口,應及時消毒。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其他常見病可以參照 羅漢魚 的常見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