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士親王號
二戰中英國海軍的戰列艦主要兵力之一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HMS Prince of Wales),是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的二號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最新型的戰列艦,也是二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主要兵力之一。
為區別英國皇家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列艦中同名的級別(即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而稱為新喬治五世級,該級別是按照倫敦海軍公約(限制標準排水量35000噸,主炮口徑14英寸)而設計的,始建於1937年初,這一級別共5艘,包括“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以及“豪”號。“威爾士親王”號在1937年1月2日開工建造,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3月31日完工,1941年12月10日,在印度洋被日空軍擊沉,是該級別中唯一戰沉的一艘。
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最新型的戰列艦,也是二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主要兵力之一。為區別英國皇家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列艦中同名的級別(即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而稱為新喬治五世級。該級別是按照倫敦海軍公約(限制標準排水量35000噸,主炮口徑14英寸)而設計的,始建於1937年初。這一級別共5艘,包括“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以及“豪”號。
威爾士親王號
威爾士親王號在利物浦的坎貝爾·萊德船廠開始建造,開工日期:1937.1.2,下水日期:1939.5.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在德國空襲利物浦中受到損壞。空襲中一發炸彈在威爾士親王號左舷與船塢泊位的內壁之間爆炸,對左舷裝甲造成了破壞。之後英國海軍部為了對抗德國新製造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下令威爾士親王號的加快建造速度以及縮短試航周期包括以使其儘快投入戰鬥。1941年1月19日威爾士親王號正式服役,首任艦長為JohnLeach。實際上,服役時僅僅是對整體上的建造完畢,很多細節尚未完全建造完成,后在盡三個月中一邊服役一邊裝配,最終在同年3月31日才算完全裝配完畢。
“威爾士親王”號1941年3月完工。事實上“威爾士親王”號還沒有正式服役,艦員正在訓練中,火炮瞄準裝置還沒有調試完畢。5月21日當天,“威爾士親王”號正式宣布加入皇家海軍服役,同時立刻投入攔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作戰行動。在這次戰鬥中,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被俾斯麥號擊沉。“威爾士親王”號先後被四發來自於“俾斯麥”號的380毫米炮彈和三發來自於巡洋艦的炮彈接連命中。尤其是6時03分,“俾斯麥”號的一發380毫米炮彈擊中了“威爾士親王”號的艦橋羅盤室,儘管炮彈直接穿了過去而沒有爆炸,但是艦橋內(包括雷達操控室)的人員非死即傷,僅艦長里奇幸運的毫髮未損。威爾士親王的主炮塔發生機械故障,一座四聯裝大炮的彈鏈卡死,火力減弱。而後“威爾士親王”號不得不撤出戰鬥。作戰過程中該艦的主炮也擊中了“俾斯麥”號,導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喪失了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威爾士親王”號雖然受傷,依然緊緊追蹤“俾斯麥”號,直到“俾斯麥”號暫時失去了蹤跡,“威爾士親王”號才不得不返航。
“威爾士親王”號1941年3月完工。事實上“威爾士親王”號還沒有正式服役,艦員正在訓練中,火炮瞄準裝置還沒有調試完畢。5月21日當天,“威爾士親王”號正式宣布加入皇家海軍服役,同時立刻投入攔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作戰行動。在這次戰鬥中,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被俾斯麥號擊沉。“威爾士親王”號先後被四發來自於“俾斯麥”號的380毫米炮彈和三發來自於巡洋艦的炮彈接連命中。尤其是6時03分,“俾斯麥”號的一發380毫米炮彈擊中了“威爾士親王”號的艦橋羅盤室,儘管炮彈直接穿了過去而沒有爆炸,但是艦橋內(包括雷達操控室)的人員非死即傷,僅艦長里奇幸運的毫髮未損。威爾士親王的主炮塔發生機械故障,一座四聯裝大炮的彈鏈卡死,火力減弱。而後“威爾士親王”號不得不撤出戰鬥。作戰過程中該艦的主炮也擊中了“俾斯麥”號,導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喪失了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威爾士親王”號雖然受傷,依然緊緊追蹤“俾斯麥”號,直到“俾斯麥”號暫時失去了蹤跡,“威爾士親王”號才不得不返航。
1941年8月,“威爾士親王”號修復后,8月4日下午,“威爾士親王”號奉命停靠在斯卡帕灣接到一個絕密任務,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他的隨行人員第一海務大臣、總參謀長、空軍副參謀長,還有外交部和國防部有關人員等一行人登上“威爾士親王號”后,“威爾士親王”號在驅逐艦護航下,前往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陸。8月9日上午9時,威爾士親王號駛抵紐芬蘭普拉森夏港。與等在那裡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乘坐的奧古斯塔號巡洋艦會合。隨後丘吉爾和羅斯福就有關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會談。10日晨,羅斯福總統帶著僚屬登上了“威爾士親王”號。兩國首腦會晤的結果產生了一個文件,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憲章”,兩國首腦在“威爾士親王”號的后甲板上進行了簽字儀式,並且在甲板上一起作禮拜儀式。
1941年的下半年,日本南侵東南亞的局勢日益危險,作為遏止日本南下的威懾力量,也根據大西洋憲章的要求,英國海軍派出了“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新服役的“無敵”號航空母艦以及4艘驅逐艦組成的Z艦隊開赴遠東,但“無敵”號在西印度群島觸礁,無法加入Z艦隊。12月4日,艦隊抵達新加坡。12月8日(新加坡時間),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同時,由日本登陸艦隊準備在馬來半島登陸。當得知日軍登陸的消息后,遠東艦隊司令菲利普斯中將決定由“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和4艘驅逐艦組成Z艦隊截擊日本登陸部隊。12月9日,Z艦隊被日機發現,Z艦隊處於日本海軍陸基航空兵的攻擊範圍內,又缺乏空中掩護和支援。隨後10日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海軍第22航空戰隊,在關丹東南70英里發現Z艦隊,最終缺乏空中保護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都被擊沉。其中“威爾士親王”號前後被6枚魚雷命中。“威爾士親王”號於14時20分沉沒結束了短暫而又不平凡的服役生涯。兩艦中共約800人喪生,其中包括菲利普斯中將、艦長里奇。此役稱為馬來海戰。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報后哀嘆:這是對他“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擊”。
排水量35490噸(滿載40580噸)
外形尺寸:長227.1米,寬31.3米,吃水8.53米
主炮:14英寸火炮10門(四聯裝兩座,雙聯裝一座)
副炮:5.25英寸16門
防空火炮 40mm高射炮32座,20mm高射炮18座
主機設計功率 110,000馬力
設計航速 最大29節
設計艦員 1500-1900人
在和俾斯麥號、歐根親王號的戰鬥中,威爾士親王號被命中7彈,其中4彈為俾斯麥號的380mm炮彈,剩下的3枚為歐根親王的203mm炮彈。從前到后的7彈的命中部位和造成的傷害如下:第1發俾斯麥號發射的380mm炮彈命中水上飛機起重機之後的后煙囪後部,該彈由40-50角射來,命中右舷水上飛機起重機后,在接近后煙囪後下部的空中爆炸。爆炸后,在炸點下的甲板開了個3’×5’英尺的洞,彈片飛濺在甲板上開了許許多多大小不等的洞,這發炮彈的效果是擊毀了威爾士親王的右舷水上飛機起重機,在威爾士親王的甲板上開了不少洞。
第2發俾斯麥號發射的380mm炮彈命中羅盤室,該彈的入射角度差不多,從右舷命中羅盤室,然後穿過整個羅盤室,還沒有爆炸就從左舷飛了出去,這發炮彈對軍艦本身的傷害就是開了2個洞,可是殺死了基本全部威爾士親王號的艦橋人員(威爾士親王號整個艦島只有指揮室有裝甲,其它的艙室都沒有裝甲)飛散的艦橋破片還飛入284雷達的操控室,使裡面的操作員死傷。
第3發俾斯麥號發射的380mm炮彈命中271雷達天線的正下方。這發炮彈命中等於沒命中,一點效果都沒有,直接飛進了大海。
第4發俾斯麥號發射的380mm炮命中威爾士親王的艦體最下方。該發炮彈在離威爾士親王號28英尺的地方入水,然後命中威爾士親王艦體的最下部擊穿威爾士親王號的油艙,防雷隔艙,最後被48mm防雷裝甲擋住。該發炮彈也未炸。這發炮彈使威爾士親王泄漏了少量的燃油和鍋爐用水。
第1發歐根親王號的203mm炮彈命中威爾士親王號的艦體甲板。該發炮彈從右舷射入,從威爾士親王號后煙囪后的救生艇處進入艦體,穿過半個艦體被水平裝甲反彈后彈道向上又穿過半個艦體擊中威爾士親王號左舷的133mm副炮的底座又反彈向下擊中副炮下方的艙壁又向艦體內反彈,最後落入威爾士親王號的133mm副炮的操作室。該發炮彈是最有可能重創威爾士親王的一發炮彈,可惜沒有爆炸,不過真的炸了的話早在進入艦體時就炸了。該發炮彈在威爾士親王號艦體內亂撞,造成的實際傷害並不大。
第2發歐根親王號的203mm炮彈命中威爾士親王號的後方。這發炮彈以小角度入水后擦著威爾士親王的主裝甲帶命中無垂直裝甲保護的艦體而進入艦體,可是威爾士親王號的後部從后炮塔一直到舵機都有一層4’厚的水平裝甲用以保護動力傳動系統。這發炮彈未能擊穿這層裝甲直接在裝甲上爆炸,破壞了相鄰的幾個艙室。
第3發歐根親王號的203mm炮彈命中威爾士親王號的船舵的正上方。該發炮彈也是水下命中彈,但水中行程較長在命中威爾士親王號船舵正上方的艦體時直接爆炸,在威爾士親王號的艦體上開了個21’×8’的洞,飛入艦體的彈片被那層4’裝甲擋住,沒能對舵機造成傷害。
這7發命中彈沒有1發考驗了威爾士親王的裝甲盒的防禦性能,所以我們無法從事實上驗證到底是俾斯麥號的380mm炮利,還是威爾士親王號的391mm裝甲堅。這個爭論只能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