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帆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航運物流研究院院長

包起帆,男,1951年2月出生於上海,工學碩士。曾任上海港務局副局長、上港集團副總裁,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航運物流研究院院長、教授。

2011年領軍發明的集裝箱電子標籤系統上升為國際標準ISO 18186,實現了我國在物流、物聯網領域領銜制定國際標準零的突破。包起帆同志連續5次獲得全國勞動模範,2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還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包起帆工作照
包起帆工作照
1968年進港務局的白蓮涇碼頭做裝卸工。妻子張敏英比他小3歲,因為4 個兄姐都去了農村她才得以分到碼頭上。在包起帆任組長的裝卸小組裡,他們天天一起在船艙底層干著極為艱苦繁重的體力活。
1981年從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起重運輸機械專業畢業。
關於包起帆的圖片
關於包起帆的圖片
1996年開通了我國水運史上第一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從零開始,迄今中國內貿集裝箱吞吐量已突破5800萬標準箱,其創新舉措引發了中國內貿水運工藝的重大變革,成為同行公認的開拓者。
2004年5月和同事們發明的《上海港集裝箱智能化管理創新技術》等項目在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上一舉獲得三枚金牌,這在巴黎國際發明展近百年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他負責上海港外高橋港區四期、五期等大型集裝箱碼頭的建設,並成為多項國家級技術創新項目的領頭人。
2005年武漢理工大學物流管理專業,任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2006年5月在第95屆巴黎國際發明博覽會上,他獲得4項金獎,成為105年來一次獲得該展會獎項最多的人。
2009年5月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任命他負責領導工作組編寫集裝箱電子標籤國際標準,標誌著中國航運界在領銜制定國際標準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他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他主持研究的科研項目曾三次獲國家發明獎,一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十三次獲部、省級科技獎,十七次在巴黎、日內瓦、美國等國際發明展覽上獲金獎。其科技成果及產品不僅在國內得到廣泛推廣應用,還批量出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為國家創造4億多元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在工程建設上,他提出並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公共碼頭與大型鋼鐵企業間無縫隙物流配送新模式,實現了一條岸線同時供公共碼頭、鋼廠和電廠灰場共用的方案,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碼頭建設的優秀典範,此舉得到了國際工程界的充分肯定和褒獎。為此2009年他獲得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阿西布·薩巴格優秀工程建設獎”。這是我國工程界首次獲此殊榮。
2011年初包起帆從上海港務集團副總裁職位上卸任,正式走上大學講壇,與學者鄭偉安一起,共同受聘擔任了華東師範大學新成立的國際航運物流研究院雙院長之職,同時又受聘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行將致力於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最迫切的課題研究,培養關鍵技術人才,探索產學研聯合發展新路;12月1日,包起帆領軍發明的集裝箱電子標籤系統上升為國際標準,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發布,編號ISO 18186。這是自我國1978年開始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活動以來,在物流、物聯網領域第一個由中國專家發起、起草和主導的國際標準,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最終上升為國際標準的典範。
2018年4月,包起帆老師參加百度百科和漁書主辦的大學生環保閱讀節公益發布會,在現場同樣也表達出自己對環保閱讀的理解,並分享了其在閱讀的幫助下獲得了多項科技研究成果和榮譽的經歷。
2021年2月1日擔任上海勞模學院首任院長。

獲得榮譽


1985年、200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89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四屆全國勞動模範
1992年被授予上海市十大先進標兵和科技功臣稱號;獲得比利時王國“軍官勳章”
1994年4月被推選為全國十大傑出職工
1996年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1998年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1999年聶榮臻發明創新獎
2001年中國發明協會等單位曾在全國調查20世紀最具影響的發明創新人物
2003年在第95屆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上,他一人獲得4枚金獎,成為105年來一次獲得該展會獎項最多的
2004年他主持國家“863”計劃子課題“集裝箱電子標籤系統研究”,開通了世界上首條帶有集裝箱電子標籤的商業班輪航線,被國外專家譽為“一場改變人類運輸方式的革命”
2005年被授予“當代發明家”
2007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
2008年獲得比利時王國“軍官勳章”
2009年獲得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阿西布·薩巴格優秀工程建設獎”
2010年獲得發明者世界聯合會特別獎
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包起帆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港口裝卸自動化的創新者”
2019年7月上海市“最美奮鬥者”推薦人選
2019年9月入選“最美奮鬥者”個人名單

主要成就


包起帆獲獎
包起帆獲獎
三十年來,包起帆與同事們共同完成了130多項創新項目,其中3項獲得國家發明獎,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9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項獲得日內瓦、巴黎、匹茲堡布魯塞爾、北京等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授權國家和國際專利49項。
包起帆連續5次獲得全國勞動模範,2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還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他是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2009年在全國評選的100位感動中國人物中,包起帆名列其中,還被評選為共和國60位最具影響力的勞動模範。
突出貢獻
關於包起帆圖片
關於包起帆圖片
在1981年這一年裡,他親眼目睹了3名工人兄弟死於木材裝卸,3個人加起來的年齡還不到80歲。樸素的工人兄弟間的情感使包起帆強烈地感受到,要靠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把工人兄弟的生命從虎口中奪回來。其實那時候,包起帆對抓鬥是一竅不通,面對重重困難,他顧不得自己的家庭,顧不得剛出世不久的孩子,日夜待在碼頭上做實驗,不上工的時候就去圖書館、情報所查閱資料。
在同志們的支持下,包起帆經過將近三年的艱難攻關,克服了無數的困難,終於在碼頭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鬥裝卸工藝系統。從此以後再也不需要一個工人下船艙用人力去捆紮木材了,因此再也沒發生過一起重大傷亡事故,同時裝卸效率也提高了2.67倍。木材抓鬥的革新成功引起了港口同行的廣泛關注。木材抓鬥初戰告捷后,他又把目光瞄準了“鐵老虎”,那時用人力在船上搬生鐵、卸廢鋼,工人常常累得爬不上船艙,由於作業時灰塵很大,人在艙口一露臉,只見兩隻眼珠是白的,周身一片烏黑。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包起帆又發明了“單索生鐵抓鬥”、“非同步啟閉廢鋼塊料抓鬥”、“新型液壓抓鬥”等等。他的這些創新和發明都是緊緊圍繞著碼頭裝卸生產第一線的薄弱環節而搞的,哪裡不安全,哪裡效率低,哪裡成本高,他和他的同事們就在哪裡動腦筋、搞創新。這些成果創造性地解決了一批關鍵技術難題,從而改變了我國港口木材、生鐵、廢鋼等貨物裝卸工藝的落後狀況,其科技成果還實現了產業化,不僅在國內20多個行業1000多個企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還批量出口達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為國家創造了4億多元的經濟效益。
1996年,包起帆同志調任龍吳港務公司當經理。當時,龍吳公司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單位,碼頭在黃浦江上游,貨船從長江口到龍吳碼頭要逆水上行6個小時,很多船公司擔心成本太高,而不願將船靠泊在那裡。有時候,碼頭兩三天也等不來一條船,最長的一次一個星期沒有一條大船。而一天的空耗成本就是30多萬元啊。包起帆認為,創新是龍吳碼頭唯一的出路。
包起帆和班子成員們把目標瞄準了小件雜貨的集裝箱化和散貨的專業化革新。外貿運輸集裝箱化早已風行國際航運界。由於當時的客觀原因,龍吳碼頭卻無法承攬外貿集裝箱業務。而那時國內貿易的運輸方式主要是散貨模式和小件雜貨模式。中國是個大市場,江河湖海,內需旺盛,可以建立內貿集裝箱運輸模式。包起帆和他的同事們心中明白,這一創新是空前的,所面臨的困難同樣是空前的。熟悉碼頭運輸的人都知道,就像飛機運輸起碼需要兩個機場一樣,集裝箱運輸至少需要兩個以上的港口才能開設運輸航線,同時還需要建立相應的集裝箱裝卸系統,具有集裝箱裝卸的設備和人才。但這些條件當時都不具備,要突破,談何容易。
建立內貿集裝箱運輸模式的方案一出台,包起帆就開始四處奔波,去努力爭取有關領導部門的支持。同時要尋找船舶運輸公司、貨主和碼頭的合作。在交通部和港航單位的支持下,1996年12月15日,中國水運史上第一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在上海龍吳碼頭開通。至2005年,中國內貿標準集裝箱已遍布全國40多個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萬標箱,上海龍吳碼頭的年吞吐量也從250萬噸躍升到2177萬噸,企業效益顯著提升。2001年,包起帆擔任了上海港務局分管技術的副局長,2003年改制后擔任集團公司副總裁。進入新世紀,上海的港口建設和管理如何由機械化向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邁進。上海港能否在這方面走在世界港口的前列,不僅關係到上海港的未來和發展,更關係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成敗。此時,包起帆的眼光牢牢定格在了高科技的創新上。上海作為中國傳統大港和對外開放的重鎮,碼頭年貨物吞吐量連創新高。一個嚴峻的問題卡在了上海港口大發展的道路上,碼頭的運能跟不上進港貨物的增長。包起帆憑著對國際港口業整體發展趨勢的敏銳把握,果斷把攻關的矛頭對準了世界集裝箱碼頭研究的最前端——集裝箱自動化堆場上,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如何實現碼頭操控“無人化”上,放在了依靠高科技全面提升碼頭效率能級的全新道路上。包起帆找來了荷蘭鹿特丹、德國漢堡、新加坡等國際領先碼頭的最新成果進行研究,又一次開始了科技創新之路。這當中遇到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龍門吊無法識別來自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集卡。這個環節,國際上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也只能採用人工操作。
整整一年,他們沒有取得絲毫進展。包起帆一遍又一遍徘徊在碼頭,一次又一次召集團隊研究試驗,認真探究著方案的優化改進。憑著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最終他們攻下了這道世界難題。如今,這套代表著世界最新技術的“集裝箱自動化堆場及堆場裝卸工藝”,已成功應用在外高橋二期碼頭上。現場無人指揮,吊車無人駕駛,集卡不用逗留,叉車不再出現,所有的指令都從2公里以外的控制中心發出,一切都顯得有序、從容。巴黎發明展覽會上,這項成果以其先進的設計理念、過硬的技術系統、紮實的試驗數據,獲得了25位權威評委的一致讚賞,無可爭議地為包起帆贏得了第一枚金獎。
包起帆在巴黎國際發明展上獲得的第二個金獎“集裝箱電子標籤系統”和第三個金獎“用於集裝箱的電子標籤和電子封條的連接方法”,同樣瞄準了國際最前沿。在上海市科委重大攻關項目和科技部“863項目”的支持下,包起帆的這兩個創新成果,一舉實現了集裝箱運輸全過程的實時監控和信息傳遞,巴黎發明展覽會評委主席讚歎道“這將是一場改變人們運輸方式的革命”。包起帆還攻克了集裝箱作業安全領域內困擾人們許久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發明了“用於集裝箱作業的安全裝置”,以此摘得了在巴黎發明展覽會上的第四個金獎,打破了展會的歷史紀錄。
包起帆是上海最早獲得國家級專家津貼的技術人員,在拿津貼的第一個月開始,他就把津貼全部送給企業困難的職工。從1981年取得革新成果開始,他就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不管國家級的、省部級的,還是局級的,獎金的絕大部分要分給團隊同志,屬於他個人的獎金要全部送給企業傷殘、困難職工。這條自立的規矩,他已整整堅持了25年。去年他又獲得了全國職工技術創新一等獎,20萬元獎金,18萬分給了同事們,2萬送給了兩名癱瘓在家的老職工,自己一分錢也沒拿。

人物事迹


巴黎國際發明博覽會百年歷史上第一人
包起帆獲獎照片
包起帆獲獎照片
2006年6月,在浪漫之都巴黎舉行的國際發明博覽會上,當宣布金獎的時候,有一個中國人的身影四次站起,他就是包起帆。在博覽會105年的歷史上,包起帆是同時獲得4項金獎的第一人。當孫美英的報告介紹到這裡時,台下第一次想起了長時間的掌聲。
1和20的故事
作為科技創新的能人,包起帆理所應當會收到很多企業的邀請。當日本安川公司到上海國際港務考察的時候,他們表示將以最高規格的待遇安排包起帆去日本安川考察訪問,面對這個邀請,包起帆提議:“能否換成每年邀請我們的20名技術骨幹去安川培訓。”對於如此提議,包起帆表面上對安川公司的代表解釋說,能讓工人們更熟悉安川的產品從而提供更好的服務,但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包起帆是希望以此為技術工人們提供一個提高科研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機會。用1個換20個的故事感動了在場的聽眾。
資助困難職工26年
包起帆是上海最早獲得國家級專家津貼的技術人員,第一次因為科研拿到10塊錢獎金的時候,他全用來買禮物分給了相關的員工,包括看門的老大爺。還有一次他因為創新拿到了20萬元的獎金,他拿出了18萬給工廠,剩下的2萬自己也沒留下,全給了傷殘員工。有一位被包起帆資助的老師傅,用心地在一個小本子上記下了他得到包起帆錢財幫助的次數,密密麻麻的數字和泛黃的本子記錄的是包起帆為人的厚、德。“這樣的行為整整堅持了26年。”當孫美英的話音落下,報告廳內再次想起掌聲。
果子豐收后利益共享
“科技成果好搞,獎金難分。真正考驗種樹人的是果子豐收時的分享問題。”包起帆在談到自己最後一點感受時語重心長地說。談到分享問題時,包起帆特意講述了關於“酒泉”來歷的故事,他說:“我去甘肅酒泉的時候,才知道那裡為什麼叫酒泉。原來當年霍去病在這裡打了勝仗,他把得到的作為獎賞的美酒都倒入了泉水中,要和所有的士兵分享。這個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因此,我不要忘記每一個參與了科研創新的人。”
當包起帆的報告結束后,會場上想起了最熱烈的掌聲,從演講台到回到座位,包起帆連鞠了不少於五次的躬,掌聲依然未停。

人物評價


包起帆商業照
包起帆商業照
他是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中國工人的縮影。研發新型抓鬥及工藝系統,推進了港口裝卸機械化,被譽為“抓鬥大王”。參與開闢了上海港首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參與建設了我國首座集裝箱自動化無人堆場,積極推進了我國首套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散礦裝卸設備系統的研發,領銜制定了集裝箱—RFID貨運標籤系統國際標準。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妻子張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