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子禽的結果 展開

子禽

春秋時期的官員

春秋時期人,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個人簡介


“南頓侯”陳亢(約公元前508——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時頓子國(今項城市南頓鎮)人。他十八歲入孔門,后隨孔子到衛國(今河南滑縣、濮陽一帶),以儒士身份,留在衛國做了官。河南郡志記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贈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陳亢同時被贈封為“南頓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為“至聖先師”,陳亢被陪祀於孔廟

主要事迹


舊《項城縣誌人物誌》的《儒林》第一篇,記載的就是陳亢的事迹。說陳亢的哥哥子車在衛國因病去世,他嫂子與家大夫商量要舉辦殉葬禮,對陳亢說:“您哥哥不幸去世,我們準備為他舉行隆重的殉葬禮。”陳亢說:“殉葬並不合乎周禮。真要殉葬的話,用你們兩個人才比較合適。因為哥哥在世時,是你們奉養的啊。”一句話說得嫂子和家大夫竟再也不敢提“殉葬”的話了。
《論語》記載說:陳亢認為孔子教自己的兒子,一定會與別的學生不同,會給兒子一些特殊的傳授。所以他就私下裡問孔子的兒子伯魚(名鯉)說:“你也許聽到過老師的特殊教訓罷?”伯魚回答說:“沒有啊。曾經有一天,父親一個人站在廳上,我很快地走過庭前,父親問我:‘有沒有溫習《詩》?’我答說:‘沒有啊。’父親說:‘《詩》裡面知識豐富,不把《詩》溫習熟,就缺乏說話材料。事理不通達,心氣不和平,便不能從容應對說話。’我就退下去溫習《詩》。又一天,遇到父親一個人站在廳上,我也是很快地走過庭前,父親問我:‘你有沒有溫習《禮》?’我回答說:‘沒有啊。’父親說:‘學禮就是學做人,不把《禮》溫習熟,品節不詳明,德性不堅定,將來便不能立身處世!’我就退下去溫習《禮》。我所聽到的教訓就是這兩點。”陳亢回到家中,很歡喜地說:“我去問伯魚一件事,卻得到了三種知識:一是學詩可以言,二是學禮可以立,三是君子對兒子也和對弟子一樣教導,並不偏愛兒子。”
這則故事從另一方面介紹了陳亢的勤學好問和聰穎過人。
在《論語學而》中還有一段故事,說陳亢因看見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熟悉這個國家的政治,感到很奇怪,就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國,總清楚這一國的政事。究竟是夫子自己請求國君告訴他的呢?還是國君自己情願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國君認為我們的老師有‘溫良恭儉讓’這五種美德,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就會自動把一國的政事告訴老師,向他請教。哪裡是老師請求呢?若要說是老師請求,那末,老師大約也和別人的請求一樣吧!”
陳亢做官,遵循的是無為而治。明代學者顧龍裳《公堂清燕》詩中,有“緬想鳴琴治邑時,雍容雅化坐無為”,就是寫陳亢在衛國當官的時候,專施德化不用刑罰、公堂撫琴、“無為而治”的情景。
據《太康縣誌》和太康《陳氏家譜》記載,公元前430年,陳亢在衛國病死,家人將他的靈柩南遷,準備安葬在他老家南頓。可是南行至太康“來風崗”時,不知何因,家人把他安葬在崗子上了。其家人亦在此定居守墓,繁衍生息,“來風崗”因此更名為“子禽墓村”。
陳亢事迹散見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論語》。舊《項城縣誌》、《太康縣誌》均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