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尾鬥魚

鱸形目絲足鱸科動物

圓尾斗徠魚(學名:Macropodus ocellatus)為鬥魚科斗魚屬的魚類。分佈在中國(珠江北至黑龍江),日本(中部和南部,但可能為引入種),韓國與俄國(黑龍江,但可能為引入種),一般生活於江河支幹流。

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長橢圓形,背腹凸出,略呈淺弧形。頭側扁。吻短突。眼大而圓,側上位。眶前骨下緣前部遊離,具弱鋸齒,後部蓋於皮下。眼間隔寬,微凸出。前鼻孔近上唇邊緣,后鼻孔在眼近前緣。口小,上位,口裂斜,下頜略突出。上下頜牙細弱,犁骨與齶骨無牙。前鰓蓋骨和下鰓蓋骨下緣具有弱鋸齒。鰓孔重大。鰓上腔寬闊,內有迷路狀鰓上器官,有輔助呼吸作用。噻耙退化,僅為短突起狀。鰓蓋膜左右相連,與峽部分離。具圓鱗,眼間、頭頂及體側皆被鱗,背鰭及臀鰭基部有鱗鞘,尾基部亦被鱗。側線退化,不明顯。背鰭一個,起於胸鰭基後上方,基底甚長,棘部與鰭條部連續,後部鰭條較延長。臀鰭與背鰭同形,略長於背鰭,起點在背鰭第三鰭棘之下。胸鰭圓形,較短小。腹鰭胸位,起點略前於胸鰭起點,外側第一鰭條延長成絲狀。尾鰭圓形。體側暗褐色,有的暗灰色,有不明顯黑色橫帶數條。鰓蓋骨后緣具一藍色眼狀斑塊,小於眼徑。在眼後下方與鰓蓋間有二條暗色斜帶。體側各鱗片後部有黑色邊緣。背鰭、臀鰭及腹鰭暗灰色,胸鰭淺灰色。雄魚常比雌魚體色鮮艷,背鰭和臀鰭後部鰭條更為延長。

生活習性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為小型魚類,體長不超過13cm,棲息於湖泊、池塘、溝渠、稻田等靜水環境中,以撓足類、輪蟲、水生昆蟲為食。產卵期為5~7月,卵浮性。產卵前,雄魚先選擇一處水面平靜避風的地方,由口吐成一個表面隆起或略平扁的泡巢。雌魚接近雄魚,橫卧身體,雄魚隨即緊貼雌魚,並把雌魚的身體倒轉過來,使其腹部朝上,雄魚貼在雌魚的上面。此時雌雄魚各排出卵子和精子。由於卵子比水重,卵子在水中往下沉,此時的雄魚會用口接住,把卵粘著在浮巢下面。整個過程非常有趣。

分佈範圍


圓尾鬥魚分佈狀況: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東三省,北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四川,甘肅,寧夏,陝西,新疆,內蒙古。

生長繁殖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在適宜條件下,中國圓尾鬥魚的繁殖從4月開始,至10月份結束,每年可繁殖4~5次。雄魚一般比同齡的雌魚較早成熟。配對的雄魚在產卵前數十天,體色逐漸變深,活動增強,不時浮到水面吞吸空氣,然後在缸內水生植物附近選擇合適的位置,從口中吐出含巨大氣泡的粘液性空泡,製作粘液性空泡狀浮巢。與此同時,雌魚的體色逐漸變成淡黃色,預示產卵不久將發生。圓尾鬥魚在19℃~32℃的水溫中都能產卵,最適溫度在26℃~30℃之間,產卵多在水溫由低而高或天氣悶熱進行。一天中都可能產卵,以清晨和上午較為常見。每批卵,雌雄魚要交配15~50次方能產出,每次交配持續10~15秒。產卵期要有安靜的環境,人為的干擾,會延遲其排卵。另外,有研究發現如延長光照時間能縮短產卵間隔時間。
研究表明,1齡鬥魚的每批產卵量在400~1000粒左右。當水溫21~23.5℃時,從受精卵到孵化出膜需42.5小時;水溫22~24.5℃時,剛出膜仔魚到卵黃囊消失需4天,到油球消失約25天。出膜30天仔魚的形態基本上與成體相似。小苗孵化出來是不會游泳的,因此雄魚會觀察溺水的小魚,有沉水的魚苗時公魚會把小苗含在嘴裡吐到泡泡巢上非常有愛!公魚還會在魚巢下面煽動鰭來給小苗增加氧氣!小苗剛孵化出來是不能經常換水的因為小苗很脆弱,很容易死亡所以建議餵食的時候主意!讓我們大家一塊保護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吧!

飼養

1.飼養魚的選擇:
從野外溝渠中捕獲的或購得的健康圓尾鬥魚均可人工飼餵。用於飼養的魚體一定要具備色澤鮮艷,體表無損傷,且遊動有活力的特徵。若魚體不夠健康,在飼養的過程中易染病死亡。
2.容器環境與光照條件:
因圓尾鬥魚的適應性較強,故對其飼養的容器無特殊的要求,一般可用60.6×36.6×30.3cm的七號水族箱飼養,最大可投放50尾;為防止雄魚打鬥,可在水族箱中加設隔板或將雄魚分開飼養。此外,可在缸內植入金魚藻、黑藻,在缸底放入鐘乳石、鵝卵石,有利於營造隱蔽的環境。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屬夜行性魚類,夜間比較活躍,因此環境光線要暗些;若室內光線偏暗,可以在魚箱上方安置一個白熾燈泡,每天照射3~4h,以彌補水草光照的不足。
徠3.水環境條件:
可在準備好的玻璃魚缸內注入清潔河水、池水或放置一天以上的自來水,將圓尾鬥魚放入缸中即可;水的ph控制在6.5~7.2為宜,ph偏低可灑小蘇打,偏高則加磷酸或放入半個爛蘋果加以調節;另外,雖然圓尾鬥魚具有副呼吸器,但人工飼養的水體與自然水體不同,魚體的代謝產物都淤積在水族箱中,消耗的溶解氧比較多,因此每7~10天要換1次水,換水量為原來的一半(生殖期間每4~5天換1次水,每次也是換去原有水量的一半,用虹吸管小心吸去缸底污物),保持魚缸中的溶氧不低於5mg/L,否則易發生“浮頭”現象。
4.餌料:
圓尾鬥魚屬典型的雜食性,食性廣,麵包屑、饅頭屑、肉屑、紅蟲、蚯蚓(剪碎)、浮遊動、植物均是其喜食的餌料;自然水體中尤其喜食蚊的幼蟲。一般每天每條成魚飼餵0.3~0.5g,分2~3次飼餵。幼魚宜投喂草履蟲、輪蟲,亦或用熟蛋黃研細加水調製成糊狀,撒於水面飼餵,每天每缸加1/8個蛋黃即可,過多則會因餌料過剩造成水質變壞。

管理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一)飼養水質:圓尾鬥魚對溫度的要求並不苛刻,一般20~30℃之內都能成活,水溫處於24~27℃時最適宜其生長;水的酸鹼度以中性水為宜,pH值為6.5~7.2;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還應
注意控制水質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殘留氯0mg/l、亞硝酸鹽0mg/l、硝酸鹽5mg/l、氨0mg/l、磷酸鹽0mg/l為標準來檢驗您的飼養水質是否符合魚只的需要,並做及時的調整,為鬥魚提供適宜的水質環境。
(二)飼養管理:由於圓尾鬥魚是一種比較耐粗養的觀賞魚,使許多人飼養過程中疏於管理,即使鬥魚能頑強的生存,也會以無精打采、垂頭喪氣來回報您,要想讓魚兒生活的悠遊自在,同時給您的生活增添快樂,還得盡點主人的愛心。
飼養圓尾鬥魚的容器,大至混養型水族箱,小到玻璃缸,並無特殊限制,但因其好鬥的本質,為了避免它們大打出手,一般採取單獨飼養。如若您想飼養兩隻雄性鬥魚激斗它們各展雄姿,可在魚缸中間設隔一塊玻璃再插一無毒塑料板,即可讓你一飽眼福,又不傷害魚只。近年來台灣不斷推出的掌中缸,其精巧的款式和豐富的色彩都極適合於展示鬥魚的美麗。然而不論使用何種容器飼養,都得做一些必要的裝飾和設備的安置,才能提供鬥魚生長的最佳生存環境。首先在魚缸底部要鋪入一層清洗乾淨的薄薄的底砂或彩砂,一方面可以穩固栽培水草的根部,另一方面可為微生物提供附著,水與底砂的比例以5:1為宜。為了保持缸中充足的氧氣和提供魚躲藏的外所,應適當的植入金魚藻、黑藻等對CO2需求量低的水草。此外為了提供充足的光照,利於水草進行光合作用,小型玻璃缸中最好能配置一盞小型光線柔和的燈具。
飼養圓尾鬥魚不僅設備輕巧簡單,飼養起來也毫不費力,只需每3~7天利用一塑膠軟管通過虹吸法清除缸底糞便污物,並抽去約1/3的污水,注入除氯的自來水即可創造清潔的水質環境;在小型水族箱中由於無動力設備帶動水循環,因此要隨時注意除去因殘餌、糞便形成的水面油膜,可以用竹筷夾一吸水紙,輕輕在水面拖動即可,此外還應適時根據水質情況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圓尾鬥魚是屬於雜食偏肉食性的魚種,因此可搭配餵食多種餌料,盡量不要讓圓尾鬥魚的食譜過於單調。通常人工乾燥餌料營養成份齊全且乾淨衛生,是大多數人飼餵鬥魚的必備餌料;為適應鬥魚水上層活動的習性,最好選浮水性飼料,若能間隔投喂新鮮的活餌,如豐年蟲孑孓絲蚯蚓水蚤等,;可使鬥魚體色更加鮮艷,同時讓您在餵魚的過程中盡情享受魚兒攝食的樂趣,但由於這類餌料大多帶細菌而易於給魚只染病只能做為鬥魚口味的調劑品,投喂時一定要經過漂洗,每次投喂量能在5分鐘內吃完為度,每天投喂一次即可。

保護現狀


但由於人們的不重視,除了少數原生魚愛好者會認真飼養、繁殖外,絕大部分人並沒有認識到這種美麗的原生魚。在菜市場、餵養大型熱帶魚的飼料魚里,頻繁出現它們的身影,實在令人可惜。另外,由於農藥、化肥的使用,以及電魚、毒魚等非法活動的猖獗,以圓尾鬥魚為代表的一批漂亮的原生魚類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亟待保護。

防治方法


疾病的預防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的發病是魚體、病原體和水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複雜表現。因此,預防發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魚體入缸飼養前,先用2%~4%的食鹽水或0.2×10-6高錳酸鉀溶液浸洗20min,以殺滅其體表病原體;
②在換水、撈魚時,操作要規範,動作要輕,不能損傷魚體,要避免鬥魚之間的相互打鬥;
③精心餵食,按照“四定”原則投喂,食物要清洗乾淨,活餌可用低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后再喂;
④注意外界環境的變化對水質的影響(如氣溫、光照、換水等),即時調節水質,避免鬥魚因不適應而產生應激;
⑤發現病魚、死魚時,要及時撈出,妥善處理。

常見疾病的治療

由柱狀嗜纖維菌感染引起,可傳染。癥狀:鬥魚染病後體色發黑,鰓蓋內表面的皮膚充血發炎,中間部分常糜爛成圓形透明小窗,鰓上黏液增多,鰓絲腫脹,有出血點。治療方法:用濃度為15×10-6的高錳酸鉀溶液,葯浴15~20min;或用11.5%濃度的氯胺0.05g溶於10kg水中,浸泡魚體15~20min。同時,用0.01g/kg的呋喃唑酮混入飼料中投喂。
主要由於小瓜蟲侵入魚體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發病魚死亡率較高,四季都可發病,秋冬季最為嚴重。病症表現:魚體表面和魚鰭上形成多個白色小點,病魚常在石塊、缸底上摩擦,隨病情的發展,白斑會布滿全身,使魚食慾減退,身體瘦弱。治療方法:小瓜子蟲怕高溫,當水溫達到28℃時,小瓜子蟲便自動離開魚體,逐漸趨於死亡。因此,可先將水溫逐漸升高到28℃,然後加入1‰的食鹽,一般三至四天可痊癒;或用0.5ppm的甲基藍溶液浸洗魚體,每天兩次,每次30~60min,也可將病魚治癒。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一般認為是由水型點狀假單胞菌感染引起。基本癥狀:病魚遊動緩慢,呼吸困難,魚體發黑,體表粗糙,魚體前部鱗片豎起,鱗囊內積有含血滲出液,魚鰭充血;有時伴有:腹部膨大,眼睛突出等現象。治療措施:一般用5‰的食鹽撒在魚缸里,再用0.4ppm的四環素溶液浸洗病魚,每日一次,每次30min。
水霉病是由水霉和綿霉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通常體格強壯和體表無外傷的魚是不會感染上這種疾病的。基本癥狀:開始染病時,無任何明顯癥狀,當肉眼能看到魚體長似灰白色棉毛狀白毛時,菌絲已向外伸長成叢,向內已深入了肌肉和組織之間。病魚因機體受刺激,焦躁不安,與其他固體發生摩擦,進而遊動遲緩,食慾減退,最後瘦弱而死。治療方法:目前尚無理想治療方法,病情較輕的可用300瓦的紫外燈,每天照射魚缸20min,病情較重的則用食鹽及小蘇打合劑(1﹕1),使缸內水成8×10-6的濃度;另外,可內服少量抗菌藥物(如磺胺類、呋喃類、抗生素等),以防止細菌感染,療效更佳。小型魚類,棲息湖叉、塘堰、稻田及溝港等處的水草叢裡。能吞吸空氣,借口腔內的表皮行輔助呼吸。可做觀賞魚養殖,實用價值不大。

下級分類


類似分類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廣義上鱸形目(Perciformes)攀鱸亞目(Anabantoidei)所有小型熱帶魚的通稱,狹義上指攀鱸亞目鬥魚科的小型熱帶魚,亦專指暹羅鬥魚(Bettasplendens)及其亞鍾。與其他魚類相似,主要以鰓呼吸,但另有一種輔助呼吸器官──迷鰓,並因之得英文俗名。迷器位於鰓上方一腔內,滿布血管,空氣經口吸入腔內,鬥魚便能靠這些空氣中的氧存活於低氧水中。鬥魚見於亞洲及非洲的淡水生境內。多數種類的雄魚會構築、保護、維持一個由黏液組成的泡沫構成的浮水巢,而常稱築泡巢魚。鬥魚約有70種,一些種類常飼於家庭水族箱。各種鬥魚可全部歸屬攀鱸科(Anabantidae),或分屬步魚科(Badidae)、攀鱸科、搏魚(鬥魚)科(Belontiidae)、吻鱸科(Helostomatidae)以及絲足鱸科(Osphronemidae)等5科。
暹羅鬥魚,野生品種是在稻田和小水潭中活躍的小魚,有紅或綠的色彩。它生活在東南亞泰國,雄魚與同種間爭鬥性強,會為搶佔領地、爭奪雌魚等進行激烈搏鬥,有時甚至會因此導致死亡。於是,漸漸地,泰國民間利用這種小魚進行搏鬥贏得樂趣和金錢的活動日益盛行,並從野外捕捉,到簡單飼養逐漸轉向有目的的繁殖與改良,以提高鬥魚個體的戰鬥力。時間流轉,在漫長的培育與改良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品系的變種,一個支系形成用於打鬥的搏擊型鬥魚,而另一個支系則向提高觀賞性發展,最終形成了展示級鬥魚。使這種小魚散發出了獨特的魅力…… 150年後的今日,鬥魚早已脫離的原生姿態,成為常見觀賞魚類,展現出多樣的色系與尾型,受到玩家青睞,展示級鬥魚的競賽逐漸也形成,與此相關的鬥魚協會在美國、日本、德國及東南亞等地紛紛成立,觀賞性鬥魚已經成為國際魚友的新寵。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叉尾鬥魚又名中國鬥魚、天堂魚、菩薩魚、花手巾。屬攀鱸科。原產於中國南部。叉尾鬥魚體呈長圓形,稍側扁,尾鰭深分叉,體長可達8厘米。體色呈紅、藍、綠三色,體側有11條藍色和紅色橫向條紋,頭部有黑色條紋,鰓蓋後邊緣有一綠色斑塊,眼眶為金黃色。叉尾鬥魚顏色協調、艷麗,深受熱帶魚愛好者的喜愛。這種魚十分易於飼養。適宜水溫為20℃~25℃。它也是最耐寒的熱帶魚之~,可以忍受4℃的低溫,在14℃以上的水體中就可以很好地生長。對水質不苛求,喜食孑孓,和泰國鬥魚一樣長有褶鰓,可直援從空氣中吸取氧氣。一般雄魚體色艷麗些,延長的鰭條較長。雌跫產卵極多,多者可達1000粒左右。叉尾鬥魚好鬥,不僅互斗,還廝咬其他品種的熱帶魚,適宜於單獨飼養。
泰國鬥魚又名暹羅鬥魚、搏魚。屬攀鱸科。原產地為泰國。泰國鬥魚體呈長形,稍側扁,體長可達8厘米,背鰭、臀鰭、尾鰭都特別寬大,尤以雄魚更為突出。原生顏色較暗,但現已有鮮紅、紫紅、綠、藍、黑等各種顏色,還有雜色的。泰國鬥魚英武颯爽的矯健身姿和驍勇善戰的獨特個性,吸引著眾多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