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阿歷克賽耶維奇·彼什可夫

馬克西姆·阿歷克賽耶維奇·彼什可夫

馬克西姆·佩什科夫(1897-1934)是高爾基的兒子。他思想活躍,性格溫柔,喜歡駕車,愛看警匪影片,總想參加契卡工作。他也曾試筆寫作、繪畫,得到朋友們的稱讚;但他知道,身為高爾基的兒子,很難成為獨立風格的藝術人才,便放棄了這條路。高爾基夫婦十分喜歡馬克西姆。自從女兒卡嘉不幸夭折后,高爾基夫婦對馬克西姆的愛有增無減,關心他的學業、他的成長。馬克西姆娶了一位容貌端莊、儀錶秀麗的女畫家韋京斯卡婭為妻。

人物關係


基本介紹


我很早就見過馬克西姆·佩什科夫墓碑雕像的照片,一直想看看實作,1999年夏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那一天,我走進新聖母公墓,來到佩什科夫墓前。這是由一整塊灰色大理石雕成的凸浮雕。墓主背靠牆,雙手插在褲兜里,一條腿盤著另一條,頭低垂,目光凝聚。他在想什麼?
馬克西姆·佩什科夫(1897-1934)是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有獨立工作能力后,高爾基讓他管理過自己繁雜的事務,甚至作為自己的代表辦理過一些要事。列寧也過問過馬克西姆,幫助他在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擔任外交信使。也有人對高爾基的兒子另有看法。比如作家霍達謝維奇在回憶錄中,就不無諷刺地說馬克西姆雖然已是30歲的人,可是“他的智力發育很難說超過13歲”。1935年,高爾基從義大利回國定居。斯大林想讓高爾基為自己寫一部傳記。高爾基一拖再拖。當斯大林發現他的目的達不到時,便冷落了高爾基。那幾年,契卡頭子亞戈達經常到高爾基家中作客。有人懷疑亞戈達別有企圖。馬克西姆變得憂鬱,眉頭經常緊縮,和妻子的關係也悄悄出現了一些流言。
古人云,人生不幸有三,其中一條是“老年喪子”。這無疑是人的悲痛。有人認為,當時契卡採取的便是人為地讓高爾基老年喪子,以便用他心愛的兒子的死刺激高爾基,以期致高爾基於死地。1934年5月11日,本來身體矯健的馬克西姆突然由於感冒而逝世。當天,蘇聯黨政領導人親自看望高爾基。接著國內外著名作家紛紛向高爾基發電或寫信表示慰問。一位作家的兒子的死,能牽動如此眾多的社會人士,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時正是蘇聯“大清洗”的前夕。馬克西姆的去世使高爾基夫婦萬分傷心。他們要好好地安葬自己的兒子。高爾基派妻子專程拜訪女雕刻家穆希娜,懇請她為兒子設計一座墓碑。穆希娜是著名的女雕刻家,接受了這項任務。這是穆希娜第一次設計墓碑。為此她拜訪高爾基,與高爾基夫人進行長談,還向馬克西姆妻子了解他生活的種種細節。她搜集了大量照片,最後創作了現在這種姿勢的雕像,得到了高爾基夫婦的肯定。
穆希娜不僅創作了雕像,還設計了墓區周圍的環境。墓碑周圍綠草茵茵,黃花朵朵,除了鳥兒的啼囀,公墓里沒有一點聲音。我想到高爾基生命的最後幾天:1936年6月1日,高爾基從莫斯科市區前往郊外哥爾克別墅。途經新聖母公墓時,他要求停車去看望兒子的墓。6月6日,《真理報》上發表了一條消息,說高爾基於6月1日患感冒。接著,連續幾天發布他的日益嚴重的病情公報。6月18日,聯共(布)中央與蘇聯人民委員會會議通告全國人民:偉大作家高爾基不幸逝世。高爾基的骨灰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的紅牆中。列寧陵墓後邊的克里姆林宮紅牆裡,只安放蘇聯高級人物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領導人的骨灰。
如今,在新聖母公墓里,陪伴在馬克西姆·佩什科夫身旁的是他母親(1877-1965)和妻子(1901-1971)的墓。她們本來可以講出馬克西姆內心的鬱悶與苦惱,可惜她們沒有留下這方面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