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棗粘蟲的結果 展開

棗粘蟲

棗粘蟲

棗粘蟲,鱗翅目,小卷葉蛾科。是棗樹的重要害蟲之一。中國各棗區均有發生。棗粘蟲以幼蟲食害棗芽、棗花、棗葉,並蛀食棗果,導致棗花枯死、棗果脫落,發生較重時會引起嚴重減產。

危害癥狀


以小幼蟲為害葉、花、果。為害葉片時,常將棗吊或葉片吐絲將其綴在一起纏捲成團和小包,藏身於其中,為害葉片,將葉片吃成缺刻和孔洞,為害花時,咬斷花柄,食害花蕾,使花變黑、枯萎;為害果時,幼果被啃食成坑坑窪窪狀,被害果發紅脫落或與枝葉粘在一起不脫落。

形態特徵


成蟲

棗粘蟲
棗粘蟲
體長5~7毫米,翅展13~15毫米,體黃褐色,觸角絲狀,前翅前緣有黑色短斜紋10餘條,翅中部有兩條褐色縱線紋,翅頂角突出並向下呈鐮刀狀彎曲,后翅暗灰色緣毛較長。
扁橢圓形,初產時白色最後變成桔紅色至棕紅色。

幼蟲

棗粘蟲幼蟲
棗粘蟲幼蟲
體長約15毫米,胴體淡綠至黃綠色或黃色,頭部紅褐或褐色,並有黑褐色花斑,前胸盾片和臀片褐色並有黑褐色花斑,胸側毛3根,臀櫛3~6齒。
長約7毫米,紡錘形,初期綠色后變黃褐色,羽化前變暗褐色,臀體8根、各節有兩排橫列刺突,蛹外披白色薄繭。

發生規律


此蟲以蛹在枝幹皮縫內過冬,在河北、山西、山東、京、津等每年3代,在河南、江蘇1年發生4代,在河北3月中旬開始越冬蛹羽化為成蟲。4月上旬為羽化盛期並開始產卵,卵期約15天,4~5月間發生第一代幼蟲正值棗樹展葉期,幼蟲集中為害幼芽和嫩葉,吐絲將葉粘合在一起幼蟲居內為害,一頭幼蟲4-5天食壞一片葉,每頭幼蟲一生為害6~8片葉,大量粘葉在5月中下旬,幼蟲老熟后即在卷葉內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下旬出現第1代成蟲。成蟲產卵在棗葉上,每雌產卵約60粒,多者130多粒,卵期約13天,成蟲日伏夜出,有趨光性。第2代幼蟲發生期在6月中旬,正值開花期,為害葉片、花蕾和幼果。第2代成蟲發生期在7月間,第3代幼蟲發生期在8~9月間,正值棗果著色期,危害葉片和果實。到10月份老熟爬到樹皮縫內結繭在蛹內過冬。乾旱年份危害嚴重。

防治方法


防治棗粘蟲應狠抓第一代幼蟲期的防治,因這一代發生較整齊,所以藥劑防治效果較好。同時,要搞好人工防治,以減少越冬基數。
(1)冬季刮樹皮,消滅越冬蛹。棗粘蟲越冬蛹以主幹粗皮裂縫內最多,佔73.49%;主枝次之,佔20.27%;側枝最少,佔6.22%。因此,在冬、春兩季,刮掉樹上的所有翹皮並集中銷毀,可消滅棗樹皮下越冬蛹的80%~90%。
(2)黑光燈誘殺成蟲。
(3)秋季樹榦束草誘殺越冬害蟲。幼蟲越冬前(8月中下旬),在棗黏蟲第三代老熟幼蟲越冬化蛹前,於樹榦或大枝基部束33厘米寬的草簾,誘集幼蟲化蛹,10月份以後取下草簾和貼在樹皮上的越冬蛹繭集中銷毀。
(4)棗樹生長期開展生物防治。棗樹生長期,特別是開花、結果期,為了解決藥害和殘留,有利於保護自然天敵和授粉昆蟲,可通過釋放赤眼蜂和使用生物農藥的途徑來解決。在棗粘蟲第二、第三代卵期,每株釋放松毛蟲赤眼蜂3000~5000頭,寄生率可達85%左右。噴灑生物農藥青蟲菌、殺螟桿菌100~200倍液,防治幼蟲效果達70%~90%。也可用性誘劑誘捕法或迷向法進行防治。
(5)當棗樹嫩梢長到大約3厘米時(即第一代幼蟲孵化盛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期。可用的藥劑種類和濃度: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20%速滅菊酯乳油3000倍液、30%氧樂氰菊乳油3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90%敵百蟲1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