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集鎮

江蘇睢寧縣地區的鎮

李集鎮,位於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總面積63平方公里,可耕地56764畝,總人口6萬人,是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商貿重鎮。李集鎮歷史悠久,有600多年歷史,早在清朝道光年間這裡就有水碼頭。

李集在歷史上稱“潘王集”。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山西省洪洞縣李氏三兄弟攜巨資至此經商發家成旺族,遂改為“大李集”。李集鎮是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商貿重鎮。自建置以來已有600多年歷史,早在清朝道光年間這裡就有水碼頭。2019年10月,李集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李集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億元,同比增長11.2%;財政總收入完成3.2億元,增長29.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9億元,增長19.5%。

歷史沿革


李集自古為蘇北商貿名鎮,有蘇北“小南京”之稱。早在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就有客商在潼河之側設集市,時稱潼河集。至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名揚四邊,號“大李集”。
民國三十三年(1946年),泗靈睢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置李集區、李集市。
1949年,仍為李集區,屬睢寧縣
1957年,撤區並鄉,組建李集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稱李集人民公社,簡稱李集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復稱李集鄉。
1987年,撤銷李集鄉,設立李集鎮。
秦以前,李集周圍方圓百里盡為湖澤,秦時因開挖“潼河”泄洪,始稱“潼澤”,西漢時改為“潼濾”,安史之亂時,山西曲沃人遷陡至此,且王姓人眾,於唐乾元三年更名為“王集”。元初經商的潘姓勢力漸盛,改稱“潘王集”。明嘉靖年間,山西洪洞縣李氏三兄弟攜巨資至此經商發家成旺族,遂改為“大李集”並延用至今。民國17年(1928年)改稱三山市。商業活動盛極一時,揚名南北,素有“小上海”、“小南京”之譽。民國33年前後,靈縣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置李集區、李集市。1949年仍為李集區,1957年撤區並鄉為李集鄉。1958年改為李集人民公社,1983年復稱李集鄉,1987年改為李集鎮。
李集鎮
李集鎮

商貿流通

李集鎮商業發達,歷史上有山西、洞庭、福州、徽州四大會館。當地糧油、土產經商人運銷上海、南京、鎮江、揚州,又運回外地雜貨,在李集集市銷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商業更加發達,國營和集體門市160多個,個體攤點650多個。2003年,鎮區有大型專業超市4個,專業市場6個,個體工商戶2000多戶,集市日流量10萬人次以上。年成交額億元以上,影響輻射方圓百里。

相關典故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1521~1566年),山西洪洞縣大族李大仙三兄弟,因避戰禍流徙到此。在此之前這個地方叫潘王集,主要是潘、王兩大家,他們有錢有勢,無所不為。姓李的來到后,散財貨,結豪強,擴建了集西的李家圩,又樂於行善,對些要飯花子給吃給喝,幫助鄉民安居樂業,在百姓中威望漸漸提高,勢力和地盤也漸漸擴大,隨之,人們就開始稱呼李家集了。
為了爭奪集名和市面,三家明爭暗鬥,姓王的和姓潘的聯合起來對付姓李的,以便繼續維護“潘王”集名,保護自己的財勢。
當時姓王的便準備了些銀兩和土特產來到姓潘家裡密謀,要姓潘的到縣裡打點打點。這天晚上,天漆黑一團,姓潘的一行人剛出集鎮幾里,見路旁的墳堆邊閃動著不少青面獠牙的小鬼,而且都在嘮叨著“明天趕李集”、“明天趕李集”,幾個人不禁心驚膽戰,再往前走,仍然是如此,一連走了十幾里路都是小鬼們說著“趕李集”。姓潘的人一想,連小鬼都承認是李集,我們還告、還送有什麼用?這是天意。便嚇得屁滾尿流地跑回家了。原來,這是姓李的派人裝扮成鬼,先從心理上攻破對方。
姓王的倒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天下哪裡有鬼,這事關今後子孫萬代,怎可不爭?便又依著勢力和錢財,到縣裡打官司。幸好縣官還算不是糊塗,於是第二天穿著青衣青帽,前往當時街市進行微服私訪。
這一天風和日麗,正是一年一度陰曆正月初九地庵廟會,由於這是李集鎮最大的廟會,盛況空前。離集鎮十餘里的路上都是趕廟會的人,有的是挑擔做生意的商人,有的是坐車騎馬的公子、老爺,而更多的還是要飯的窮人和治病求神的貧困百姓。縣令一路問人:“大家到何處去?”都說:“咱們趕大李集的廟會,怎麼你還不知道?”說趕“潘王集”的僅僅有一、二,而且那些有錢人對這位穿便衣的縣官理也不理。這樣一來,縣官在心裡有了譜。
後來縣官到了廟會上,又問大家:“你們知道這是潘王集還是大李集?”“是大李集”,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潘、王兩家哪裡知道是姓李的已經攏絡了“花頭”(要飯的領頭人)來帶頭乾的,故而擁護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於是縣官在衙役們的引領下,走向廟會搭的戲台,當場宣布:“根據民心民意,此地集市就叫‘大李集’吧。”台下呼聲一片,拍手叫好。後來姓潘的遷走了很遠很遠,姓王的被迫住在李集鎮的四周,以待時機,從四面圍攻。故此有了李集鎮而無姓潘的村莊,只有圍繞四周的一里王、二里王、三里王、四里王、五里王、王點、王址、王鋪、王柳圩等王姓村莊。
李集在清朝中後期,隨著集市貿易的不斷繁榮昌盛,睢人又稱之為大李集並美譽為小南京,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地。有一首民謠就是人們想往大李集的真實寫照:“小紅孩,挎竹籃。挎的什麼?挎的紅雞蛋哩!你怎麼不吃呢?沒有柴火燒啊!你不能爬樹折嗎?怕戳毀大紅襖哩!不能叫你媳婦補嗎?媳婦死啦。死在哪兒啦?死在鍋門前啦。埋在哪兒啦?埋在山後坡啦。黑牛角黃牛角,一直哭到太陽落。黑牛蹄黃牛蹄,一直哭到大李集。”
,是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商貿重鎮。李集鎮歷史悠久,有600多年歷史,早在清朝道光年間這裡就有水碼頭,各地大商巨賈紛至沓來,建會館、開商行,市井繁華為當時縣城所不及,頗具影響的有“山西洪洞會館”、“安徽徽州會館”、“福建福州會館”和“湖南洞庭會館”等四大會館,享有“小南京”美譽,素有“最大集屬李集最大庄屬石家莊”之稱。李集鎮城鎮化進程較快,鎮區面積5平方公里,人口近2萬人,鎮區街道五橫三縱呈網狀格局,鎮區內電話、寬頻網、有線電視、自來水全部普及。
秦以前,李集周圍方圓百里盡為湖澤,秦時因開挖“潼河”泄洪,始稱“潼澤”,西漢時改為“潼濾”,安史之亂時,山西曲沃人遷陡至此,且王姓人眾,於唐乾元三年更名為“王集”。

鄉鎮簡介

李集鎮總面積63平方公里,可耕地56764畝,總人口6萬人,是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商貿重鎮。李集鎮歷史悠久,有600多年歷史,早在清朝道光年間這裡就有水碼頭,各地大商巨賈紛至沓來,建會館、開商行,市井繁華為當時縣城所不及,頗具影響的有“山西洪洞會館”、“安徽徽州會館”、“福建福州會館”和“湖南洞庭會館”等四大會館,享有“小南京”美譽,素有“最大集屬李集最大庄屬石家莊”之稱。李集鎮城鎮化進程較快,鎮區面積5平方公里,人口近2萬人,鎮區街道五橫三縱呈網狀格局,鎮區內電話、寬頻網、有線電視、自來水全部普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李集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地處睢寧縣城西南25公里,與安徽省泗縣、靈璧縣接壤,東接104國道,北倚寧宿徐高速公路,官靈省道穿境而過,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40公里,距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80公里,東離亞歐大陸橋頭堡連雲港120公里。

地形地貌

李集鎮屬黃泛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無山丘、盆地分佈。
其後候
李集鎮屬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內分佈不均,約5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份,降雪主要集中在1月、2月、12月。
位置境域
李集鎮位於睢寧縣西南部邊緣,北與桃園鎮接壤,東與官山鎮毗鄰,西、南均與安徽省搭界,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7°80′、北緯33°77′,總面積62.98平方千米。
氣候
李集鎮屬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內分佈不均,約5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份,降雪主要集中在1月、2月、12月。

自然資源


李集鎮處暖溫帶,屬半濕潤地區,年降水量1100毫米,水資源豐富,長江水、駱馬湖水可進入鎮內潼河,李南河、李北河、老濉河、張劉大溝、軸山大溝、柳圩大溝等溝河配套相通,為工業用水提供充分保障。同時本轄區有6座深水井,能滿足居民生活用水。
李集鎮有勞力半勞力3.6萬人,每年有初、高中畢業生3000人,鎮內有技術培訓學校2所,技校在校生1250人。本地工作每天工作8小時月工資為2200元左右,每天工作12小時月工資2800元左右。
李集鎮土地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鎮工業園規劃用地3000畝,園內實現三通一平。該縣高科技開發園區擁有工業用地500畝,適用各種項目投資。在鎮工業園區內投資各種項目土地可租可征,租用土地年租金700元/畝左右,徵用土地價格40000元/畝左右。在縣工業集中區投資項目土地採取徵用方式,征地價格48000元/畝左右。
李集鎮投資政策優惠,凡到李集投資的外地客商,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萬元以上的各類企業均可享受縣委35、36號文件的所有優惠政策,投資規模超過1000萬元以上或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根據具體情況,可享受特殊優惠政策。
商業發達鎮的特鎮的特徵征,歷史上有山西、洞庭、福州、徽州四大會館,是方圓百里以內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當地糧油土產經商人運銷上海、南京、鎮江、揚州,商人又運回外地雜貨,在李集集散銷售。建國后,商業更有發展。鎮區有大型專業超市4個,全封或半封專業市場6個,個體工商戶2000多戶,集市日流量10萬人次以上。年成交額億元以上,影響輻射方圓百里之外。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9年,李集鎮下轄17個行政村,分別是東圩、西圩、花廳、軸山、周汪、張劉、一里王、大周、李潘圩、王鋪、柳圩、郝庄、徐廠、庄河、三村李、五里袁、肖庄。
2001年,村級行政區劃調整,周汪併入軸山,五里袁和肖庄合併設立袁肖村。至此,李集鎮下轄15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李集鎮下轄4個居民社區和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東圩社區境內。
序號居民社區\行政村人口
1東圩社區8438
2西圩社區5033
3花廳社區3594
4軸山社區3662
5大周村4036
6郝庄村3148
7李潘圩村3806
8柳圩村4161
9三里村2796
10王鋪村2804
11徐廠村3808
12一里王村2504
13袁肖村5081
14張劉村3005
15庄河村2821
-總計58697
參考資料:(註:數字數據截至2018年)

人口民族


民族
截至2003年末,李集鎮有回族、苗族、壯族、彝族、白族、土家族布依族等12個少數民族171人。
數量
2019年末,李集鎮家庭戶數為12802戶,常住人口為51449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李集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億元,同比增長11.2%(下同);財政總收入完成3.2億元,增長29.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9億元,增長1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3億元、外資200萬美元、外貿832萬美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7.5億元、規模以上服務業銷售額2.45億元、規模以上商貿業銷售額13.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5.7億元。
第一產業
歷史上,李集鎮以種植玉米、三麥、高粱和豆類作物為主,產量很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後拓浚了潼河、老濉河、李南、李北等9條河渠,使各處水系渾然一體,排灌自如,農作物產量大幅度增長,小麥畝產達350多千克。1960年,李集實行旱改水,開始種植水稻。1980年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畝產達千斤以上。1993年,李集鎮成為睢寧重要的棉花、蠶繭生產基地。2003年,李集鎮種值優質麥1533公頃,優質稻666公頃,棉花666公頃。鎮內有成園桑733公頃;楊樹1666公頃,楊木蓄積量50萬立方米。在養殖業上,李集以規模經營,建設小康村,已形成以一里王村為中心的養雞,肖庄為中心的養豬,張劉大周為中心的養蠶,柳圩、李潘圩為中心養牛,徐廠郝庄為中心的養羊業”養殖開發區”,成為睢寧重要的商品牛和山羊板皮生產基地。2003年,李集鎮山羊飼養量8.2萬隻,豬4萬頭,黃牛3000頭,家禽90萬羽。
2018年,李集鎮構建“11552”農業產業布局,流轉土地3.5萬畝,佔總耕地70%,打造專業合作社80個、家庭農場61家,形成花廳楸樹苗木園、李潘圩稻田養殖、一里王紫薯種植、大周桑苗和乾果生產等特色產業基地;啟動袁肖村休閑觀光農業建設,完成2個綠色農產品和1個縣級農業龍頭企業申報工作。做強農業綜合項目,年產沼氣30.6萬立方的大周村沼氣項目,實現併網發電;日處理426噸的柳圩、一里王和金谷糧食烘乾項目。利用產權交易平台,交易農村土地經營權和村集體資產資源256筆,成交價7553萬元。
第二產業
李集鎮是睢寧縣工業強鎮。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出現了鐵、木、銅、錫等手工業作坊,棉絲織行業多為“前鋪后坊”,邊工邊商,形成了的六大作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些小工廠調整合併,有所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集鎮工業進入發展階段。鄉鎮企業達到24個,其中睢寧縣第二絲織廠、大李集農機廠為省明星企業,企業從業人員近2000人,年產值達7500萬元,上交稅收90萬元。至2003年底,李集鎮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年產值300萬元以上企業35個,500萬元以上5個,億元以上2個。其中外地客商投資10個。2003年全鎮工業產值達到了9.5億元。2018年,李集鎮創成國家級高新企業1個;2家企業完成ISO9001認證;2家企業成為規模以上工業。全年累計新簽合同項目13個,新開工固投總額1.15億。竣工高標準廠房4.7萬平方米,新入駐企業9家。
第三產業
2018年,李集鎮電子商務交易額4.5億元,新增網商190人,新增店鋪256家,新增淘寶村1個,3家企業列入省電商統計平台;新增3家規模以上服務業。斥資2億元建設集飾品展示、設計、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物流為一體現代化飾品電商產業園區,一期已經開園,累計入駐企業和商戶30餘家,新增飾品商標12個,在線審批商標8個。

文化


地名溯源
秦以前,李集周圍方圓百里盡為湖澤,秦時因開挖“潼河”泄洪,始稱“潼澤”,西漢時改為“潼濾”,安史之亂時,山西曲沃人遷陡至此,且王姓人眾,於唐乾元三年(756年)更名為“王集”。元初經商潘姓勢力漸盛,改稱“潘王集”。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山西洪洞縣李氏三兄弟攜巨資至此經商發家成旺族,遂改為“大李集”,簡稱“李集”。
商貿流通
李集鎮商業發達,歷史上有山西、洞庭、福州、徽州四大會館。當地糧油、土產經商人運銷上海、南京、鎮江、揚州,又運回外地雜貨,在李集集市銷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商業更加發達,國營和集體門市160多個,個體攤點650多個。2003年,鎮區有大型專業超市4個,專業市場6個,個體工商戶2000多戶,集市日流量10萬人次以上。年成交額億元以上,影響輻射方圓百里。
相關典故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1521~1566年),山西洪洞縣大族李大仙三兄弟,因避戰禍流徙到此。在此之前這個地方叫潘王集,主要是潘、王兩大家。姓李的來到后,散財貨,結豪強,擴建了集西的李家圩,又樂於行善,對些要飯花子給吃給喝,幫助鄉民安居樂業,在百姓中威望漸漸提高,隨之,人們就開始稱呼李家集了。為了爭奪集名和市面,三家明爭暗鬥,姓王的和姓潘的聯合起來對付姓李的,以便繼續維護“潘王”集名。
當時姓王的便準備了些銀兩和土特產來到姓潘家裡密謀,要姓潘的到縣裡打點打點。當天晚上姓潘的一行人剛出集鎮不遠,就路遇一些青面獠牙的小鬼,在吵嚷說:“趕李集、趕李集”,姓潘的一行連續走了十幾里地,都是如此,便想著連小鬼都吵嚷著說要趕李集,我們去告還有什麼用?便原路返回了。實之,這是姓李的派人裝扮成鬼,先從心理上攻破對方。
姓王的倒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天下哪裡有鬼?便又依著勢力和錢財,到縣裡打官司。第二天縣官穿著青衣青帽,前往當時街市進行微服私訪。這正是一年一度陰曆正月初九地庵廟會,由於這是李集鎮最大的廟會。離集鎮十餘里的路上都是趕廟會的人。縣令一路問人:“大家到何處去?”都說:“咱們趕大李集的廟會,怎麼你還不知道?”說趕“潘王集”的僅十有一、二,而且那些有錢人對這位穿便衣的縣官理也不理。這樣一來,縣官在心裡有了譜。
後來縣官到了廟會上,又問大家:“你們知道這是潘王集還是大李集?”“是大李集”,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潘、王兩家哪裡知道是姓李的已經攏絡了“花頭”(要飯的領頭人)來帶頭乾的,故而擁護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於是縣官在衙役們的引領下,走向廟會搭的戲台,當場宣布:“根據民心民意,此地集市就叫‘大李集’吧。”台下呼聲一片,拍手叫好。後來姓潘的遷走了很遠很遠,姓王的被迫住在李集鎮的四周,以待時機,從四面圍攻。故此有了李集鎮而無姓潘的村莊,只有圍繞四周的一里王、二里王、三里王、四里王、五里王、王點、王址、王鋪、王柳圩等王姓村莊。

地名由來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1——1566年),山西洪洞縣大族李大仙三兄弟,因避戰禍流徙到此。在此之前這個地方叫潘王集,主要是潘、王兩大家,他們有錢有勢,無所不為。姓李的來到后,散財貨,結豪強,擴建了集西的李家圩,又樂於行善,對些要飯花子給吃給喝,幫助鄉民安居樂業,在百姓中威望漸漸提高,勢力和地盤也漸漸擴大,隨之,人們就開始稱呼李家集了。
為了爭奪集名和市面,三家明爭暗鬥,姓王的和姓潘的聯合起來對付姓李的,以便繼續維護“潘王”集名,保護自己的財勢。
當時姓王的便準備了些銀兩和土特產來到姓潘家裡密謀,要姓潘的到縣裡打點打點。這天晚上,天漆黑一團,姓潘的一行人剛出集鎮幾里,見路旁的墳堆邊閃動著不少青面獠牙的小鬼,而且都在嘮叨著“明天趕李集”、“明天趕李集”,幾個人不禁心驚膽戰,再往前走,仍然是如此,一連走了十幾里路都是小鬼們說著“趕李集”。姓潘的人一想,連小鬼都承認是李集,我們還告、還送有什麼用?這是天意。便嚇得屁滾尿流地跑回家了。原來,這是姓李的派人裝扮成鬼,先從心理上攻破對方。
姓王的倒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天下哪裡有鬼,這事關今後子孫萬代,怎可不爭?便又依著勢力和錢財,到縣裡打官司。幸好縣官還算不是糊塗,於是第二天穿著青衣青帽,前往當時街市進行微服私訪。
這一天風和日麗,正是一年一度陰曆正月初九地庵廟會,由於這是李集鎮最大的廟會,盛況空前。離集鎮十餘里的路上都是趕廟會的人,有的是挑擔做生意的商人,有的是坐車騎馬的公子、老爺,而更多的還是要飯的窮人和治病求神的貧困百姓。縣令一路問人:“大家到何處去?”都說:“咱們趕大李集的廟會,怎麼你還不知道?”說趕“潘王集”的僅僅有一、二,而且那些有錢人對這位穿便衣的縣官理也不理。這樣一來,縣官在心裡就有了譜。
後來縣官到了廟會上,又問大家:“你們知道這是潘王集還是大李集?”“是大李集”,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潘、王兩家哪裡知道是姓李的已經攏絡了“花頭”(要飯的領頭人)來帶頭乾的,故而擁護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
於是縣官在衙役們的引領下,走向廟會搭的戲台,當場宣布:“根據民心民意,此地集市就叫‘大李集’吧。”台下呼聲一片,拍手叫好。
後來姓潘的遷走了很遠很遠,姓王的被迫住在李集鎮的四周,以待時機,從四面圍攻。故此有了李集鎮而無姓潘的村莊,只有圍繞四周的一里王、二里王、三里王、四里王、五里王、王點、王址、王鋪、王柳圩等王姓村莊。
李集在清朝中後期,隨著集市貿易的不斷繁榮昌盛,睢人又稱之為大李集並美譽為小南京,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地。有一首民謠就是人們想往大李集的真實寫照:“小紅孩,挎竹籃。挎的什麼?挎的紅雞蛋哩!你怎麼不吃呢?沒有柴火燒啊!你不能爬樹折嗎?怕戳毀大紅襖哩!不能叫你媳婦補嗎?媳婦死啦。死在哪兒啦?死在鍋門前啦。埋在哪兒啦?埋在山後坡啦。黑牛角黃牛角,一直哭到太陽落。黑牛蹄黃牛蹄,一直哭到大李集。”
李集鎮
李集鎮

交通


李集鎮境內有303省道途經鎮區。

社會


教育事業

至2003年底,李集鎮共有幼兒園3所,定點小學5所,中學3所;在校生6500人,其中高中學生2300人;教師500人,其中有中教高級職稱的教師11人、中教中級職稱120人。2018年,李集鎮李集小學被評為徐州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啟動李集小學、李集二小、柳圩小學、三里小學和李集二中擴建工程,李集中學通過四星級複審、初中部重新招生。2019年末,李集鎮境內有幼兒園、託兒所7個,小學5個,小學教師240人,小學生5820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03年,李集鎮鎮衛生院是一級甲等醫院,是縣唯一唯一一的中心衛生院。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有病床34張,設內科、外科、婦科、骨科、中醫科、五官科、口腔科等科室。配有B超、心電圖儀、胃腸透視機、腦電圖儀、生化分析儀及X光機等設備。全鎮有醫務人員65名。17個村級衛生室全部達到農村甲級衛生室標準。2019年末,李集鎮境內有醫療機構17個,病床180張,執業(助理)醫藥師52人。

文體事業

2018年,李集鎮開展“十星級文明戶”“睢寧好人”評選活動,建設鎮級好人園,大力宣傳典型事迹、弘揚李集正能量;依託“報紙戶戶送”“喇叭村村響”倡文明、樹新風,全年累計開展移風易俗、誠信建設宣傳活動30餘次;15個村(社區)均建立宣傳文藝隊伍,開展文藝演出活動40餘場。樹立殯葬文明新風,全鎮改造老林地3處,火化率100%,公墓安葬入園率100%。2019年末,李集鎮境內有圖書館、文化站1個,劇場、影劇院1個,體育館1個。

社會保障

2018年,李集鎮投入220萬元,完成鎮敬老院提檔升級。為61人申報小額創業擔保貸款610萬元;為287人辦理就業創業證;協助43人申請婦聯創業貸款300萬餘元;為8669人發放養老金1424.4萬元;新農保覆蓋率達到100%;為314人發放喪葬費29.2萬元;發放民政優撫金16萬元;發放低保金414萬元;發放五保金190萬元,發放殘疾人補貼198萬元;為105名殘疾人辦理殘疾證,並提供就業培訓;為31戶農村貧困家庭,發放危房改造補貼46.5萬元;與51家用人單位簽訂《守法經營承諾書》。

脫貧攻堅

2018年,李集鎮共脫貧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924戶、2019人,同時,投入1846萬元建設扶貧項目,扶貧收益50.67萬元,3844人受益,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3萬。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李集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2月,李集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