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

鱸形目絲足鱸科動物

鬥魚,主要是指歸屬於鱸形目、攀鱸亞目、絲足鱸科、鬥魚亞科的小型魚類,體長方形,側扁。口裂小並向上斜。背鰭和臀鰭都較長而且位置上下相對。腹鰭外側第一鰭條延長成絲狀。鰭蓋后緣有藍斑。體赤褐色。雄魚兇猛善斗。因體色美麗、善斗,又是滅蚊能手,所以很早就被人們飼養作為觀賞魚類。

物種簡介


鬥魚是一種十分有趣的魚種,因為它的好鬥而得名。鬥魚身長6~7厘米,全身呈棕紅色,又帶有藍綠紋的橫帶,就像是穿著一件鮮艷的“T恤”衫;它們的“眉目”也很“清秀”,小小的嘴巴、短短的下巴、大大的眼睛;尾巴長得像展開的旗幟。說實話,這副模樣還是挺耐看的,特別是很難看出它的兇狠。其實這種魚天生好鬥,只要一開“戰”,就會變得無比兇狠,一定要決出勝負不可。
雄魚一旦進入發情期,會開始伸出水面吸氣,在水草下方吐泡築巢,造巢完成後,雄魚便以激烈手段向雌魚求愛。鬥魚對配偶的要求十分嚴格,一定要兩情相悅,互相配合才行,如果其中一方不悅,或體型上有差異,那便會發生嚴重的後果,輕則不能成功交配,嚴重的可能會兩敗俱傷或打鬥致死。鬥魚在繁殖期間身體出現平時沒有的色彩,都披上艷麗色,尤以雄魚較為明顯。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側扁。頭中大。吻短鈍。眼大,側上位,眶前骨下緣具鋸齒。口小,口裂斜,上頜骨後部末伸達眼。頜齒細小,錐形,犁骨和齶骨均無齒。前鰓蓋骨和下鰓蓋骨邊緣具細齒。鰓上副呼吸器官呈球狀。體被中等大的櫛鱗,排列整齊。側線退化而不明顯。背鰭鰭棘部和鰭條部相連,始於胸鰭基底後上方,具12~19鰭棘、5~8鰭條。臀鰭基底長於背鰭基底,具16~21鰭棘、9~15鰭條。腹鰭具1鰭棘、5鰭條,第一枚鰭條呈絲狀延長。尾鰭又形或圓形。
鬥魚
鬥魚
體赤褐色,具10條左右藍色或綠色橫帶,眼至鰓蓋常有2~3條暗色斜帶,鰓蓋后緣具一藍斑。能棲息池沼、溝渠的污水中,捕食孑孓。生殖期間吹沫成巢。雄魚善斗,為著名觀賞魚類。我國有圓尾鬥魚叉尾鬥魚兩種,前者分佈於南北各地,後者分佈於華南。

生活習性


鬥魚為一種小型魚類,體長為50~100毫米。平時棲息於小溪、池塘、農田、河溝等緩流或靜水環境。雜食性,主要攝食浮遊動物、昆蟲幼蟲,也食絲狀藻類。鬥魚具有輔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利用空氣進行體內交換,在水族箱內溶解氧氣偏低時亦能生存。一旦離開水,可生活一段時間而不會死亡。鬥魚性情粗暴,雄魚之間相遇時,好打鬥,尤其是在繁殖季節,打鬥更為激烈。

分佈範圍


鬥魚類主要分佈於熱帶亞熱帶,我國分佈著兩種,一種屬廣布性的圓尾鬥魚,另一種分佈於南方的叉尾鬥魚。
叉尾鬥魚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以華南地區最多。棲息於水溝、池塘及稻田等小型靜水水體中。叉尾鬥魚的習性和圓尾鬥魚差不遠。由於它們的美麗,中國鬥魚在西方觀賞魚界名氣響噹噹,被冠以“天堂魚”(Paradisefish)之名。
圓尾鬥魚分佈於長江、黃河水系,可耐10℃以下的低溫。圓尾鬥魚在各地的俗名都不一樣,在遼寧,被稱為“太平魚”,在河北叫“布魚”、“布老魚”,江蘇稱其為“獅公魚”、“火燒螃皺”、“草鞋魚”,湖北叫做“蓑衣魚”,也被稱為“中華蝶魚”和“小草魚”,而上海叫做”紅眼螃皺”。國內北方廣布,而整個上海的小池塘、河道、稻田等水域皆有分佈(也包括市區內環境優良的原生池)。
泰國鬥魚原產地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生長繁殖


這裡探討一這鬥魚在交配上出現的問題。鬥魚是一種十分有趣的魚種,對配偶的要求十分嚴格一定要兩情相悅,互
鬥魚
鬥魚
相配合才能成功交配。如果其中一方不悅,或體型上差異,那便會發生嚴重的後果,輕則不能成功交配,嚴重的可能會令兩敗俱傷,或死亡。所以應要挑選一些體型相近的魚種,而雄魚的體型不應太大亦不應太小,最合適應是比母魚細少許,這樣在交配期間便不會因母魚受到雄魚的猛烈攻擊至死,母魚則以腹陪脹大索線成熟為佳。在年齡方面以四個月大至兩歲為適合。繁殖期間親魚體被婚姻色,出現平時沒有的色彩,尢以雄魚為明顯。絕大多數卵生,體外受精,雄魚有吐泡營巢和護幼的特性。受精卵和苗很小,開口餌料需要活餌料。
儘管雄鬥魚斗架時非常殘忍,然而它對自己的子女卻愛護備至,雄魚可謂一個親。它除在產卵前修建氣泡巢外,在魚卵孵化時,它一刻也不休息,時而拾起沉下粒,時而維修氣泡巢,經常環繞氣泡巢四處遊動,警惕地防範著可能入侵的敵人。小鬥魚能獨立生活后,可以把雄鬥魚從繁殖箱中撈出餵養。一對親魚每次產卵200受精卵在36小時左右孵化,仔魚在孵化后三天後能自由遊動。泰國鬥魚雄魚不能合養。每條鬥魚的雄魚應該單獨飼養在一口小缸里。雌魚可水質要求不嚴,在21℃~30℃的水溫下生長良好。實際飼養中可把一雌一雄與相同的魚混養。
鬥魚的求愛活動
鬥魚在生殖時期,雄魚體色非常艷麗,並有一套求婚和築巢的過程。產卵前,雄魚先選擇一處水面平靜避風的地方,由口吸空氣和吐粘液形成小泡,無數小泡粘附在一起,形成一個表面隆起或略平扁的浮巢。
鬥魚
鬥魚
當巢築成后,雄魚開始向雌魚求婚,美麗的雄魚在雌魚的周圍不停地游來游去,盡量把美麗的鰭舒展開,口也張得很大,鰓膜突出,可以看到鰓膜內鮮紅色的鰓。在求愛過程,身體顏色變得特別鮮明,身體和各鰭出現虹光樣的燦爛。雄魚由於極度興奮而顫抖。如果雌魚對雄魚的求愛表現無所反應,雄魚就會惱羞成怒,追逐雌魚一直到它被迫跳出水面脫逃為止。在經過複雜的求愛動作后,雌魚接受了雄魚的求愛,接近雄魚,接著突然橫卧身體,雄魚隨即緊貼著雌魚,並把雌魚的身體倒轉過來,使其腹部朝上,雄魚貼在雌魚的下面。此時雌雄魚各排出卵子和精子。由於卵子比水重,卵子在水中往下沉,此時在下面等待著的雄魚,用口接住,並在卵上塗上一層粘液,再向上游泳,把卵粘著在浮巢下面。鬥魚能獨立生活后,可以把雄鬥魚從繁殖箱中撈出餵養。一對鬥魚每次產卵200受精卵在36小時左右孵化,仔魚在孵化后三天後能自由遊動。

飼養要求


飼養水質
鬥魚
鬥魚
鬥魚對溫度的要求並不苛刻,一般20~30℃之內都能成活,水溫處於24~27℃時最適宜其生長;水的酸鹼度以中性水為宜,pH值為6.5~7.2;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還應注意控制水質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殘留氯0mg/l、亞硝酸鹽0mg/l、硝酸鹽5mg/l、氨0mg/l、磷酸鹽0mg/l為標準來檢驗您的飼養水質是否符合魚只的需要,並做及時的調整,為鬥魚提供適宜的水質環境。
飼養管理
由於鬥魚是一種比較耐粗養的觀賞魚,使許多人飼養過程中疏於管理,即使鬥魚能頑強的生存,也會以無精打采、垂頭喪氣來回報您,要想讓魚兒生活的悠遊自在,同時給您的生活增添快樂,還得盡點主人的愛心。
鬥魚
鬥魚
飼養鬥魚的容器,大至混養型水族箱,小到玻璃缸,並無特殊限制,但因其好鬥的本質,為了避免它們大打出手,一般採取單獨飼養。如若您想飼養兩隻雄性鬥魚激斗它們各展雄姿,可在魚缸中間設隔一塊玻璃再插一無毒塑料板,即可讓你一飽眼福,又不傷害魚只。近年來台灣不斷推出的掌中缸,其精巧的款式和豐富的色彩都極適合於展示鬥魚的美麗。然而不論使用何種容器飼養,都得做一些必要的裝飾和設備的安置,才能提供鬥魚生長的最佳生存環境。首先在魚缸底部要鋪入一層清洗乾淨的薄薄的底砂或彩砂,一方面可以穩固栽培水草的根部,另一方面可為微生物提供附著,水與底砂的比例以5:1為宜。為了保持缸中充足的氧氣和提供魚躲藏的外所,應適當的植入金魚藻、黑藻等對CO2需求量低的水草。此外為了提供充足的光照,利於水草進行光合作用,小型玻璃缸中最好能配置一盞小型光線柔和的燈具。
飼養鬥魚不僅設備輕巧簡單,飼養起來也毫不費力,只需每3~7天利用一塑膠軟管通過虹吸法清除缸底糞便污物,並抽去約1/3的污水,注入除氯的自來水即可創造清潔的水質環境;在小型水族箱中由於無動力設備帶動水循環,因此要隨時注意除去因殘餌、糞便形成的水面油膜,可以用竹筷夾一吸水紙,輕輕在水面拖動即可,此外還應適時根據水質情況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鬥魚
鬥魚
鬥魚是屬於雜食偏肉食性的魚種,因此可搭配餵食多種餌料,盡量不要讓鬥魚的食譜過於單調。通常人工乾燥餌料營養成份齊全且乾淨衛生,是大多數人飼餵鬥魚的必備餌料;為適應鬥魚水上層活動的習性,最好選浮水性飼料,若能間隔投喂新鮮的活餌,如豐年蟲、孑孓、絲蚯蚓水蚤等,;可使鬥魚體色更加鮮艷,同時讓您在餵魚的過程中盡情享受魚兒攝食的樂趣,但由於這類餌料大多帶細菌而易於給魚只染病只能做為鬥魚口味的調劑品,投喂時一定要經過漂洗,每次投喂量能在5分鐘內吃完為度,每天投喂一次即可。

常見疾病

1、黴菌
幾乎都是水質及溫度不正常所引起。此種病狀會快速傳染,所以需要消毒常用器具及進行整缸治療。用市場上銷售的黴菌葯很快就能治癒。或著可以用鹽浴治療,但效果較慢。此病極易感染泰國鬥魚,若不及時治療,會很快造成死亡。
這是熱帶魚類常見的疾病,不只見於鬥魚。水質與溫度的不規則變化容易引起此病。特徵是身體的表面有白色圓點附著。治療的方法有三種、1.病發初期可以將水溫提高至30度。2.使用甲機藍並且亦將水溫提高至30度。3.使用鹽水沐浴並加溫也有不錯的效果。3、胡椒病
這是比白點病更小的白色(或咖啡色)點狀,密密麻麻的,像是胡椒塗滿了魚的外表的癥狀。一般都是水質的突變所引起。採用鹽水沐浴就能得到不錯的效果。4、立鱗或松鱗病
此病不好治好,這是由水質惡化的而引起的感染。病症是魚鱗豎立,魚體黏液被大量分泌。治療必須使用真菌葯加細菌葯一起治療,並多注意殘餌及水質。5、針洞及爛鰭
鬥魚常發生的疾病。外觀像是鰭中間破了一個小洞。一般都是水質的突變或健康狀態差時移動或運輸或打鬥所引起。治療方法可以使用黃葯治療並多注意水質以免二次感染。
6、脫色
鬥魚的一種的身體顏色脫落變淡。原因是健康狀態差,多注意餌料與水質。
7、身體的表面粘膜的剝離
水質的突變使身體的表面粘膜產生受損,並被剝離魚體。這是鬥魚換水后常見一種疾病,常導致死亡。在換水的時候應多注意魚只,並確保換的水是優良的水質。8、黃□魚微小病
最初的原因是鬥魚進行激烈的爭鬥導致受傷。傷口被黴菌感染,並化膿。在臉部下方最常見,腫脹常延伸到臉後方。9、腹水症
外觀像是肚子不正常腫大。原因幾乎都是不當的餌料及不良的水質所引起。但也有可能是因體內寄生蟲引起。一般都是先從水質改善與改變餌料(減少餵食)做起,甚至暫時不餵食物。如果沒效果時,過一陣子再使用體內驅蟲藥物。此病狀常併發立鱗症,須非常有耐心才能治療此癥狀。10、夾尾
一般都是由水質不良所引起。改善水質環境並使用細菌性藥物能很快治癒。

混養問題

對於鬥魚這種天生個性好鬥的魚,想要混養那可是非常考驗主人的一件事,怎樣才能讓鬥魚和別的品種的魚和平共處,什麼品種的魚比較容易和鬥魚混養,網友嘗試過魚缸里有熒光紅斑馬,球球,紅綠燈,還有4隻嘴賤的黑裙,果然,鬥魚只圍著樹游,見紅綠燈也不咬了,是不是被黑裙發現,黑裙還會追著它到處跑,剛開始每天都檢查其它小魚的尾巴,後來發現鬥魚根本就失去囂張氣焰了,到現在,放了大量的黑殼蝦進去,它也不咬,整個水族箱很和諧,就是偶爾黑裙追著鬥魚跑。
總結下,要想混養鬥魚,必須得有幾個容易隱蔽的地方,供給鬥魚用來佔領地盤,還要有一種能對鬥魚產生威脅的魚,但又不能傷害鬥魚。

鑒別雌雄

鬥魚由於其好鬥的個性和漂亮的外觀而被人所熟知,但是這種觀賞魚需要繁殖時應該如何鑒定其雌雄呢?小編就為你從以下五種品種來進行介紹。
一、扇尾跟泰斗
母魚的特徵:腹鰭的末緣跟公魚不同,母魚腹鰭末緣還會拖細細的1根(如果沒被咬掉的話),母魚在腹鰭與臀鰭中間有一顆白黃色的生殖孔,母魚的各鰭都是短短的不像公魚一樣能拉長,母魚肚子微漲。
二、冠尾鬥魚
母魚在腹鰭與臀鰭中間有一顆白黃色的生殖孔,母魚的各鰭都是短短的不像公魚一樣能拉長,母魚肚子微漲。
三、圓尾鬥魚
母魚的特徵:腹鰭的末緣跟公魚不同,母魚腹鰭末緣還會拖細細的1根。母魚在腹鰭與臀鰭中間有一顆白黃色的生殖孔、母魚的肚子微漲。母魚顏色較不鮮艷但不是絕對的特徵
四、藍戰狗(成魚)
公魚的鰓蓋有明顯的藍色斑點,母鰓蓋斑點較不明顯(需多隻比較才可分辨)。
五、紅戰狗(成魚)
公魚有鮮艷的顏色。

主要品種


叉尾鬥魚

叉尾鬥魚
叉尾鬥魚
又名中國鬥魚、天堂魚、菩薩魚、花手巾。屬絲足鱸科(Osphronemidae)鬥魚亞科(Macropodusinae)。原產於中國南部。叉尾鬥魚體呈長圓形,稍側扁,尾鰭深分叉,體長可達8厘米。體色呈紅、藍、綠三色,體側有11條藍色和紅色橫向條紋,頭部有黑色條紋,鰓蓋後邊緣有一綠色斑塊,眼眶為金黃色。
叉尾鬥魚顏色協調、艷麗,深受熱帶魚愛好者的喜愛。這種魚十分易於飼養。適宜水溫為20℃~25℃。它也是最耐寒的熱帶魚之一,可以忍受4℃的低溫,在14℃以上的水體中就可以很好地生長。對水質不苛求,喜食孑孓,和泰國鬥魚一樣長有褶鰓,可直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一般雄魚體色艷麗些,延長的鰭條較長。雌魚產卵極多,多者可達1000粒左右。叉尾鬥魚好鬥,不僅互斗,還廝咬其他品種的熱帶魚,適宜於單獨飼養。
在好鬥魚類中,以鬥魚最為著名。為了和敵人作鬥爭,常常不顧自身生命,常做孤注一擲。鬥魚在靜止狀態時,顏色比較暗晦,當它為了獲取配偶的歡心或搏鬥發怒時,全身和鰭立即放出帶有眩惑樣的金屬光彩,並用口撕咬它的敵人。當你把兩尾雄鬥魚同置於一個水族箱內,或把一尾雄鬥魚放在鏡子前面,使它能看到自己影子。當它發現了對方,立即豎起所有的鰭,併發出眩惑樣光彩,調整情緒,很快進入戰鬥狀態。放在鏡子前的雄鬥魚則會一再向著自己的影子撞擊。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體側扁。口小,上位,斜裂。上下頜均具細齒。體被櫛鱗,頭部被圓鱗,無側線。背鰭基部後方和臀鰭基部有鱗鞘,背鰭和臀鰭基部均較長,背鰭起點和臀鰭起點幾乎相對,而最後的幾根分枝鰭條延長。腹鰭胸位,第二第三根鰭條向後延長。尾鰭末端圓形。體暗褐色,體側有深色橫紋12條左右,鰓蓋后緣有一深藍色圓斑。奇鰭微紅色,腹鰭灰黑色。
多棲息於雜草叢生的湖泊、溝渠淺水帶。以浮遊動物、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為食,產卵期在6月份。產卵時雄性個體吐出一堆泡沫浮在水面上,雌魚把卵產於泡沫中孵化,雄魚守衛卵的發育孵化,浮性卵,圓形,光滑,淡黃色。

暹羅鬥魚

暹羅鬥魚
暹羅鬥魚
該魚見於亞洲及非洲的淡水生境內。多數種類的雄魚會構築、保護、維持一個由黏液組成的泡沫構成的浮水巢,而常稱築泡巢魚。鬥魚約有70種,一些種類常飼於家庭水族箱。野生品種是在稻田和小水潭中活躍的小魚,有紅或綠的色彩。它生活在東南亞泰國,雄魚與同種間爭鬥性強,會為搶佔領地、爭奪雌魚等進行激烈搏鬥,有時甚至會因此導致死亡。於是,漸漸地,泰國民間利用這種小魚進行搏鬥贏得樂趣和金錢的活動日益盛行,並從野外捕捉,到簡單飼養逐漸轉向有目的的繁殖與改良,以提高鬥魚個體的戰鬥力。時間流轉,在漫長的培育與改良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品系的變種,一個支系形成用於打鬥的搏擊型鬥魚,而另一個支系則向提高觀賞性發展,最終形成了展示級鬥魚。使這種小魚散發出了獨特的魅力。150年後的今日,鬥魚早已脫離的原生姿態,成為常見觀賞魚類,展現出多樣的色系與尾型,受到玩家青睞,展示級鬥魚的競賽逐漸也形成,與此相關的鬥魚協會在美國、日本、德國及東南亞等地紛紛成立,觀賞性鬥魚已經成為國際魚友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