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視觀測
目視觀測
目視觀測是大多數的業餘觀測者都能進行的觀測項目
彗星的目視觀測是青少年業餘愛好者的主要觀測項目,其方法筒單易做,經費少,大多數的業餘觀測者都能進行,而且也為部分專業觀測者所運用。儘管現在的照相觀測已較普遍,但由於歷史上保留有大量多顆彗星目視觀測資料,因此,目視觀測資料可同以前的聯繫起來,保持目視觀測的連續性,並能很直觀地反映彗星所在的狀態,這對研究彗星演化有重要意義,一直受到國際彗星界的重視。
一、彗星的亮度估計
彗星需要測光的有三個部分:核、彗頭和彗尾。由於彗尾稀薄、反差小,呈纖維狀,對它測光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彗尾測光不作為常規觀測項目。通常所謂彗星測光是測量彗星頭部(即總星等M1)和核(即核星等M2)的亮度。彗核常常是看不到的,或者彗頭中心部分凝結度很高,彗核分辨不清等等原因,彗核的測光相對來說要困難些。另外,我們所指的彗星測光不僅是測量它的光度,記錄測量時刻,而且要密切監視彗星亮度變化,記下突變時刻,所有這些資料對核性質的分析是十分有用的。
估計彗星亮度的幾種方法:
1、博勃羅尼科夫方法(B法)
使用這個方法時,觀測者先要選擇幾個鄰近彗星的比較星(有一些比彗星亮,有些比彗里暗)。然後按下面步驟:
(A)調節望遠鏡的焦距,使恆星和彗星有類似的視大小(即恆星不在望遠鏡的焦平面上,成焦外像,稱散焦)。
(B)來回調節焦距,在一對較亮和較暗恆星之間內插彗星星等(內插方法見莫里斯方法)。
(C) 在幾對比較星之間,重複第二步。
(D) 取第二和第三步測量的平均值,記錄到0.1星等。
2、西奇威克方法(S法)
當彗星太暗,用散焦方法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使用此法。
(A)熟記在焦平面上彗發的“平均”亮度(需要經常實踐,這個“平均”亮度可能對
不同觀測者是不完全一樣的)。
(B)對一個比較星進行散焦,使其視大小同於對焦的彗星。
(C)比較散焦恆星的表面亮度和記住的對焦的彗發的平均亮度。
(D)重複第二和第三步,一直到一顆相配的比較星找到,或對彗發講,一種合理的內插能進行。
3、莫里斯方法(M法)
這個方法主要是把適中的散焦彗量直徑同一個散焦的恆星相比較。它是前面兩種方法的綜合。
(A)散焦彗星頭部,使其近似有均勻的表面亮度。
(B)記住第一步得到的彗星星像。
(C)把彗星星像大小同在焦距外的比較星進行比較,這些比較星比起彗星更為散焦。
(D)比較散焦恆星和記住的彗星星像表面亮度,估計彗星星等。
(E)重複第一步至第四步,直到能估計出一個近似到0.1星等的彗星亮度。
另外,還有拜爾(Bayer)方法,由於利用這個方法很困難,以及此法對天空背景亮度非常靈敏,目前一般不使用它來估計彗星的亮度了。
當一個彗星的目視星等是在兩比較星之間時,可用如下的內插方法。估計彗星亮度同較亮恆星亮度之差數,以兩比較量的星等差的1/10級差來表示。用比較星星等之差乘上這個差數,再把這個乘積加上較亮星的星等,四舍五人,就可得到彗星的目視星等。例如,比較星A和B的星等分別是7.5和8.2,其星等差8.2-7.5=0.7。若彗星亮度在A和B之間,差數約為6X1/10,於是估計的彗星星等為:0.6X0.7+7.5=0.42+7.5=7.92,約等於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