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河底
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
在幹流龍門-潼關河段,曾多次觀測到汛期高含沙洪水使河床產生強烈沖刷的奇特現象。淤積在河底的泥沙,成塊成塊地被翻滾的水流所掀起,象一堵牆一樣,露出水面,但很快又塌落在水中,幾小時內河床可以沖深1-9米,群眾稱它為“揭河底”。
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衝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湧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湧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